春来万物新,梅州大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蕉岭县蕉城镇龙安村的田野间,嫩绿的禾苗在微风吹拂下晃动着,连日的雨水让禾苗吸饱了水分,绿得发亮;“咕咕咕……”兴宁市龙田镇羊岭村的养鸽基地里不断传来声响,上千只鸽子扑棱着翅膀,孵化着村民们的致富梦;漫步在梅江区西阳镇阁公岭村的木质栈道上,市民曾翠婷和朋友不断按下相机的快门,将乡村美景收入相机中……
农业强了,农村美了,农民富了。近年来,梅州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战略不动摇,聚焦“五大振兴”,大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突出特色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思路越来越活、办法越来越多,一个个产业园、一条条产业链、一座座美丽整洁乡风文明的农村,勾勒出梅州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乡村振兴,久久为功。接下来,梅州将紧抓产业振兴这个关键,推动第一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大胆探索新时期农村综合改革,努力争创广东省乡村振兴综合试验区,推进梅州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强农业
五方面发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清明节过后,梅县区雁洋镇南福村果农张利芬的柚园内,枝繁叶茂,绿树成荫。张利芬在柚树下行走,仔细地查看着果树根部泥土的干旱程度。忽然间,她拿出手机轻轻一点,柚园的微喷灌设施便开始作业。“用手机操作就可以给柚树喷灌和施肥,安装水肥一体化系统后真是给我省了不少心。”张利芬笑着说。
张利芬是一名新柚农,从矿泉水行业转型的她,为了做好梅州柚的种植工作,曾向不少拥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柚农取经。“在没有自动化设备的年代,每逢干旱时节,他们便会聘请几名工人,挑着肥料、拉着水管,漫山遍野地浇水、施肥,费力气、效率也不高,3-5个人,要干上一整天。”张利芬深知人力喷灌带来的困扰。
2019年,梅县区获得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资格。这一年,张利芬的柚园也在向智慧化、科技化转型:许多特制灌溉管道出现在果树间,果园长势监测站立在山头,她利用手机端服务系统便可实现对柚园生产管理的远程控制。“这些‘黑科技’的出现,让柚子品质、产量都有大幅提升,价格也很喜人。”张利芬说,去年,她光是卖柚子的收入就超过了50万元。
科技赋能,让现代农业产业“快马加鞭”。科技与种柚有机结合,既提升了梅州柚的质量,又解放了农民的双手,让果树管理从粗放向精致高效转变。
不仅是梅州柚,客都米、平远橙、嘉应茶、兴宁鸽……梅州一个个农产品在科技助力下变得更优质、高产。这背后是梅州不断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生动体现。
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必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梅州围绕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品牌经营、数字转型、稳定粮食、科技兴农五大方面发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梅州以22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打造“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兴宁鸽等区域性产业集群。
在兴宁市龙田镇碧园村的养殖基地内,“咕咕咕”的声音不断传出,工人们有的在给鸽子喂食,有的在清扫鸽粪。据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波介绍,养殖基地已划入兴宁市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肉鸽养殖是规划园区的主导产业,目前产值超过10亿元,已经初步形成现代化的养殖体系。”陈伟波说。
在品牌经营方面,梅州坚持企业品牌、区域品牌、长寿品牌三位一体,申报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优特农产品。通过“三品”工程,对接湾区市场,不断提升“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等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在数字转型方面,梅州鼓励市域现代农业产业园,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做强做大农电商,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发力,为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精深加工、仓储销售提供精准服务;在稳定粮食方面,梅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把各类农业补贴、农业保险、农资保障落到农田,维系群众种粮热情……
美农村
因地制宜打造建设客家特色美丽乡村
从平远县仁居镇上远村上空俯瞰,可以看到平坦的国道两旁绿植相随,花朵相迎,外表统一的客家民居坐落在道路两旁,仿佛一块白色屏风,点缀着这片绿水青山。
村民张亮平看着自家改建好的屋顶,脸上充满笑容。“将铁皮瓦换成了琉璃瓦,外表美观不说,隔热功能也更强了,三伏天不需要提前半个小时开空调降温,政府这项新政策让我们享受到了福利。”张亮平说。
张亮平口中的“新政策”指的便是外立面改造奖补政策。
在房屋风貌管控工作推进之初,平远县便明确外立面改造的奖励标准,分别以瓦面和墙体总价的40%给予奖补,其中瓦面改造每栋最高不超过2万元,外墙改造每栋最高不超过1万元,只要群众按照要求进行改造的,验收合格后便会马上发放补贴。
在此基础上,平远县在部分乡镇实施贴息贷款政策,只要群众想参与外立面改造,并且无不良信用记录,便可获得一笔不超过3万元的专用贷款,为群众打通改造的“最后一公里”。
如此一来,不仅缓解了群众资金紧张的问题,也解决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有新房、无新村的问题。“铁皮瓦一平方米约70元,琉璃瓦一平方米约180元,政府补贴之后约为60元,自己房屋变靓,村子也变得更整洁,何乐而不为?”张亮平说。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以平远为试点,梅州将房屋风貌管控工作全面铺开,坚持“城就是城,乡就是乡”的理念,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房屋风貌管控方案,建成别具一格的客家美丽乡村,并打造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乡村新貌。
白墙黛瓦,店铺招牌统一而不失特色,一家家三及第店铺开门迎客,前来吃三及第的顾客络绎不绝……漫步在蕉岭县长潭镇长潭村,热闹的景象映入眼帘。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工作以来,蕉岭县结合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资源特色,以推进“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为抓手,以历史文化体验、特色美食为载体,统筹城乡风貌提升和非遗保护传承,将2.3公里的长潭大道打造成三及第特色美食街,走出一条“色香味俱全”的乡村振兴“风味之路”。
老屋古色古香,泛黄的墙壁上还用古汉字作为装饰;新房以老屋为参照,换上统一的青色瓦片,新旧结合,相映成趣。大埔县西河镇将北塘、东塘、大靖、黄堂、车龙、漳溪、东方、漳北、下黄砂、上黄砂10个村,划分为乡村艺术部落片区、乡村人文旅游片区、乡村山水田园片区,按照定位推进房屋风貌管控,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串珠成链打造漳溪河绿色健康和文化旅游产业带。
村庄干净了、变美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有了新的提升。乡村风貌的提升正不断激活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走进兴宁市大坪镇黄坑村,新建的8个文体广场和5个小节点健身广场错落有致分布。崭新的道路、宽敞的活动空间、丰富的体育器材和政策知识覆盖全面的宣传栏,与微风徐徐吹动的稻田相得益彰,勾勒出黄坑村新农村的面貌。
广大干群携手,争相为建设美丽家园添砖加瓦。黄坑村30名党员带头发动近200户群众捐款并无偿让地14亩支持新农村建设,积极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和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动了村级7个小广场和中心广场以及5个小节点的建设。
富农民
产业兴村做强做优特色产业
“这是我们的鲜菇,今天早上刚刚采摘的,稍后会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配送。”在蕉岭县广福镇广育村的黑木耳产业园里,梅州市南方长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辉查看摆放整齐的鲜菇,更加坚定食用菌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念头。
“过去,广育村的村民们大部分靠种植水稻为生,收入结构单一。”广育村党支部书记黄忠铎说。后来,广育村党支部率先作为,成立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整合土地资源,与梅州市南方长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广育村合作建立了黑木耳产业园,推广黑木耳产业化种植,以“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的经营模式,发展黑木耳产业。
“蕉岭的土地并不多,因此要发展一些高效农业,我们考察了这里的自然条件,确定了以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彭辉介绍,以企兴村,不能把企业和村的发展分离,更不能忽视企村之间的相互作用。
村党支部动员农户参与种植,并利用帮扶资金修建种植基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为产品收购设置保底价,解除农户种植的后顾之忧。多方努力之下,黑木耳种植以广育村为中心在广福镇快速铺开。广福镇叶田村、石峰村、豪岭村、乐干村、洪才村等村都与梅州市南方长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发展食用菌产业。
“实际上,企业在带动农户种植的同时,也在不断自我发展。要形成一个区域品牌,靠公司单打独斗是很困难的,如果从企业到农户形成良性的正循环,无疑会事半功倍。”彭辉表示,通过发动农户种植食用菌、提供工作岗位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将农户的无效劳动力转为有效价值。
广育村的特色产业发展只是一个缩影。在推进产业兴村的过程中,梅州坚持特色引领,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主导产品和特色品牌,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优势,扶持281个村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
发展一批特色乡村产业,让一批干劲十足的农民富了起来。走在大埔县银江镇明新村金针菜种植基地,50亩田地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翠绿。
据了解,明新村依托镇里金针菜产业的传统优势,以成功入选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的契机,整合村里周边的土地及资源,引导鼓励群众连片种植金针菜。
该村党支部书记房国杰向记者介绍,目前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参与金针菜的种植,收益非常可观。“2021年销路很大,价格高的时候能卖50元/斤,少的也有30元至40元/斤。”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234个村获评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产品涵盖粮油、茶叶、果品、蔬菜、南药、食用菌、畜牧、水产等类别;有26个镇获评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产业涵盖茶叶、粮油、果品、花卉等类别。
相关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初显成效
接续奋斗,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振兴。去年,由省直、中直驻粤有关单位和梅州市组成的110支队伍进驻到梅州各乡村,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进驻以来,梅州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明确工作重点,聚焦“脱贫成果巩固提升、镇村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提升、镇域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党建促乡村振兴水平提升”五个提升任务,因镇施策,互比互学、把脉开方,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称赞,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成效初显。
深入调研走访一线形成工作思路
位于兴宁市永和镇大成村的勤丰生态种养有限公司,是一家特色养殖企业,利用低洼地种植莲藕,在莲藕塘里养鱼养湖鸭。近年来,在老板张文东夫妇的悉心打理下,公司已有不小规模,逐渐成为了村里的龙头产业。
张文东介绍,目前公司基地种有500多亩莲藕,养殖湖鸭一大批,年产湖鸭种苗20多万只,始终坚持产销一条龙服务,产品主要销往兴宁各大酒店、饭店、农庄,供不应求。
然而,对于这样在村里较为成熟的产业,永和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梁晓君带领工作队在多次调研后,发现了问题:没有响亮的品牌,产品附加值过低。
“发展势头是不错的,老板也踏实肯干,但还可以发展壮大。”梁晓君表示,目前该产业主要集中在生产阶段,面临着管理人手不足、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这样高质量的产品,如果能打造出一个品牌,走出兴宁市,对村子的带动作用将是很大的。”梁晓君说。
产业薄弱、农产品附加值低,勤丰生态种养有限公司存在的问题,从侧面反映出永和镇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但在工作队队员的工作日志中,已有了解决现存问题的大体思路。
如,就产业薄弱、劳动力流失等问题,工作队建议,企业应提高产品质量,改进生产技术,采用先进的营销模式,将产品的经济价值最大化,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劳动力回流,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消费帮扶助力滞销农产品进市场
去年9月,梓里村蜜柚熟了,原本丰收喜庆的季节,村党支部书记孔祥标却一脸愁容。“受多种因素影响,今年蜜柚的销售及价格均不如人意,加上疫情的影响,村民担心蜜柚烂在地里。”
正当村民一筹莫展时,驻三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带来了好消息。由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中交城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组成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三河镇。发展柚果种植是三河镇梓里村的主要产业,该村柚果种植面积近4000亩,去年蜜柚产量达800万斤。驻镇以来,工作队就一直关注全镇的蜜柚种植和销售情况。
“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梓里村的蜜柚销售不理想,价格上不去,还有部分出现滞销情况。”三河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赵晋说,当务之急,必须帮助果农及时把蜜柚卖出去。
为此,帮扶工作队争取帮扶单位大力支持,开展消费帮扶行动。“通过以购代帮,我们帮助滞销村民订购了约10万斤蜜柚,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 南方日报记者梁时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