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细雨连绵不绝地落下,不肯停歇。在博罗县长宁镇大洞水库上空,来不及散去的水汽滞留成雾,云烟缭绕,恍如仙境。
穿过云雾向下俯瞰,一条蜿蜒曲折的环湖路正在加紧建设——这是建设中的大洞水库环湖绿道工程,全长8.2公里,目前已完成1.7公里路基的平整、修坡工作,正在埋设涵管和砌筑水沟。不久的将来,这一环湖绿道将成为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新的旅游风景线路。
建设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是广东省政协牵头打造乡村振兴广东范例的具体行动。锚定“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目标,博罗县长宁镇正加速推进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带”出群众不断提升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新通道串起产业风景线
从大洞水库环湖绿道起点往罗浮山林场方向延伸,不远处就是与罗浮一号公路的交会点。作为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最重要的交通通道和旅游线路之一,罗浮一号公路道路设计等级为城市次干路兼三级公路,总长约9.17公里,全线呈东西走向,起点位于长宁镇罗浮大道,终点位于福田镇福兴大道,途经石下屯村、松树岗村、罗村村、坳岭村。此外,其连接线道路北起罗浮一号公路,南接广汕公路。
目前,罗浮一号公路新建及改造工程正在加速建设中。记者了解到,截至4月12日,罗浮一号公路项目征拆工作已完成95%,项目整体施工进度完成60%,大部分路段已铺上沥青。
博罗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罗浮一号公路项目在持续推进道路建设工程的同时,还将陆续完善照明、绿化等相关道路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环罗浮山的公路路网,畅通内外交通,带动环罗浮山片区的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民宿等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新通道的串联下,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正串珠成链、连片成面,加快形成可看可玩的产业项目风景线。”长宁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该镇不断优化罗浮一号公路设计,在沿线选点布局民宿、驿站、公园、游乐场等,打造一条串联沿线自然景观、红色遗址、历史建筑、现代农业等项目的精品旅游线路。目前,罗浮一号公路长宁段计划串联罗村大洞水库高端酒店、坝下精品营地、博罗县委第三机关旧址、设施蓝莓基地、青云书室、教育拓展营地、朱顶红试种基地等一批乡村振兴产业项目。
在长宁镇石下屯村,首期占地230亩的设施蓝莓项目已进场开工,正进入平整土地阶段。长宁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种植的,是适应南方气候的“南高系列”大果蓝莓品种,具有1年丰产、5年稳产、果大肉脆、上市早、产量高、产值高等优势。一切顺利的话,这些蓝莓将在明年春节前后进入采果期,通过租赁土地和用工,将可带动当地一批农民增收。
距离石下屯村大约3公里的长宁镇祥岗村,也将迎来网红花卉——朱顶红种植项目的落地。据了解,朱顶红属多年生球根花卉,花型多样、色彩丰富,应用范围广,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上述负责人介绍,规划建设的朱顶红种植示范点由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种植的朱顶红按合同签订价格包收,最大程度降低农户种植收益风险,将带动更多农户加入种植产业。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带动效应下,一批更具规模效益的产业项目正在长宁镇集聚。记者了解到,以中央厨房产业为主导的中央厨房冷链运输项目也有望在长宁镇罗村村落地,将探索引进预制菜产业,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与当地农业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开展合作,实现联农带农。
“五共”引导村民投身乡村振兴
自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启动建设以来,长宁镇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五共’的核心要义,是始终围绕群众路线,确保规划的落地性。”长宁镇相关负责人说。
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涉及的项目规划众多,为了避免规划成为空中楼阁,在规划落地过程中,长宁镇及时召开镇村释疑会、恳谈会,广泛听取干群意见,确保规划蓝图体现群众意志。
正是由于建立了政府部门和当地群众的良好互动沟通机制,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在长宁镇松树岗村田心小组,崭新整洁的村道宽敞通畅。此前,为了尽快拓宽村道,田心小组的村民纷纷主动让出自家门前的土地,支持村里的道路建设。“为了集体,有更好走的路,对大家都好。”村民代表说。
在农村基础设施升级建设过程中,土地问题由于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往往是最难协调解决的难题。松树岗村田心小组组长邱小辉对此深有体会,为此,在改造工程启动前,他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动员准备工作。那些天里,他挨家挨户与村民沟通,向村民讲解政策和建设规划。听了他的详细讲解,村民们纷纷表示配合支持。随后,田心小组不少村民从自家菜园或者屋前无偿让出了1—2米的土地,用于“四小园”打造和道路拓宽。有了村民们的积极配合,田心小组的村容村貌很快焕然一新。
在田心小组,曾经狭窄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宽阔大道,被闲置的土地正规划发展种植、民宿等产业……看着村里发生的变化,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于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们来说,家园环境改善,更让他们有了作为农村人的骄傲,“以前是人人都想到城里谋生,现在是城里人都想来体验农村生活。”
看着田心小组改造建设的成效,松树岗村黄果小组的村民们也跃跃欲试。为了配合三清三拆和“四小园”建设,他们也主动让地,使得当地村容村貌迅速得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
在长康路建设过程中,埔筏村村干部朱新明更是主动让出了自家的8亩土地。这片土地上原本种有果蔬等农作物,但他并不计较个人得失,“村两委干部是村里的主心骨,作为干部党员更应当起带头作用,只有路通了村里才能发展起来,个人利益在群众利益面前算不了什么。”
企业也不甘落后。为了帮助解决长宁镇圩镇“停车难”的问题,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主动联系长宁镇政府,无偿提供了一块占地2338平方米的土地,由政府投资建设露天停车场,一举为长宁圩镇新增停车位53个,缓解了周边群众停车困难的问题。
长宁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动员村民主动参与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长宁镇通过村组干部的身体力行和培训宣传的开展,组织群众共同参与现场会评议,正努力把村民的观念从“要我干、与我无关”转变到“我要干、我要参与”,引导村民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中。
“三变改革”让农村资源活起来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当前,一场深刻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正在长宁镇进行。
据悉,“三变改革、五大合作”是指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思路,在农村成立集体资产、土地、旅游、劳务、置业等五大股份合作社的农村发展新模式。通过组建五大合作社,量化股权,可以充分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做大村集体经济,引导村民致富。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要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就必须让农民成为示范带建设的主体,形成强大建设合力。为了充分盘活农村资源,长宁镇正大力实施“三变改革”。改革工作启动以来,长宁镇多次召开“三变改革”工作会议,邀请“三农”专家卢水生指导各村开展“三变改革”工作,镇专班成员每天入村跟进,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各村村民参与改革热情高涨。
长宁镇新村村、罗村村、松树岗村、石下屯村是博罗县首批“三变改革”试点村,已率先实施试点工作。长宁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支持引导这4个村的群众把人口、土地等资源整合,以股份合作形式入股分红,实现稳定增收致富。同时,与市场主体开展合作开发,吸纳社会资本参与“三变改革、五大合作”,建立密切利益联结机制,盘活资源,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快速发展,有效推进“三变改革、五大合作”进程。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成果,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各试点村也已完成全体村民的股权量化工作,各村“五大合作社”已推荐出第一届理事、监事会候选人。
目前,长宁镇各村均已结合实际选择改革模式,成立经济、土地、置业、劳务、旅游五大合作社,共完成股东界定人员身份1875户,7000多名村民实现股权量化。
随着“三变改革”的推进,长宁镇越来越多的农村资源迅速流转起来,为导入产业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要素保障。“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美好蓝图,正逐渐照进现实。
■延伸
“打捞”红色记忆
铸魂乡村振兴
近日,在博罗县长宁镇,重修中的红色革命遗址——青云书室轮廓初现。记者了解到,目前青云书室工程主体施工、顶板、凉亭浇筑已经完成,总施工进度为85%;荷花塘挡墙砌筑完成,总施工进度为72%;周边房屋外立面样板已全部完成,一切都在加速推进中。
青云书室项目是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重要一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长宁镇,也留存着大量的红色文化印记。当前,包括青云书室重修项目在内,长宁镇正着力“打捞”红色记忆,挖掘红色革命故事,让革命遗址重新焕发生机,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赋能。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长宁镇正以挖掘和打造红色文化为抓手,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持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重修青云书室
让示范带更具魅力
在长宁镇石下屯村独岭小组,曾有两面青砖墙孤独伫立,屋檐上残存着些许瓦片。周围的建筑早已换了面貌,唯有这栋建筑的时间仿佛按下了停止键。
门上的“青云书室”四个字提示着,这里曾经有过一段故事。原来,青云书室是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一所私塾学校,占地面积约340平方米,房屋为四合院形式的砖瓦房结构,距今已有200余年。这里最早是当地游氏家族的人读书的地方,到了抗战时期,青云书室就成了东江纵队在博西地区的落脚点之一,先后被用作东纵青干班、学生班的培训和地下联络站,为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
当年,青云书室还是培养革命力量的“摇篮”。1945年5月,中共广东省临委、东江军政委员会以及东江纵队司令部等先后进入罗浮山根据地。其中,东江纵队青年干部训练班和学习班设在青云书室,约110名青年干部在此地参与学习,成为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
岁月过往,精神永存。这些年来,革命先辈不畏艰险、英勇献身的红色革命精神,借助青云书室等文化载体,成为鼓舞当地群众奋勇向前的强大动力。
只是,在风雨中伫立了200多年后,青云书室不可避免地变得残破。在全面推进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浪潮中,青云书室的重修被提上了日程。
“青云书室的重修必将重焕红色遗址魅力,成为博罗县传承红色基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及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的一大特色景点。”在博罗县委书记谢远区看来,青云书室重修项目承载的使命不只是传承,更是振兴。他指出,重修项目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注重保留传统韵味,对现存的旧砖瓦、旧构件进行充分收集再利用,让新农村焕发古典美。
2021年10月29日,由广东省政协牵头,青云书室重修工程正式启动。根据规划,该项目以青云书室为核心点,辐射村入口形象展示区、文化体验交流区、后山公园休闲区、特色风貌提升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等周边多个规划提升区。施工方代表介绍,目前,原本占地340平方米的青云书室已扩建至约500平方米,按原有四合院建设风格进行重修,主要分为游氏学堂展厅、革命事迹展厅、研学教育培训厅三大功能分区。未来,将探索开展多层次的乡村振兴培训班。
“听说重修青云书室能带动村里的发展,项目涉及的4户村民都积极主动配合征拆工作。”石下屯村党支部书记游勇明告诉记者,在青云书室重修项目启动前,长宁镇党委、政府和石下屯村委会等各方共同努力,迅速完成了青云书室周边3栋旧村屋的征拆。
重建机关旧址
为乡村铸魂凝神
距离青云书室不到3公里,在长宁镇松树岗村,博罗县委第三任机关旧址重建项目也正加速推进。
比起青云书室,更罕为人知的是,20世纪40年代,中共博罗第三任县委机关和中共博罗第四任县委机关先后在长宁镇水口垅村和大江村驻地办公。
1941年8月,中共前东特委派黄慈宽到博罗接任县委书记,建立了中共博罗第三任县委(1941年8月—1943年1月),隶属增、龙、博中心县委领导。当时,中共博罗第三任县委最早的驻地就设在长宁镇松树岗村水口垅村,属于村民宋佛容的住宅。
事实上,在那样的烽火年代里,松树岗村的革命活动一度非常活跃。宋佛容当时就是东江纵队地下交通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他一直从事革命活动。
据宋佛容的二儿子宋润忠讲述,当年,博罗第三任县委寻找驻地的时候,宋佛容自愿无偿让出自家的住宅,供县委机关办公使用。这一住宅占地大约100平方米,是由5间小房组成的砖瓦房。不过,由于年久失修,这一革命旧址已经成了危房,且早在2010年已全部倒塌了。
唯有照片留了下来。从以前留存的照片可以看到,住宅的正门上挂着3个木匾,字迹已经模糊,门上的铁牌上写着“光荣之家”“中共博罗县委”。
宋佛容一家也的确当得上“光荣之家”的称号。宋佛容本人曾经参加过游击队,有一次在送情报的时候,他的左腹被子弹打伤,最后趁敌人走了,才拖着受伤的身体爬回家,保住了性命。宋佛容的大儿子宋润有也曾是一名革命军人,1948年,他在龙门平陵参加解放战争的时候不幸牺牲,当时只有18岁。为此,国家还给宋佛容一家颁发了光荣纪念证。
距离此处大约2公里,是位于长宁镇大江村的中共博罗第四任县委机关旧址。当时的机关驻地也是100平方米左右的砖瓦房,由2间小房组成。1945年1月,为了配合东江纵队挺进江北地区,建立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中共博罗县委恢复设立,并且恢复、建立县以下各级党组织。
年月流转,革命年代的初心和信念,至今在长宁这片红色热土代代相传。而今,通过一系列革命遗址的重修和重建,长宁镇正加快“打捞”和保护红色记忆,为乡村振兴铸魂凝神,让农村更具文化魅力。(南方日报记者廖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