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在西和——记一个金融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接力征程

时间:2024-01-19 16:17:17来源:中国城乡金融报

 

▲农行甘肃分行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村——洛峪镇崔马村全貌。

在完成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党中央决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在秦岭西麓深处,甘肃陇南西和县,多年来,一支由金融人组成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大乐章中,书写出属于自己的“金色旋律”。

老杨卸任

9月20日,细雨。一早,老杨带着队伍,到他做驻村帮扶工作多年的洛峪镇辞行。

老杨名叫杨波,原任农行甘肃分行科技部总工程师。2017年9月,老杨卸任“总工”。受农行的委派,开始专职驻村帮扶工作。先是任驻村第一书记,然后是“省农行西和县驻村帮扶工作总联络员”。这次卸任,也是老杨职业生涯的谢幕。

▲杨波(中)与洛峪镇村民道别。

老杨面色微黑,深眼窝,薄薄一层斑白短发贴着头皮。虽下月就年满60岁,但瘦削强健,走在湿滑的陇南山路上,完全看不出曾是银行的科技高管,更像是一名乡间地头的基层干部。

驻村帮扶,是党开展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工作制度安排。是指党和政府派遣工作队伍深入农村,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和项目,帮助农村地区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大型金融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常年派出优秀骨干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洛峪镇的5个村,就是农行甘肃分行多年帮扶的对象。

老杨今日所带队伍,是10名来自农行的驻村帮扶干部,其中6名是新队员。老杨卸任辞行,同时安排新老队员交接,把新队员“扶上马,送一程”。

在镇政府大院,听说老杨要卸任,洛峪镇党委书记王文博回忆起当初一起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日子:“老杨多年为帮扶工作流汗流泪!我们这个‘军功章’有他一份!”因脱贫攻坚工作成绩优异,2021年初,洛峪镇党委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

驻村帮扶,流汗是日常,而两次落泪,老杨记忆犹新。

第一次是2017年9月,老杨初到驻地崔马村,担任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队长。刚上任不久,他走进村民崔付旺家,眼前的景象让他愣在原地:一间土坯危房,屋内昏暗简陋,两位老人躺在土炕上,双眼无神,无力应声……“说实话,当时看了心里很堵,眼泪就先掉了下来。”老杨说。

第二次落泪,是一年后。因为父亲突然去世,家里老母亲需要照顾,老杨只能暂别帮扶一线。“战友”们给老杨饯行,“当时想起跟崔马乡亲们的感情,感觉工作没做好,也愧对家庭,话说不出,就流了泪……”老杨回忆道。

两次真情流露间,就是老杨摸爬滚打、扎根驻村的第一年。

崔马村是名副其实的山村。山大沟深,村民们大部分散居于海拔近1700米的半山腰,可耕可用地极少。山下洛峪河当道,水流湍急。一遇暴雨,河水泛滥成灾,道路塌方难行,停水停电更是常态。老杨初到,曾有感赋诗:山清水秀空好景,地瘠乡僻民生艰。

这样的基础条件,驻村帮扶,从哪里帮起?

从最紧关村民安危的事抓起!一上任,老杨就戴着草帽,蹚着泥水,对村里塌陷道路和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村居进行全面摸排,并以最快速度形成结果向组织汇报,争取帮扶改造资金。资金到位前,老杨一刻不敢耽误。他一边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紧急避险方案,一边在村里设置了紧急避险场所,并为有住房安全隐患的村民配备了帐篷、手电筒等避险物资。那年,崔马村的村民过了个踏实的雨季。

相比之下,修路易,富民难。为尽快改变崔马现状,老杨带领队员起早贪黑,挨家挨户调研摸底,坐农家炕头,听老乡意见。一个月后,工作队拿出《崔马村三年脱贫攻坚工作规划》,提出“以花椒为主,土蜂蜜、猪、牛、羊、鸡养殖等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思路。崔马村从干部到村民都看到了希望。村支书马赐才回忆说:“老杨的思路让大家心里亮堂起来,都想跟着他一起干,早日摘掉贫困帽子。”

▲杨波(右)查看崔马村庄稼收成情况。

金融干部的底色,让老杨的帮扶工作更有“抓手”和底气。驻村期间,当地农行每有适合村民的金融服务、信贷产品推出,老杨便带着帮扶队员进村入户宣传讲解,使村民们的生产需求获得源源不断的金融支持。随着脱贫步伐的加快,老杨把工作重点放在金融助力“致富带动脱贫”上。

村民马永强算是崔马村的“能人”。他在村里率先开办了一家电子商务超市。有些积蓄后,马永强决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杨时,老杨马上联系县农行一起调研他的项目计划。从选址到土地流转、修建厂房,只要遇到困难,老杨第一时间帮助解决。很快,马永强获得30万元贷款扶持。2018年6月,马永强的“满山红合作社”在一通震天的鞭炮声中开业。次年,合作社带动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目前,合作社收益每年超过20万元。马永强也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马永强说:“没有老杨的帮助,合作社不可能发展这么快。这些年,老杨帮村里办了不少实事好事,我们心里有数!”

老杨驻村帮扶的一年,崔马村人均增收1300元,村容村貌大变样。村民说,党派来一个合格能干的“第一书记”!

经济脱贫初见曙光。但老杨明白,扶贫要扶志,振兴更要振人心。在访村情的时候,老杨在崔马村二社发现一户“特殊人家”。这家男主人名叫马洪友,虽然房子不起眼,但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其中一个还是复旦大学的博士。提起他们勤俭持家、乐于助人的好家风,村里人也纷纷竖起大拇指。为发挥榜样带动的力量,老杨熬了两个晚上,写成一篇通讯报道——《马洪友夫妇印象》,发表在洛峪镇政府“官微”和省政协的《民主协商报》上。村里、镇上反响热烈,村民都说:“我们要向洪友家学习!过好日子,教好娃!”

要扶志,就要扶到“根儿”上。每见村里有儿童辍学,老杨都登门做工作,动员家长支持孩子完成学业,实在困难,他便解囊相助;为改善当地学校的教学质量,他联系爱心人士捐助,在当地两所小学建起“绿色电脑教室”,成为村里娃娃们开阔眼界、学习新知的乐园;他自筹资金在洛峪镇设立“曙光教育基金”,给村里当年考上高中和大学的孩子提供奖金奖励;他四处寻求帮助,送村里两个患有先天性唇腭裂的孩子到兰州大医院做了整形手术……

渐渐地,村里人把老杨当作主心骨、知心人,而老杨也更体会到“第一书记”担子的分量。为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在镇党委和村民的支持下,老杨推动崔马村建立起新一届“村两委”。正是在老杨和新一届“村两委”努力之下,崔马村短时间内村民上访率下降一半以上。来村检查督导的县、乡干部都感到惊讶:“崔马村变化真大!”

村民信任,镇上满意,所以,当2018年底老杨因照顾老母亲不得不卸任第一书记时,大家都不舍得。但谁也没想到,老杨人虽不驻村,却在“驻村帮扶工作总联络员”的任上又扎扎实实干了四年多。

四年多来,如无特殊情况,老杨每个月至少跑一次距兰州400公里的洛峪镇,上山进村,为乡亲们办实事,帮驻村队员解难题。

2019年9月,崔马村乃至整个洛峪镇花椒丰收却滞销,老杨得知后比农户还着急。为了打开花椒销路,他带着崔马村的村干部奔赴四川成都,挨个市场问行情,推产品。终于,一位成都货商被老杨的诚意所打动,一举收购2万多斤。西和县一位县领导知道后说:“老杨你这事做得好啊!咋不宣传呢?”老杨说:“我只不过做了自己分内的事,有啥可张扬的!”

在村民和帮扶队员眼里,老杨坦率务实,热心真诚,武爱长跑健身,文能赋诗编程。他驻村期间写作的诗集《西河吟咏》,因为其中多有对村情及驻村帮扶工作的思考阐述,而成为驻村队员的“必读参考”。而他的一些事迹,也多年被村民当作“传奇”讲述。比如,为了一句承诺,他与农行同事一起帮村民马小平从遥远的新疆讨回十几万元欠薪;因为感到帮扶工作效率拖沓,他在工作群里直接“@”县长提意见;村民对于征地补偿这种矛盾最多、最难调解的事情,老杨出马,矛盾迎刃而解……

讲到“金融人”驻村帮扶有什么不同,老杨认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国家事业,金融也是。“‘金融人’做帮扶,就是把这两件事汇成一股劲儿,帮助更多人。”老杨说。

担任“联络员”的这几年,老杨推动落实帮扶资金近300万元,和其他帮扶队员一起,在洛峪镇几个村的脱贫、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成绩如此,老杨也有遗憾:“产业振兴这一块,我还远没做好,希望以后驻村帮扶的同志能带着乡亲们找一条新路……”

在卸任之旅的最后一站——崔马山上,老杨敲开了马洪友家的大门。当得知这是老杨退休前的专程告别,马洪友86岁的老母亲紧紧抓住老杨的手依依不舍:“一定常带着娃娃回来看一看啊……”

抬眼望去,这个山间小院花草葱郁,长檐明柱黄木窗门的陇南特色民居,在细雨中更显古韵。罐罐茶的香气在摆陈着各种现代生活设施的堂屋中缭绕。屋正中是一幅书法中堂——“力田才知糜谷贵,问道每叹诗书香?”——这是年初老杨送的一件礼物,既给洪友贺春,也对来往的村民“劝学”。

同行人都说,这恰是“山村小康”该有的模样!

小朱“归队”

老杨卸任辞行当天,小朱“归队”。

小朱叫朱锐东,是农行在崔马村的现任帮扶队员。2022年4月到岗,至今已一年半。

此次短暂“离队”,是因受省分行之邀回到母校——甘肃农业大学,进行校招宣讲。在学校,他对学弟学妹们说:来农业银行吧,学农为农,这是个实现梦想的好舞台!

小朱是农学专业硕士。2015年毕业后入职农行,先在敦煌支行、酒泉市分行工作,2019年被选拔到省分行运营管理部。2022年4月,被选派到崔马驻村帮扶。

因为常驻海拔近1700米的崔马村,小朱的国字脸已被晒得棕黑。虽然讲话轻声细语,笑容腼腆,但一副眼镜挡不住眉宇间朴实和英气。山路上,归队的小朱与老杨的辞行队伍一汇合,便聊起羊肚菌扩种工作的进展。

小朱驻村帮扶,除了组织任命,还带着老杨的一项重托——为崔马村探索一条新的产业之路。“小朱是农学科班出身,我驻村工作的遗憾,他应该能有突破。”老杨说。所以,有驻村岗位轮替,老杨推荐小朱“上阵”。

组织的信任,前辈的嘱托,以及“学农为农”的职业抱负,成为小朱驻村的动力。一到岗,他就在帮扶队长杨翔的带领下,逐户上门了解生产生活情况,足迹很快踏遍崔马山的沟沟坎坎,家家户户。小朱发现,虽然崔马村在2020年已脱贫,但由于主产业花椒市场的波动,以及近两年的疫情影响,村民们不仅增收困难,甚至还有返贫可能。

有人觉得小朱是自讨苦吃,说“等疫情结束,外出打工能挣更多钱,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小朱则不以为意,他始终觉得,盘活村里的土地,让村民能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挣到钱,正是驻村帮扶的价值所在。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与论证,羊肚菌种植成为“突破口”。用小朱的话说,羊肚菌不仅经济价值高,而且“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非常适合崔马村这种耕地少、劳力少的村情。而这也恰是老杨当初想做而没做成的一个“念想”。

说干就干。羊肚菌种植技术门槛高、投入成本大,洛峪镇曾经有人试种过,但都以失败告终。小朱没有让村民承担试验的风险,而是靠着自己的农学专业基础,“独自上路”,研究试种。

没有启动资金,他便自筹一万多元,先在崔马村两个社分别建了两座试验棚。

选好菌种是关键。小朱咨询专家、精挑细选,最终确定四川广元一家农资商的菌种。但困难接踵而来,因为当时疫情严重,运送农资的车根本无法进入西和县。

怎么办?进不来,那就出去接。2022年11月底,陇南山岭间已湿寒彻骨,小朱与村支书马赐才在夜幕中驱车下山,静静守候在高速路口,等待运送菌种的车经过。凌晨3点,菌种到达,小朱如获至宝。为保证菌种活性,他连夜将菌种一袋一袋播了下去……当全部工作完成,直起酸痛的腰杆,看看表,这一趟已连轴转了20多个小时。马赐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佩服地说:“没想到这个后生娃这么有干劲儿!”

此后,小朱便风雨无阻,骑着专门买的小摩托往返于两个大棚之间的山路,每日三测温湿度,及时调整管理措施。有时候,一天忙得只吃一顿饭。老乡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时常给他送水送干粮。村民马张关说:“小朱一个城里的银行干部,为我们的事这么拼命,我们该帮帮他!”

即使如此细心,风险还是不期而至。第二年立春前,一场严重的寒潮侵袭崔马,1号试验棚大批处于分化期的菌苗被严重冻伤,难以恢复。小朱没有气馁,而是把更大心力放在2号试验棚。3月初,2号试验棚喷灌系统出了故障,小朱只能自己从坡顶的山泉蓄水池背水催菇。往返于一条陡峭湿滑的山道上,他足足打了1500斤水。晚上回到住宿点洗漱擦身,一照镜子,才发现两肩全是瘀青勒痕,一碰火辣辣地疼……大半年来,小朱已经数不清查了多少资料,多少次入棚观察,做了多少笔记……

▲大棚喷灌系统出了问题,朱锐东从山上蓄水池背水催菇。

3月22日清晨,小朱如往常一样小心翼翼地掀开地膜,只见一大片浅褐色的菌盖齐刷刷地冒出头来。“种成了!”这让他激动得在大棚里喊起来。村民闻声赶来,看到菌菇,也看到了希望,欢呼“我们要跟着小朱同志种羊肚菌”!

在试验成功的大棚里,小朱第一时间拨通了杨波的电话:“杨总,我种成了!”电话那头,杨波也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看到小朱的试验成果后,当地政府测算,按照试种情况,人工种植羊肚菌预计亩产量1000斤左右,以当年市场价计算,每亩可让村民实现毛收入5万到8万元。遂研究决定,加大投入、创造条件,扩大规模种植羊肚菌。5月,在全县驻村帮扶工作培训会上,小朱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并作为洛峪镇唯一代表,获评全县“乡村振兴好青年”!

▲朱锐东试验种植的羊肚菌获得成功。

9月,当杨波辞行与小朱再次见面时,洛峪镇已协调集中30余亩土地,由小朱带领几个村的村民种植羊肚菌。

站在洛峪镇康河村的高规格大棚中,朱锐东像一个专业的农业科技人员,手把手辅导已经有二十几年蔬菜种植经验的村支书刘永选测量土壤酸碱度,讲解翻土、下种的要点,刘书记频频点头、默记于心。

“小朱同志人虽年轻,但我们都亲眼看到他实打实的试验成果,更感受到他的真心,我们信任他!”刘书记说。

农学专业的“基因”不断促动小朱探索带领村民种植致富的路子。探索羊肚菌种植的同时,他自筹经费1万元,试验野生中药材淫羊藿的人工林下种植。在他的努力下,去年从山野移栽到花椒地里的淫羊藿度过了寒冬,100%成活,长出了整齐的新芽!有这种示范带头作用,崔马村乡亲们积极响应,通过撂荒地整改,目前已种植淫羊藿、冬花、黄芪等中药材100余亩,为崔马村发展农业产业蹚出了新路子。

除了自身试验引路,现身说法,小朱还不断引入金融活水增强农户干事创业的信心。驻村期间,他与农行西和支行紧密配合,探寻村民需求,宣传适农金融产品,一年多时间累计帮助崔马村农户获得农户经营类贷款23笔138万元,让农户发展生产既有干劲,也有资源。

杨波深以小朱为荣,也对小朱多一份关心。卸任告别,特别嘱咐小朱把身体搞好。他知道,崔马村距离帮扶队员驻地最远,小朱常常赶不上吃热饭;妻儿远在1200公里外的嘉峪关,这份思念也让小朱牵扯身心。

在小朱宿舍的小书柜里,长时间摆着一包奶糖。那是妻子知道他时常整天在山间地头,忙起来顾不上吃饭,担心他犯低血糖,在春节假期分别时特地给他带上的。嘱咐说:“你平时兜里装几块,饿了就先吃上一块,别晕倒在山路上……”

小朱有个3岁的儿子,小家伙活泼可爱,和爸爸的关系最为要好。他非常想念孩子,每晚有空闲时都会通过视频与儿子连线。小朱把这份爱转化为对崔马村乡亲们的深情,去年8月暑假,恰逢村民收花椒的农忙时节,孩子无人照顾。小朱便把崔马村的20多个小学生集中在一起,开办“开心暑假夏令营”。辅导功课,扩展阅读之余,小朱把自己生于农家、成长求学的经历讲给孩子们听。夏令营圆满落幕,不少孩子说:“我长大了也要像小朱老师一样,用知识把家乡建设得更美……”

问小朱,对驻村工作如此投入,靠什么支撑?小朱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反复说,自己是甘肃农村长大的,学了农业,农行又给了到第一线服务乡亲的珍贵机会,特别珍惜!“还有,在我驻村之前,已经有一茬接一茬的农行人在这里奋斗,作为一个后辈,我怕做不好工作有损工作队在乡亲们心中的形象,辜负了前辈们的奋斗成果……”小朱说。

与老杨道别的第二天,小朱发了一条朋友圈。那是一张合影:山雪初晴,一个农家院落中,老杨背手前行,侧脸微笑,边走边倾听身旁的小朱说着什么……

“这是今年正月,杨总来崔马慰问时拍的。”小朱讲述道。这户院落正是老杨第一次上崔马时,为之心酸落泪的崔付旺家。从照片中可以看到,红砖瓦房早已重新盖起,两人背后,一位身裹棉衣的老人在微笑相送。“那天杨总一直在担心羊肚菌大棚会不会被雨雪压塌,我请他放心,一定把产业振兴的这份‘火种’看护好……”

这张照片之上,小朱写了一句话:“崔马山高,洛峪地瘠;孤灯冷雨,两代人不坠奋进之心……”

大本营

7点,天微亮。一曲悠扬的《我爱你中国》,从蒲宋村东头一幢简易楼中传出,单曲,循环往复。

这是农行甘肃省分行驻西和县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的“起床号”。每天清晨,农行帮扶队员们从这里出发,各自奔赴所驻村组,开启新一天的帮扶工作。所以,这幢二层楼被帮扶队员们亲切地称为“大本营”。老杨所带的新老队员包括朱锐东,大多住在这里。

▲位于西和县洛峪镇蒲宋村的“大本营”。

“大本营”有八个房间,平均每个房间不足10平方米,房内大多是上下铺,陈设简单。取暖靠二层烧起的一个火炉。二楼楼道间,几十个塑料空桶并列两排。老队员介绍,山区的冬天很冷,温度最低能够达到零下10度,水管时常被冻住,需要帮扶队员们自己到老乡家里担水,这些空桶就是用来打水的。最不便的还是“如厕大事”——简易楼内没有洗手间,只有院子把角有个“单位”,帮扶队员们常常为此在寒风中排队。

虽然环境艰苦,但一批又一批来自农业银行的驻村帮扶队员们坚心如磐、斗志昂扬。简易的二层楼成为村民们心中发着光热、值得信赖、值得依靠的“暖心楼”,很多人、很多事被村民所赞扬、传颂。

这里面,有被村民称为“花椒村支书”的王永喜。他自2017年9月担任蒲宋村第一书记驻点扶贫以来,全心全意带领乡亲脱贫攻坚,一干就是三年。是他,帮助村里注册了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建立带贫分红机制,带动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是他,争取扶贫专项费用,为蒲宋村购买了6台花椒烘干机,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目前还在发挥大作用。2019年,王永喜获评“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

这里面,有被称为“救命书记”的邱琦。2020年8月,崔马村遭七十年一遇强降水。一天晚上,时任村第一书记的邱琦和村干部冒雨巡查,突然发现村民马军娃77岁的老母亲正在老屋中收拾东西。而这间房子后面高达10多米的护坡已经因雨水浸泡出现裂缝,随时可能坍塌!眼见情况危急,邱琦想尽办法,最终劝离了不愿离家的老人。当天夜里,房后的护坡轰然垮塌,其中一块大石头正砸在老屋炕上!事后,老太太逢人就感叹:“多亏了邱书记,我才保住这条命!”

这里面,有被村民称为“甜蜜使者”的帮扶队员吴钊。2020年4月,吴钊来到袁付村开展驻村帮扶,当看到村里的养殖户因疫情影响,蜂蜜销路不畅时,他想办法、找门路,四处推销,最终解决蜂农困难,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几位村民专门到省农行为吴钊送来锦旗,称他是“甜蜜使者”,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党员!

这里面,有解决全县帮扶干部难题,被称为“科技达人”的帮扶队员鲁绍辉。2020年他在驻村帮扶时开发的“数据转换程序”和“农户户情信息系统”,不仅为各级政府监测、干预返贫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也将当地基层干部从繁重的数据整理、报表填写工作中解放出来,受到了县、市多级政府部门的表扬。

接任“花椒村支书”王永喜的,是现任蒲宋村第一书记王彦恒。除了继续推动蒲宋村产业振兴外,王彦恒特别着眼在“文化振兴”上下功夫,为村里带来很多“新气象”。他通过申请帮扶资金,为蒲宋村建立起了图书室、书法课堂和文化广场,并定期为大家放映电影,很受村民们欢迎。为繁荣地方文化,王彦恒还在村里组建了颇有陇南地方特色的“蒲宋村花枝舞舞蹈队”,村里妇女踊跃参加。今年“三八节”,村民们自导自演了一台节目,邀请邻村村民和镇上领导来观摩,大家纷纷点赞,感叹如今村里人的精气神儿真是大不一样!

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从2015年国家打响脱贫攻坚战开始,甘肃省农行系统已经选派118名帮扶队员在西和县驻村帮扶。帮扶队员身后,是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大行的责任担当。据统计,近几年,农行甘肃分行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投放的有序衔接,对具备产业支撑的脱贫户能贷尽贷。仅2022年,农行就在西和县投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2.6亿元,为6600多户约3万脱贫人口增收、防返贫提供了资金支持。

随着杨波的卸任,一批新任帮扶队员到岗,“大本营”有了新鲜血液和新的气象。此次新任崔马村第一书记周鹏武,是甘肃省农行普惠金融部的骨干,他说:“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有可为,我一定要静下心俯下身扎下根,在前辈、战友成绩的基础上再建新功!”何胡村新任“第一书记”杨斌,是一位地方挂职经验丰富的“老农行”,在入住“大本营”的第一个夜晚,便拉着朱锐东等老队员,热烈探讨村里产业振兴的出路和办法;袁付村的老队长段文峰拿出“借助农行农业龙头企业客户资源,提升村里劳务输出品质”的思路,征求新队员的意见;芦山村新任第一书记吴鹏,来自省农行党委宣传部,他与老队员刘惠珠准备写一组《驻村记》,让更多人了解金融人驻村、推动乡村振兴的探索及成效……

“大本营”外,月光如水,洛峪河汩汩流淌。驻村工作队组织捐建的太阳能路灯,如珠串贯穿山路河沿,让这个陇南山村的夜晚第一次如此明亮。村口,洛峪镇特有的村界牌在路灯下格外清晰:一面鲜红的党旗下,除了村名,还有一行几乎每个村民都熟知能诵的大字——有事好商量、有事找干部、有事找驻村工作队、有事找党支部。


关键词: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