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如果把儿童比作大理石,那么将大理石变成雕塑需要家庭、学校等多个雕刻家的参与,其中,家庭的作用是排在第一位的。回顾历史可以发现,那些人才辈出的家族,往往有着累世相传的优良家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家族。
冯友兰先祖冯泰原籍山西高平县,冯泰之子冯珽玙后迁至河南南阳唐河,以经商为业。及至冯泰五世孙冯玉文时,冯家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大家族。清光绪年间,河南大旱,冯玉文竭尽全力赈济灾民,并为无力安葬者广施棺木,赢得当地百姓赞誉。冯玉文在家中多处张挂“耕读”牌匾,并写下“富贵何足荣,清贫岂为苦”之诗句,希望后代都能成为踏实进取、品德高尚之人。冯玉文的长子冯云异、三子冯汉异均为秀才,二子冯台异考中了进士,他就是冯友兰的父亲。
冯台异有5名子女,除早夭的长子、早嫁的长女外,还有冯友兰、冯景兰、冯沅君三人。冯友兰兄妹幼年时,正逢清末,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对传统教育理念产生巨大冲击。冯台异认为,作为中国人,不管将来学什么,都应该先把中文的底子打好。在父亲的安排下,冯友兰6岁进入私塾,从《三字经》《论语》《孟子》开始,系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冯台异曾在武昌的外语学堂工作,他不仅在家中教孩子们唱学堂校歌,还亲自为他们编写教材。他编写的《山泉斋舆地学讲义》,既介绍中国地理,又介绍世界地理,极大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在湖北崇阳任职时,冯台异又推荐子女阅读介绍国际形势的《外交报》。这种中西结合的教育,为冯友兰兄妹的成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08年,冯友兰13岁时,冯台异因病去世,年仅42岁。此后,母亲吴清芝独自挑起家中重担。冯友兰曾感叹说:“母亲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人,也是给我影响最大的人。”吴清芝性格乐观坚韧,她告诫孩子们,人最怕就是整天忧心忡忡,因为“忧最伤人”,心情愉快是身体健康的基础,故而人生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学会振作精神。
冯友兰回忆,母亲“平生喜人读书,尤喜子女读书”。当时家中没有钟表,为培养孩子们的时间观念,吴清芝督促孩子们学习时,会划线于地,标注日影,“影至某线休息,至某线读书写字,皆有规定”。1910年,唐河县兴办的女子学堂聘请吴清芝担任监学。为鼓励当地民众将家中的女孩送到学堂来,吴清芝将自己的女儿冯沅君、媳妇吴淑贞带到学堂就读。在她的带动下,很多女孩都来上学。晚年的吴清芝对孙女冯钟芸说:“有人说女孩子不必多读书。我说,男女都是人,女孩子要争这口气。”
在父母的教导和影响下,冯友兰三兄妹都考入北大,又先后留学海外。冯友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哲学家,冯景兰是一名优秀的地质学家,冯沅君则是作家与文学史专家。
据研究者统计,冯氏家族自冯友兰所在的七世起,至九世止,共有博士十余人,大学学历者六十余人,其中有40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级名校。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冯钟璞)为知名作家,儿子冯钟越是中国第一代飞机结构强度专家。
宗璞回忆父亲冯友兰时说:“父亲留给我最珍贵的财富,是一心一意专注于事业,其他功名利禄都是云烟。他也告诉我们:在任何苦难面前都保持一颗泰然自若的心,这样的人生才真的幸福自在、问心无愧!”
(作者为成都行政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