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护眼灯!”一声令下,面前的智能护眼灯发出光亮,让视障人士高沛友感到惊奇又兴奋。
据了解,高沛友三岁被查出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随着年龄增长,视力逐步丧失。在位于中国盲文图书馆的国内首个面向视障人士的智能家居体验馆里,他告诉记者,这几年,科技给他的生活带来了点点“亮光”。
“我从去年开始接触智能家居,家里陆陆续续买了几十台产品,带传感器的多一些,家里的湿度、温度都能直接读出来,居住环境更舒服了。”
一句语音指令即可实现家用电器的控制与交互,这样的智能设备,为普通人带来锦上添花的便利生活,为视障人士带来的或许是雪中送炭的辅助工具。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努力消除“数字鸿沟”。越来越多像高沛友一样的残障人士正在享受到更加友好的数字生存环境。
12月3日是第29个“国际残疾人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规划所高级工程师王莉在今日举行的“智慧智能 助力视障文化服务研讨会”上介绍,当前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已有20多个省市出台资费政策,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惠的资费方案;800多家单位参与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部分社交通讯、网络购物、新闻资讯类APP开展无障碍改造工作,或推出专门的无障碍版,给残障人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王莉同时指出,推动AI、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信息无障碍领域进行融合,正在成为信息化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比如,工信部正在和药监局做进一步的沟通,希望把盲人常用的一些药品通过二维码识别的形式,实现语音播报。”
会上,中国盲文图书馆联合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发起“读光计划”,促进数字化能力与社会应用场景相结合,广泛地服务于残障人群。据介绍,作为该计划的首批成果之一,“智能家居馆”以智能音箱为控制中心,与传感器、护眼灯、扫地机器人等30多款智能家居硬件连接,在安防、照明、娱乐、循环控制等方面实现无障碍优化。
此外,中国盲文图书馆的自研软件“阳光读屏”还可将JPG、PDF等格式文件以及社交、影音等软件应用的信息转化语音,降低视障人群使用电脑的门槛,有助其理解更多复杂页面与场景。
中国残联理事、中国盲协主席李庆忠也表示,目前我国有1700多万视障人群,智能家居能让视障人士拥有科技的“眼镜”,切实改善生活体验。他同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充分考虑将智能硬件纳入残疾人士辅助器具采购清单的可能性。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将为视力障碍者安上‘千里眼’,为听力障碍者装上‘顺风耳’,为肢体障碍者配上‘飞毛腿’。”王莉坦言,当前我国无障碍建设仍然面临手机终端不足、互联网和APP无障碍化普及率低等问题。未来,必须通过政府、企业、公益慈善等多渠道、多主体共同合作,让信息化助力残疾人事业跑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