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陂丝苗米远近闻名,去年我们合作社自己种植加上放种给农户种植的丝苗米有1000多亩,早稻产值约120万元,晚稻产值约200万元,将近200户合作农户受益。”在横沥镇矮陂村,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靖新看着饱满金黄的稻穗,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丝苗米素有米中碧玉、饭中佳品的美誉。作为丝苗米优势产区之一,惠城区将丝苗米产业作为该区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主导产业。当前,惠城区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扩大主导产业种植规模和提升主导产业科技水平,高质量推进国家产业园建设,实现园区总产值大幅增长,丝苗米年生产面积达14万亩。2021年,惠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十大科技创新示范园”。
促进流转▶▷成立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
进入晚稻收割季节,行走在水口、横沥、芦洲,大片大片成熟的稻田给广袤的田野涂上一层浓厚的金黄色,农民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间劳作。
“这片地有800亩左右,叫旱改水田。”惠州市祥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国军介绍,这个垦造水田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的丝苗米生产种植基地,他有养猪场,猪粪通过微生物发酵等工艺处理做成有机肥拉到这里来做肥料,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惠城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服务中心主任张玉臣介绍,惠城通过实施垦造水田,有效扩大耕地规模,保障粮食安全,芦洲镇这个片区之前是一片荒地,现在整个片区的路网和灌渠都通了,种植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示范区严格落实垦造水田后期管护,引入农业企业、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经营,扩大丝苗米规模化种植。
据介绍,惠城区在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过程中,围绕藏粮于地,主要强化五个方面,扩大丝苗米的种植规模,即强化地力提升、强化土地流转、强化种粮奖补、强化复耕复垦、强化水田垦造。
为实施农田提质改造项目建设,2020年以来惠城区累计投入约800万元用于冬种绿肥、有机肥以及耕地分类管理受污染地安全利用等。为提高惠城区耕地质量和有效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专门制定印发了《2021年惠城区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方案》。通过粪污无害化处理以及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提升垦造水田地力,构建循环农业发展路径。
惠城区还研究奖补政策促进流转,制定出台《关于惠城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奖补的实施办法》《惠城区水口街道办事处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奖补试点方案》等办法,通过水口街道试点奖补,累计发放承包地流转奖补资金40万元,涉及面积1245亩,惠及农业经营主体、农户600多户,流转双方实现“双赢”。
目前,惠城区13个镇(街道)均已成立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其中有7个镇(街)使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网上交易系统,通过镇、村引导,农户之间平等协商,确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和价格。
保护耕地▶▷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惠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范围为水口街道、横沥镇、芦洲镇,共涵盖73个村,总面积623平方公里,基本农田面积12.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8.8万亩。产业园功能布局为“一心、两区、一聚落”。一心,即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核心区,位于水口街道洛塘村、下源村、万卢村;两区,即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丝苗米原料生产区,分布于水口街道、横沥镇和芦洲镇;一聚落,即“产村融合发展聚落”,主要是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区。
为鼓励种植水稻,惠城区出台《惠州市500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奖补政策实施方案(试行)》,对承包流转耕地或租种耕地(包括代种撂荒地、新开垦未发包耕地)种植水稻500亩以上(含500亩)的自然人、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或其他组织)进行补助,经初步摸底,符合奖补条件的水稻种植户8家,水稻种植面积9328亩。
同时,惠城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问题,积极开展耕地丢荒、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通过撂荒耕地图斑核查,对镇(街道)开展督导及宣传培训,统筹安排撂荒耕地复耕补贴,去年完成撂荒耕地复耕面积约0.47万亩。
2020年,惠城区在横沥镇矮陂村、霞塱村、连塘村、洋圳村等村以及芦洲镇岚中村等开展垦造水田项目853亩,新增水田788亩,总投资8798万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来,惠城区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28万亩,总投资约1亿元。通过多措并举,惠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丝苗米主导产业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年生产面积达14万亩。
藏粮于技▶▷投入研发经费2930万元
提到水稻种植,人们的印象就是种下一片水稻等待成熟后收割稻谷,这就是唯一的收益。然而,在位于水口街道的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核心区,由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下称“海纳农业”)创新的稻田综合立体种养模式,刷新了人们对水稻种植的传统认知。
在水口街道万卢村海纳农业水稻种植基地,该公司研发部主任梁巧丽指着眼前一片广阔的稻田介绍,“你看,我们沿着稻田外围的田埂种了桃花、香蕉、百香果等观赏花木和果树,建有蔬果观赏采摘带;稻田边上建有标准化的环田养殖沟,养了鱼虾和鸭子,可以增加收益;坡边种了香根草,可以除虫、护坡……”这就是海纳农业实行的创新“稻—渔—花(果)”三位一体化稻田立体特色种养模式。
这一集农业生产、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种养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梁巧丽介绍,原来普通稻田产值为3000—4000元/亩,采取立体特色种养后,稻田产值翻番,普遍达1万元/亩,突破稻田产值天花板,解决了传统稻田经济单产低下问题,实现了高质增产增收,也带动了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花开时节或瓜果飘香的季节,稻田变身公园,吸引大批市民来观赏和体验。据悉,海纳农业稻田综合立体种养模式去年还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
近年来,海纳农业在优质稻种植方面已实现水稻从育秧、插秧、施肥、打药、收割等全程机械化作业,有效提高耕作水平。与此同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实现“粮头食尾”的全利用。
在海纳农业等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下,一批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加入其中,投入到丝苗米生产基地建设、丝苗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延伸丝苗米产业链、创建和宣传产品品牌、创新农民利益联结共享机制等方面。
张玉臣介绍,为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惠城区以“五个注重”提质量,也就是注重科研合作、品种培育、科技推广、宣传培训、品牌建设。通过建立广东省海纳现代农业院士工作站、国家稻米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广东省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示范基地等农民培训与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提高产业园科研水平。2020年以来产业园内参与实施主体投入研发经费2930万元,园区水稻科技大楼完成并投入使用,建设有800平方米的稻米实验室1个,配备有原子吸收光谱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
联农带农▶▷促进户均增收5000余元
在逐步推进丝苗米产业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过程中,惠城区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服务模式,以土地入股分红、订单合作、入园务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方式,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与全区1万余农户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户均增收5000余元。
今年49岁的水口万卢村村民李伟庭曾在家门口有过10年的养鱼经历,但因为单打独斗,鱼卖不出好价钱,无奈之下外出务工。上班的工厂虽然每月工资也有几千元,但远在仲恺,无法照顾家中70岁的老父亲,还有两个孩子。
前些年,李伟庭看到海纳农业采用稻田立体种养模式种植水稻,特别是看到稻鱼共作、稻虾共作、稻鸭共作等方式是探索农业新种养模式的好机会,当即决定加入海纳农业,负责管理生态园的鱼塘。“除传统技术外,也要有新知识。我碰上解决不了的新问题就上网查资料,请专家帮忙解答。”李伟庭说。
去年开始,除了养鱼,李伟庭又承包了公司1000亩水稻的田间管理工作,负责水稻播种后到收割前的整个生产过程管理,根据产量高低结算绩效工资。李伟庭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跟公司的约定,只要亩产达700斤以上,他就可以获得每斤0.32元的管理工资。在精心打理下,去年种植基地的早稻亩产达740多斤,这意味着他能拿到20多万元的工资,扣除肥料、农药、请人工等成本,光是早稻管理就能挣14万元左右。此外,他每月还有6000元稻田养鱼的工资收入。李伟庭的爱人也没闲着,在海纳公司的餐厅当服务员,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在海纳农业,不少回乡工作的“新农民”也为乡村振兴点赞。记者了解到,在惠城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过程中,通过各级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2020年吸引返乡创业人员150余人,吸纳450多名农民就业。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还带动了生态旅游业发展,推动农户以农产品销售、农家乐餐饮服务、民宿经营、停车服务等实现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发展动力。
惠城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做好农业发展规划,保障农业产业用地需求,把闲置分散的土地资源流转出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并进一步整治撂荒耕地及耕地“非粮化”,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同时,把建设美丽乡村与经营美丽乡村统一起来,发展美丽经济、特色产业,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相关
惠城推出
明星丝苗米
惠城区在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过程中,注重品种培育和品牌建设,选育的“南晶香占”水稻新品种获得首届广东国际名米(籼米)十大金奖品种和广东丝苗米第二批认定品种的称号,推出的“水中鲤”牌大米获得广东省十大名米、中国国家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示交易会金奖等荣誉,“矮陂丝苗米”被列入2020年全国和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惠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不断推进种业创新研发,按照“抓园区、建基地、强龙头、活机制、兴产业”的思路,推动丝苗米种业全面提升,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校建立科研合作关系,进行丝苗米品种选育、种植、加工、质量控制等全产业链技术研发,选育的“南晶香占”水稻新品种在2020年成功通过省级审定,并且获得首届广东国际名米(籼米)十大金奖品种和广东丝苗米第二批认定品种的称号。在惠州市惠城区水口街道万卢村和横沥镇潭头村建设种子提纯复壮繁育基地250亩。
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惠城区强化主导产业品牌建设,积极打造公共区域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园区产品提档升级。一方面,构建品牌体系。通过丝苗米种植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建设,补齐稻谷烘干、稻米加工、精深加工等产业短板,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的“水中鲤”牌大米获得了广东省十大名米、广东好大米十大品牌、广东丝苗米认定产品、我最喜爱的惠州农产品品牌、中国国家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示交易会金奖等荣誉。“矮陂丝苗米”被列入2020年全国和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区域公用品牌),在华南市场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品牌推广。为扩大品牌影响力,组织园区企业参加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省农博会等全国大中型农产品交易推介会,借助农村电商基层服务示范站、京东等线下线上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模式,惠城区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大幅提升。(南方日报记者卢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