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下沙公园里,经“三旧”改造后,棚户区变风景区:河水蜿蜒,亭台掩映绿树间,一架天桥飞跃两岸,犹如“如意镶嵌两明珠”,串联两地旖旎风光;新会天马村内,村民们以建设国家森林乡村为契机,重新梳理村落发展脉络,为巴金笔下“鸟的天堂”腾挪更多绿色空间,构建绿色水系和生态保护体系……从城市到乡村,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新侨都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江门市着眼生态文明建设,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到打造自然与人文、历史相融合的生态景观,不断扩大生态空间,努力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的美丽城市。
生态兴则文明兴。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推进宜居城乡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家园。江门市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立足“一主四副多极点”城市空间发展架构的工作部署,围绕主城区聚核强心,四个副中心示范带动,多极点协同发展,强化规划引领,精准配置空间要素资源,精心塑造“山、水、文、城”共融的城乡整体风貌,助推区域协调发展,让“大美侨乡、宜居宜业”成为大湾区宜居高地中的江门名片。
宜居之城
打造山、水、文、城共融的景观风貌
灰雕新式建筑外立面搭配着古旧麻石地面,巷道两侧用铜质画描绘着当年商贩如云、人潮如流的繁华场景,往来市民游客置身其中,细细品味江门“因侨而兴”的文化古韵……秉承“民生为先、修旧如旧、活化利用、留住乡愁”的理念,蓬江区启明里借力城市品质提升及活化项目,整饰沿街旧建筑,引入业态激活经济,打造便民口袋公园,实现华丽蝶变。
缘起于“侨”,从早期的华侨聚居点到百年后的“侨味网红打卡地”,启明里成为江门以“绣花功夫”强化历史街区保护和活化利用的“代言人”。
江门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充分彰显侨乡风貌,该局以推进“三旧”改造工作为抓手,通过采取针对性、灵活性、适应性更强的“微改造”模式,保存优化旧建筑、旧街区风貌,盘活存量资源要素。如今,江门已完成31条历史街区的修复工程,下一步将继续完成剩余9条历史街区的修复工作。
为实现宜居宜业宜游发展目标,江门市谋划构建“一轴一脉一网”的主城区景观结构体系——坚持因地制宜,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其间以古道、绿道、碧道等形式串联城乡公共开敞空间,打造山、水、文、城共融的城乡特色景观风貌。
城乡宜居环境美,诗意江门入画来。根据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部署,江门将优化城乡功能品质,建设更有品位的宜居江门。在“一主四副多极点”的城市空间发展架构中,主城区着力提升区域影响力,集中力量建好滨江新区、枢纽新城,成为集中体现江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中央活力区。
据了解,江门近期将进一步通过强化枢纽地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充实产业支撑等措施,聚核强心,提升江门主城区核心竞争力。例如,推进完成市新三甲医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中心医院新院区等医疗项目的规划建设,着眼“5分钟”生活圈布局,在新出让住宅用地规划条件中明确幼儿园、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养老设施的配建要求,打造更加开放便捷、配套完善的生活街区。
地处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核”“带”交会地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辐射圈,江门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围绕“一主四副多极点”的城市空间发展架构,助力主城区建设成为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功能融合、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高质量发展“江门样板”。
宜业之城
着眼“园区再造”优化资源要素保障
去年10月底,位于鹤山工业城的联东U谷·鹤山国际企业港一期项目正式开园,同一时间,二期项目宣布动工,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摘牌、当年动工”。
地处全国唯一的中欧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内,鹤山工业城作为核心区,现已逐渐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与智能家电产业、先进材料与前沿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创维、世运、得润、富华等一批龙头企业先后落户投产。联东U谷·鹤山国际企业港开园,将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招商引资工作推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基于“一主四副多极点”的城市空间发展架构,北组团中欧合作区将作为四个副中心之一,建设成为国际化特色产业示范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用好合作区这一对外合作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江门结合“园区再造”工程,将重点推动建设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打造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据介绍,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面积约1395平方公里,是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包括北、东、南三大组团。
园区是工业经济的载体,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上述负责人补充,接下来要高水平编制大型产业集聚区专项规划,按发展时序落实要素配置,助力银湖湾滨海新城和港澳产业新城建设为城市创新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台开同城片区建设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交通互联,项目安排上进行区域协调布局,共享公共服务,拓展翠山湖工业园和台山工业新城产业平台。
经济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要素的支持与保障。据透露,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江门拟安排不少于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30%用于工业;预计至2035年,全市工业用地面积规模将新增100平方公里。江门还将工业用地控制线划定纳入到各市(区)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保障工业用地供给,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稳定工业用地总规模。
相关负责人表示,放眼粤港澳大湾区,江门自然资源要素丰富、空间承载能力强、开发潜力巨大、城市可塑性强。“目前,江门全市开发强度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排第9位,存在大量连片适宜建设土地,在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础上,有着丰富的土地空间支撑国家和省的重大项目落地。”上述负责人补充。
记者了解到,江门市还着力深化规划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容缺审批、并联审批、带方案出让、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的工程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合并办理等多项规划审批改革;推行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一网通办”、办理页面统一、全流程“无感切换办理”,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
宜游之城
助力建设环镇海湾生态文明发展示范区
在台山市与恩平市接壤沿海地带处,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它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可多得的红树植物基因库和鸟类栖息地。其中,位于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内的元山—大亨红树林群落是广东省连片成林面积最大的红树林,面积达85.7公顷,平均树高6米以上,包含十几个红树树种。
恩平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的建设以生态涵养为主,以科普宣传功能为辅,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站在观鸟亭中,一望无际的海上森林呈现于眼前,远观树冠飞鸟嬉戏,近看林下虾蟹成群,一片生机盎然。远山、海面、飞鸟、红树林与渔船构成了一幅生态人文画卷。
根据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部署,在“一主四副多极点”的城市空间发展架构中,环镇海湾将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发展示范区。对此,江门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立足本职岗位,接下来,该局将重点开展由大隆山、紫罗山形成的镇海湾生态多样性保护工作,高标准建设台山市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恩平市镇海湾红树林县级自然保护区、台山红树林县级自然保护区、台山大隆洞湿地公园等,同步发展生态旅游,建设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拓展恩平港旅游功能。
“助力环镇海湾建设为生态文明发展示范区的过程中,我们将着眼强化第一产业、旅游服务业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打开建设新局面。”上述负责人补充道。
“绿色”“低碳”是江门未来发展的高频词,也是江门市发挥海洋大市优势、助力建设低碳生态江门的着力点。
“十四五”期间,江门将着力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具体包括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有序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保护修复川山群岛附近的海草床生态系统,提升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等海洋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等。
另外,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江门市自然资源局透露,下一步,该局将着力构建“一带两区两轴”的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新格局,形成东部江海联动发展主轴和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轴线,提出加快银湖湾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和广海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川岛高端滨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南方日报记者黄烨倩通讯员李顺球周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