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对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有关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张国华在会上表示,作为我国流通领域的第一个系统性的五年规划,《规划》聚焦补齐现代流通体系短板,着眼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现代流通统一大市场,发展现代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两大体系,强化交通运输、金融和信用三方面支撑,形成“一市场、两体系、三支撑”总体发展框架,这对畅通经济循环具有开创性意义。
推动现代流通走向市场化
商品和资源流通、物流、交通……现代流通体系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张国华表示,目前我国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仍有许多薄弱环节,国内统一大市场尚不健全,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仍面临隐性壁垒,规则和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对此他指出,要深化现代流通市场化改革,提升商品和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健全统一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体系,强化流通领域金融有效供给和信用支撑保障,构建高水平现代流通市场,为商品和要素自由高效流动提供好的市场环境。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洪涛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虽然中国潜在的市场规模巨大,但“条块分割”的现状既影响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当前现代流通缺乏的不是资源,而是体系建设、系统建设、整体建设,《规划》以“体系”为名,特别强调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既可以使社会流通更有效率,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受益,也可以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调结构转方式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推进建立现代流通体系,激发内需潜力,优化GDP。”洪涛认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应从价格体系、市场秩序、物流体系等多方面着手,要完善一系列标准体系和法规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加快形成。
张国华表示,将加快现代流通重点领域市场化进程,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加快培育流通数据交易平台,推进流通领域专利技术推广应用和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鼓励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积极参与流通领域市场交易,按市场化原则提供融资、担保、保险等综合服务。
另一方面,要提高重要资源配置能力,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全国性能源、粮食、矿石等资源性产品交易平台和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培育资源整合能力强、经营网络覆盖广的大型贸易商,创新航运指数期货等产品,积极探索期货、现货联动。
同时,健全一体衔接的规则和标准,推动国家、行业、团体、地方和企业标准相互配套、相互补充,优化“一网通办”“一窗办成”业务流程,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发力现代商贸+物流
流通体系建设要迈向市场化,现代商贸流通是发力重点。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十三五”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1.3%,带动服务业恢复性增长,但与此同时仍存在一定痛点、难点和弱项。
对此,张国华表示,“十四五”时期,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重点工作是实施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行动。具体而言,要提升流通主体竞争力,重点完善批发、零售、供应链等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实施商品市场优化升级行动,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鼓励引导商贸流通企业抢抓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机遇,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大力发展绿色流通,引领消费和产业升级。
“商贸和物流是现代流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流通的‘两翼’”,洪涛对记者表示。由此可见,打造现代流通体系,物流同样发挥着基础作用。
张国华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构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强化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构建支撑现代流通的多层级物流服务体系,完善城市配送设施和县乡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提升末端“最后一公里”网络服务能力。
建设物流体系中,涉及生鲜、食品的“冷链物流”问题近期饱受关注。乡村振兴建设委副秘书长袁帅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随着消费市场对生鲜食品品质化、安全化的消费升级,需求侧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特征,需要冷链供给侧采取相应的调整。
“这不仅促使冷链物流服务供给发生前所未有的调整和改变,而且需要冷链行业内部协作体系相应地进行重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冷链行业的组织结构、市场结构、服务结构及流程结构。”袁帅说。
对此,张国华也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分拣包装、移动冷库等设施建设,补齐生鲜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短板。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商超等零售网点冷链物流设施改造升级,推广新能源配送冷藏车,提高冷链物流服务效率。同时,加大冷链物流全流程监管力度,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健全进口冷链食品检验检疫制度。
完善交通、金融、信用支撑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需要多方面支持保障,交通基础设施是其中的重要基础和载体。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建设成就瞩目。截至目前,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对2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8%,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增强交通运输对现代流通的支撑作用,张国华表示,下一步我国将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增强流通能力。
具体而言,推进“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强化跨区域间交通顺畅联系;加快推进综合货运枢纽及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梗阻,促进各运输方式高效衔接;优化城市群都市圈交通网络,助力打造经济增长极,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
在金融方面,张国华表示,为完善流通金融保障体系,提升国内支付保障能力,将建立健全流通领域保险、融资担保等配套机制,合理分散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加强供应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供应链金融运行机制,丰富供应链金融产品。持续强化支付清算系统建设,提升支付清算系统业务服务能力、业务连续性和管理水平,维护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障资金正常流转,满足支付需求。
此外,信用体系建设对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流通效率也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张国华表示,下一步将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同时,健全信用修复机制,加快完善重要产品追溯系统。(北京商报记者杨月涵实习记者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