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从高处眺望黄江芙蓉水,河岸两边绿植遍布,生机盎然,不少市民迎着朝阳,沿着堤岸的绿道漫步。
过去一年,黄江系统化整治河涌水污染问题,加快推进河涌“剿黑除劣”,确保河涌水质达标稳定,实现“长治久清”。针对全镇水质不稳定的15条河涌,黄江科学编制河涌水质达标“一河一策”方案,通过加快河涌排污口溯源整治、加强流域内排水户雨污分流等整治措施,确保河涌水质稳定向好。
据了解,2021年4月全市第一次水质监测结果通报时,黄江排名还相对靠后,仅5个月后,排名迅速跃升至前三,全镇实现水质“逆袭”。当前,镇内各河涌已基本达到河涌“剿黑除劣”的目标,全镇15条河涌消除劣V类水质。
随着水质好转,黄江各河涌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景观,越来越多的黄江人过上“见山望水揽湖拥河”的诗意生活。
板湖河摘除“黑臭”帽子
板湖河是黄江镇主要河流之一,长约4.8公里,全流域集水面积达16.81平方公里,影响着约4.6万人的生活。
黄江水务中心副主任香汉明介绍,板湖河流域内有较大型企业约1000多家,片区居民生活用水、工厂企业排水以及常平镇桥沥桥头工业区、大窝村的居民、企业废水基本都是排入板湖河,汇入板湖河水量约3万吨/天。在大力整顿以前,板湖河常年发黑发臭,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质量。
据了解,板湖河发源于马头弄岗,流经田美村、板湖村、胜前岗村、玉堂围村、鸡啼岗村、袁屋围村、新市社区,收纳田美北排渠、板湖河支流、常平镇桥沥桥头工业区暗渠以及常平大窝涌河水,最终汇入梅塘水(黄江段)。
为切实解决板湖河水质黑臭问题,黄江镇党政领导高位推动,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进一步夯实治水责任。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以系统化思维,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加强日常管理等多方面持续发力,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加快补齐短板,全面吹响了打赢板湖河“剿黑消劣”攻坚战的冲锋号。
为系统化整治板湖河水污染问题,加快推进河涌“剿黑除劣”,确保河涌水质达标稳定,实现“长治久清”,2020—2021年间,黄江投入19.2万元,先后对板湖河及其支流大窝涌及板湖河支流排污口开展了多次排查及核查,2022年又迅速制定板湖河流域共4条河涌水质达标“一河一策”方案。
板湖河流域不仅企业众多,而且生活着大量居民,河道淤泥堆积严重,甚至影响雨季排洪。为此,黄江镇大力开展板湖河流域河涌清淤工作,减少底泥污染物,提高防洪能力。结合黄江镇第三批次(2016—2018年)板湖水片区截污次支管网工程,2019—2020年,投入303.68万元,先后完成了板湖河莞樟路桥至出口段清淤工程以及板湖河支流清淤工程,清理淤量13473立方米。2021年,黄江再投入152.02万元,完成了大窝涌清淤工程及板湖河支流生态修复项目。
为进一步加快补齐全镇污水处理缺口短板,黄江镇投入4802.68万元,从污水处理、河涌清淤、生态修复等方面着手开展板湖河综合治理工作,并先后在2021年2月及9月,正式运营板湖河中下游明渠段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以及板湖河分散式污水处理站项目(总规模1万吨/天),板湖河中下游补水及截污纳管项目也于2021年9月8日完成。
随着部分工程完成,板湖河水质得到大幅度提升,水质黑臭问题已得到解决。目前,板湖河流域各河涌已基本达到河涌“剿黑除劣”的目标。
今年,黄江镇还积极引进生态塘处理新技术,编制了《东莞市黄江镇老旧围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方案》,并选取鸡啼岗村(板湖河支流污水源头之一)作为试点建设,实施黄江镇鸡啼岗村老旧围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同时,进一步疏理河涌“毛细血管”,建立和完善小微水体管护机制,通过积极开展河湖“清四乱”工作,强化河涌巡查和保洁力度,进一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推动板湖河流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黄牛埔村排渠渐露“清容”
“别看黄牛埔村排渠以暗渠为主,明渠只有短短100多米,在几年以前,这里也曾是被附近居民高频投诉的对象之一。”黄江生态环境分局工作人员李信福介绍,他和同事每周都会抽一两天时间来排渠巡查,主要检查排口是否还有不明污水排入。
但现在的排渠与他口中所说的已经大不一样。排渠夹岸青翠,河水不仅不再“黑臭”,而且已经清澈得可以看见渠中日渐增多的游鱼。“自从开展‘一河一策’后,黄牛埔村排渠终于渐露‘清容’。”李信福说。
“一河一策”方案由镇水污染防治指挥部负责牵头,统筹推进,其中具体包括河涌概况、水质情况、原因分析及整治方案四大部分。各部门按照部门职能和分工,对照整治工作清单及完成时限,倒排时间表,抓紧完成影响河涌水质问题整治工作。包括李信福在内,各河道沟渠负责人需中每周汇报“一河一策”方案实施情况,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并按时完成。
而黄牛埔村排渠整治主要涉及雨污分流改造、明渠及暗渠排口整治等,经过居民区自建房、花园小区、洗车场以及工厂雨污分流改造工作的有序推进,黄牛埔村附近的污水被转移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水质达标后再补入排渠,使得河涌水质得到大大改善。再加上明渠及暗渠排口整治,不达标的水体也从排口处拦截转入污水处理厂,河涌水生态逐渐渐恢复,河涌鱼类也逐渐增多。
2021年,黄牛埔村排渠整治就已完成市整改指标。“今年以来,黄牛埔村排渠几乎再也没出现过排污情况。”李信福说。
加快推动“一河两岸”景观建设
如今从高空俯瞰,梅塘水(又称黄江河)水系串联起黄江多个工业区、城市公园和交通枢纽,将山体连绵的黄江自然地理风貌,分割成多片区、多走廊的“森林城市”格局,河道两岸生态水陂、多功能慢行绿道等日趋完善。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仅仅一年前,位于梅塘南片区的大冚渠及周坑渠,还是黄江镇上报的农村黑臭水体。经过一系列边坡修复、生态跌水坝、排污口截污、分散式污水处理、河道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工程,梅塘南片区如今已成为不少市民乡村休闲、赏花阅景的好去处。
为确保梅塘水水系的大冚渠、周坑渠、星光排渠达到V类水标准,早在2019年10月,梅塘南片区就经镇委、镇政府班子会讨论同意将汇入深圳水体整治工程,并于2020年12月20日开工建设。
在2019年执行治污结构框架基础上,2020年黄江镇成立了“一河两岸”环境整治工作组,包括梅塘南片区在内的全镇23条河涌依据“一河两岸”,探索实行“一河一策”和“一湖一策”。在政府的集中统筹下,镇内的每一条河涌和湖泊都被保护起来、管理起来,通过智慧水务等方式,高标准推进河涌生态环境治理,狠抓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河涌执法监管,高水平打造“一河两岸”工程,最终以绿水带串联起全镇的生态旅游资源,让公共生活回归河流,成功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环境。
“光是在大冚渠与周坑渠,我们就建设了近800米的截污管网,建设截污井近40座,并清淤近2.2万立方米。”黄江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尹旭伦介绍,为了模仿生态、强化生态自然净化水质过程,使河流富有含氧量及具有自净功能,黄江镇在建设前先对河道进行挡土墙及生态修复,并建设砾间滤床,其中,周坑排渠的砾间氧化铺设长度为353米,砾间氧化铺设体积3063l立方米,跌水坝13座;大冚排渠的砾间氧化铺设长度为435米,砾间氧化铺设体积2003立方米,跌水坝15座。
此外,相关部门还在排渠栽植梭鱼草、再力花、美人蕉等水生植物近9000平方米,进一步打造水清岸绿的优美环境。
目前梅塘南汇入深圳水体整治工程已完工,正办理工程验收等手续,大冚渠、周坑渠已基本达到V类水质目标。
“随着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稳步推进,黄江‘一河两岸’景观建设也在加快推动。”黄江镇重点办负责人表示,“一河两岸”工程将紧紧围绕黄江镇商业、文化、休闲、度假等区块战略定位,形成以“势”改水的治水思想,同时结合黄江镇整体规划,形成以水造“势”、以景观促发展的战略布局,使山水与城市相互融合,彰显黄江山水特色的景观格局,为市民群众打造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撰文:刘慧茹韦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