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记者驾车从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朝该县斗江镇扶平村一路进发。目之所及,让人有置身画中的惬意:蜿蜒的公路如同一条缎带,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道路两旁竹林如翠,树木葱茏,错落有致的楼房掩映其间,令人赏心悦目。
在进村岔路口,只见水泥路从主干道一路延伸至村庄,一条条通往各自然村的水泥路在沃野之间分支,通向各家各户。
“以前村里没通产业路,上山干农活、采茶、种玉米,都要徒步翻越山路。”扶平村村民梁治先回忆起以前村里的交通状况,感慨万千。他说,那时村里的农产品长得再好都不值钱,树木只能当柴烧,因为运不出、卖不动。尽管村里绿色资源丰富,却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现在村里通了好几条产业路,全都硬化了,大家出行很方便,可以开车上山干活,省力高效。”梁治先说,水泥路通到家门口,降低了原材料的运输成本,既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也带来资金流和技术流,促使山里群众思想观念转变,经济也跟着活起来。“大家发展产业,种养出来的农牧产品根本不愁卖。”他说,村民腰包渐渐鼓起来,大家建新房、搞建设、做生意,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如今走进扶平村,一眼望去村道干净、民房整洁、绿树成荫,让人心旷神怡。
修一条公路、富一方群众、兴一串产业、活一片经济。在三江,道路改变的不仅是扶平村。曾担任该县县长、现已92岁高龄的杨文朴告诉记者,该县成立初期,全县没有公路、铁路,出门就靠走,水路靠板船。“我去柳州开会,要坐船两天到融安,然后再乘‘敞篷汽车’到柳州,往返至少需要一周。对比现在,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70年来,三江交通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谈起侗乡公路建设,杨文朴如数家珍:三江修建的第一条公路是县城至沙宜公路,1956年开始动工,1957年10月5日建成通车;1959年12月18日,县城至长安(融安)的长古公路建成通车。至此,三江接通了北上桂林、南下柳州的国道,打通了三江与外界的交通往来,结束了三江无公路的历史。
“最难修建的是三团至独峒公路,寒冬腊月里,5000多名建设工人在海拔800米的布功坳上战雪天、喝冰泉、挖山劈岭。”回忆当年,杨文朴记忆犹新。他说,当时大雪封山,工人无法下山买粮买菜,当地群众就送粮送菜。1967年2月公路建成通车时,独峒镇的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以多耶、唱戏等形式,庆祝当地结束世世代代肩挑背扛翻大山的历史。“耗时最长的是产口至富禄公路,历时7年才建成通车……”
路通则百业通。1978年12月26日枝柳铁路建成通车、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建成通车、2017年1月18日三柳高速公路、2017年10月26日桂三高速公路相继开通运营,如今屯屯开通水泥路、山山开通产业路,百里侗乡已全面织密“交通网”,实现交通“大动脉”和“毛细血管”的互联互通。
“一条路通了,就带旺一方经济。”三江侗族自治县县长陈震说,一条条高等级道路是带动三江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一条条通屯公路也成为联系党和群众的“民心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致富路”、服务乡村振兴的“希望路”。
目前,贵广高铁、焦柳铁路、包茂高速、厦蓉高速、209国道、321国道在三江交汇,形成了西进云贵高原、东连粤港澳,南下北部湾,北接湘鄂赣的“三纵三横”交通路网格局。三江南站每天有4趟始发动车,停靠47趟,从三江出发,到桂林半小时、到南宁及广州3个半小时、到贵阳2个小时。三江已成为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的交通枢纽,以及大桂林旅游圈、黔东南旅游圈和珠三角旅游圈的重要站点。(本报记者张冠年通讯员龚普康杨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