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冈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撂荒地”正逐步变成“聚宝盆”

时间:2022-03-31 08:16:55来源:南方日报

3月29日上午10点,龙山镇关前村的田地里呈现出一幅忙碌的春耕景象。高禾塘、龙船头两个自然村大面积种植的马铃薯长势旺盛,种植大户莫惠文带着村里的几个农妇在马铃薯地里干农活。半个月来连绵不断的细雨,让这块200亩的马铃薯地冒出了新一茬的嫩草,为了今年有个好收成,趁着天气好转,他和村民一起将这些抢肥的杂草一一去除,顺便将水渠中的积水疏通排放干净。

“谁能想到,去年这一块地还是一片撂荒地,杂草丛生,一片荒芜。这么好的地丢荒太可惜了,幸好有‘托管代耕’这个新方法,再加上龙山镇政府又给予补贴,对于这块地耕种,我很有信心。”莫惠文说。

这位种植大户口中的“托管代耕”模式正是去年佛冈县龙山镇为解决土地丢荒撂荒现象,因地制宜探索出的一个新举措。年来,佛冈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县农业农村局加强撂荒耕地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通过逐村逐户摸清撂荒耕地底数,逐步建立撂荒耕地整治台账,因地制宜探索出“托管代耕”“党支部+土地经营权流转”等多种复耕复种模式,“撂荒地”正逐步变成“聚宝盆”,营造全社会遏制耕地撂荒的浓厚氛围。

龙山镇

2100亩撂荒地复耕复种

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佛冈县加大了撂荒耕地整治力度,号召各镇政府对本辖区内疑似撂荒耕地图斑开展全面拉网式排查,逐村逐户摸清撂荒耕地底数,建立撂荒耕地整治台账,并按地块落实责任人。各镇根据摸查结果,对撂荒耕地进行分类,采取针对措施,引导村民自行复耕复种,鼓励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代耕代种、托管经营等方式进行复耕复种,做到一地一策,统筹推进。

2021年,龙山镇将撂荒耕地复耕工作列为镇的中心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并由村党总支部书记、主任亲自跟进督促落实,逐步探索出撂荒地“托管代耕”的新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对不愿流转土地经营权,但又不具备复耕能力的农户,鼓励村集体与农户在保持原有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进行代耕代种或开展托管服务。”龙山镇副镇长郑维介绍,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村集体、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等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全程托管、“菜单式”半托管等多种生产托管服务,缓解劳动力缺乏问题。

龙山镇关前村党总支书记莫志恒介绍,从2021年4月份开始,为减少龙山镇撂荒耕地面积和提高粮食产量,他和村民小组长李灶新、莫惠文等干部群众通过走街串巷,一家一家宣传相关政策,一户一户做通思想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得到了龙船头、高禾塘两个村大部分村民的的支持,并同意将各户的400多亩撂荒耕地无偿交由村民小组长李灶新、莫惠文代耕代管。

龙山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站长曹伟棋介绍,关前村两个种植大户在2021年分别耕作了旱稻270多亩、水稻140多亩。2021年底,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经过村民的同意后,引导莫惠文、高灿枢等群众大面积种植马铃薯300多亩。

郑维介绍,龙山镇在关前村推广代耕代种和托管服务的撂荒地“托管代耕”的新模式,结合政府补贴的引导,让撂荒地重新盘活起来,带动了全镇2100亩撂荒地实现复耕复种。下一步龙山镇加大对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支持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农机通道等设施的建设,计划逐步推广“托管代耕”模式,以点带面,引导村民自行复耕复种,让龙山逐渐恢复“美丽粮仓”的面貌。

高岗镇

创新“党支部+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

上午11时,在高岗镇墩下村,村党总支书记何久康在地里查看有机玉米的发芽情况,这片200余亩的土地是墩下村党总支流转集约此前的撂荒地形成的,目前该村正计划打造一个有机玉米种植基地,对接珠三角“菜篮子”,提高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

两年来,高岗镇党委始终坚持高位推进撂荒地整治,创新“党支部+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模式,全镇范围内约2100亩撂荒地成功实现复耕复种,高山红薯、红松茸、荔浦芋、有机玉米等具有高岗本地特色农产品种植项目初现规模,在探索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收上走出新路子、迈出新步伐。

针对当前传统农业散种经济效益低、农村劳力流失等现象,高岗镇党委立足实际,制定连片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实施方案,大力鼓励村党总支采取“党支部+专业化公司”“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等方式,重点对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进行集中整合、流转,为实现规模机械化连片种植奠定前期基础。

高岗镇对成片较大规模的撂荒耕地,鼓励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由村集体统筹整合,统一对外流转,实现规模连片耕种。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引导农民将承包地入股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合作社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等,流转土地经营权,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分享产业发展成果。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由村集体统筹整合土地等资源,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我们利用元旦、春节等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时机,村党总支组织党员、户代表召开家长会,讨论让撂荒地‘活’起来,增加集体收入。在征得大部分村民同意流转土地的情况下,通‘四议两公开’,充分听取党员及村民意见,进行集体决策,最终选择红松茸这个项目。”据高镇村党总支负责人介绍,本次整合起来的100余亩土地已撂荒超过5年,从原来的杂草丛生的“荒地”到现在生机盎然的“宝地”发生了质的变化。由高镇村党总支主导成立的华升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专业化运营,目前红松茸已实现亩产3000斤,通过“万企帮万村”,正积极与佛山市佛冈商会对接,搭建“上游种植+中游深加工+下游销售”产业全链条,红松茸种植将成为高镇村党总支继水电站项目后另一个让村级经济实现稳定增收的重要项目。

■一线实践

水旱轮作联农带农

“在确保耕地种粮的前提下,为充分保障土地肥力,进一步挖掘土地经济效益,我们将实行轮作制,上半年种水稻,下半年种特色荔浦芋。”高岗村党总支负责人介绍,“在鼓励村民自主加入的同时,我们通过‘两支队伍’对长期撂荒不复耕的土地进行取证留底,撂荒超过一定时限我们收转集体进行复耕复种”。

高岗村党总支依托村经联社成立专业运作公司,沿S252线整合了约150亩撂荒地进行复耕复种,“按照当前荔浦芋市场价格及亩产量,今年村集体经济增收将超过10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包括主动参与项目的村民干事的积极就更加大了。”

三联村“一村一品”项目“高山红薯”亦是如此,采取“早稻+红薯”的轮作模式,既保证土地肥力,又保证经济效益。截至目前,三联村已成功连续承办六届“高山红薯节”,累计销售红薯超过100万斤。

“现在村民都主动找上门了,要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我们的专业合作社,并且要求在合作社上班。”墩下村党总支书记何久康跟村民商议土地流转合作方式,“村党总支成立专业合作社,坚持‘两化+四治’,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向村民讲清楚政策,他们可以通过入股、租借等方式进行流转土地,同时我们也优先聘请他们来到合作社进行务工,实现‘就业就在家门口’。”

为了最大限度调动村民小组的积极和主动,墩下村通过“四议两公开”,在合作社纯利润里面留存一定比例对配合程度高的村民小组、村民小组长、村民进行奖励。目前,墩下村党总支已成功流转集约200余亩撂荒地种植有机玉米,并与珠三角菜篮子工程相关采购商达成收购协议,提前铺设销售渠道,更有效地增加村集体收入。

现如今,多种撂荒地整治模式正在佛冈全面推开,越来越多的“撂荒地”正在逐步建成当地“聚宝盆”,佛冈全县上下正朝着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阔步前进。(●南方日报记者程浩 通讯员陈定健黎丽媚)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