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嘉兴全面深化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加快释放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三农”底盘。一季度,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继续领跑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继续保持全省最低。
南湖:“万元千斤”
打通稳粮富民新路径
近年来,南湖区积极推广“粮-经”轮作的“万元千斤”模式,实现“保证粮食面积”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双赢目标。2021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30元,增幅10.2%,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缩小至1.49,成为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值最小的县(市、区)之一。
新丰镇净湘村村民杨金良就喜尝甜头。“我采用的是‘大棚生姜—晚稻’复种模式。”杨金良说,以前一年到头地里只种水稻和小麦,一亩地的年收入不到1000元。几年前,自家农场开始采用“三棚四膜”生姜套种的方式,每亩能挣3万多元,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据悉,“万元千斤”模式依靠科技和模式创新,持续挖掘粮食综合增产潜力,提高科技兴粮水平。比如“大棚西(甜)瓜—晚稻”复种模式,西瓜亩产2500公斤左右,甜瓜可达2750公斤左右,晚稻亩产510公斤。截至目前,全区共计推广“万元千斤”栽培模式3.5万亩,在实现亩产千斤粮的同时,亩产值平均达到1.6万元,农业生产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秀洲:全域土地整治
点亮乡村振兴梦想
阳春三月,嘉禾大地春暖花开。
走进秀洲区新塍镇火炬村火炬花苑内,家家户户都告别低矮的平房,住上了新建的多层小洋房。“以前火炬村还是别人眼中的‘脏乱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后,村里拆除了350多亩宅基地,进行整村搬迁。”村委会工作人员说。如今的火炬村,目之所及是一块块高标准农田,居民区旁基础设施完善,环境干净整洁。值得一提的是,农民的土地全部流转给种粮大户,每年还能收取相应的租金。
火炬村是秀洲区通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案例。自2009年以来,全区共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08个,搬迁安置农户9189户,初步建成58个城乡一体新社区,新增耕地面积11523亩,获取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11398亩,其中50%左右用于农民建房安置。
接下去,秀洲区将重点实施1+4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即新塍镇国家级示范点+油车港镇、王江泾镇南部、洪合镇中部、王店镇东部4个地区,共涉及34个行政村,总计土地25.69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4.1万亩。
嘉善:“飞地抱团”
激活村集体经济新动能
不久前,嘉善县“强村计划·飞地抱团”罗星街道精密机械创业园项目分红仪式举行。来自魏塘街道里泽村,罗星街道鑫锋村、亭桥村,惠民街道大泖村,姚庄镇渔民村,干窑镇南宙村,大云镇江家村等33个村的代表上台领取了共计1240万元的分红支票。
罗星街道精密机械创业园项目作为嘉善县重要的县域“飞地抱团”项目,自实施以来已经连续4年进行了分红,累计给33个抱团村带来了将近5000万元的收益。
“每年我们村都能拿到170万元的固定分红,这笔分红我们将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民生实事工程、改善村容村貌。”罗星街道鑫锋村党委书记陈惠雪说,鑫锋村原是一个纯农业村,2008年并村时村里可支配资金不足50万元。2017年,罗星街道精密机械创业园成立以后,鑫锋村村内107家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抱团入园的方式进入罗星街道两创中心。
自2015年以来,嘉善县创新“县域统筹、跨村发展、股份经营、保底分红”为主的“飞地抱团”发展模式,全面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统筹发展、均衡发展。目前已累计实施“飞地抱团”项目23个,覆盖全县115个村,参与村次337次,村级总投资达28.2亿元。
平湖:深化制度改革撬动乡村大发展
不久前,平湖市新埭镇大齐塘村“‘众筹入股’推进建材码头建设”项目顺利竣工,迎来了首次租赁权竞价拍卖,最后租赁权竞拍370万元/年。大齐塘村书记黄伟介绍说:“该项目投资总额1365万元,参与持股农户632户、金额641.8万元,其中低收入农户58户、金额41万元。按照“保底10%分红+二次分红”收益模式,农户每年收益率可达20%,年均增收2200元以上,低收入家庭户均增收620元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可增加240万元。”
这是平湖市推动农村“扩中提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平湖持续深化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户普遍持有集体量化股、社员众筹股、社会帮扶股和善治积分股,股权红利5000多万元,户均收入700多元。
同时,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截至2021年底,全市土地流转率85%,流转面积23.4万亩,6.5万多户农户获得流转租金、二次分红老人土地金等土地承包经营权财产性收入1.74亿元,户均收入2700元。
数据显示,2021年,平湖全市行政村集体经常性收入均全部达到180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914元,同比增长10.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至1.64,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1657元,同比增长13.5%。
海盐:“物联网”让家庭农场生产更智慧
这些天,在海盐县澉浦镇吾味农场内,农场主姚茂根正熟练地操作着手机终端,只见他手指轻轻一点,大棚摇杆便缓缓升起,几分钟后大棚开始通风降温,原先靠手工操作需要半个小时,现在点点手指就能实现。“多亏了这个物联网系统,我现在管理果园轻松方便多了。”姚茂根乐呵呵地说道。
3年前,姚茂根投资370万元建成智能连栋大棚和农业物联网系统,他的项目经申报审批后还被列入海盐县农业产业化项目,获得了150万元的财政补助。如今,姚茂根的果园通过环境监测设备,可以实时掌握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含水量等数据;通过智能温控和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了精准控温调温和肥水调控,既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也提高了果实精品率。
海盐扶持培育的家庭农场,不止姚茂根一家。近年来,海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行动,特别是深化农业物联网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在家庭农场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家庭农场的生产管理水平,近3年对家庭农场的财政补助资金累计达3200万元。
海宁:土地“活起来”集体经济“壮起来”
不久前,打开浙江江南要素交易中心网站,海宁市海昌街道双喜村有5处房屋租赁项目正在公开竞价交易,其中位于洛隆路上面积150平方米的店面房备受关注。经过激烈报价竞争,最终成交价格为每年13万元。
近年来,海宁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国试点为契机,创新建立村股份合作社股权流转、质押机制,全国首创开展村股份合作社股权公开交易,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累计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7052宗,成交额达16.88亿元。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为村集体带来了持续稳定的收入,仅2021年度成交的791宗交易,每年即可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1亿元。
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口袋也跟着鼓起来了。海宁还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村股份合作社按规范开展股份分红,目前全市累计分红金额达2.34亿元。
桐乡:突破土地瓶颈唱响致富“幸福歌”
小区排屋错落有致,道路蜿蜒整洁,四周沿河有漫步道、亲水平台,三五村民闲坐在房前……眼前这幅图画一般的景象,就在桐乡市濮院镇新联村新联景苑。
在桐乡,像新联景苑这样的小区不在少数。自2009年试点“两分两换”以来,桐乡大力推进农房改造集聚,目前已规划新村集聚点273个,集聚农户4.58万户。
此外,为加快农村发展,突破农村发展土地制约要素,桐乡还在深化宅基地改革方面持续推出了新农村集聚、宅基地有偿退出、宅基地有偿选位、闲置农房盘活等多项改革举措,老百姓的房子越住越好,腰包越来越鼓。2021年,桐乡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09元,同比增长8.3%,城乡居民收入比值1.56,继续保持嘉兴五县(市)最小值。(王雨红 宋正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