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全力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上新台阶 “微改造”让城市更有温度

时间:2022-05-30 07:45:44来源:南方日报

创文,群众怎么看?笔者在采访中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种是“点赞”,称赞梅县区的创文力度和成效;另一种则是“期盼”,群众希望梅县区的城市建设更加美好,文明内涵更加丰盈。

年来,梅县区推动创文工作往深里抓、往实里走,着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改善市容环境秩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改变了城乡环境面貌、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文明程度,切实提升了城市形象。

行走在梅县区的大街小巷,道路整洁宽敞,绿化美观悦目;随处可见的“志愿红”,或在进行文明劝导,或在热情指路;车辆在斑马线前停下礼让行人,乘客在公交站台有序排队,老旧小区、城中村焕然一新……从目之所及到身之所感,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当前,梅县区正扎实推进新一轮创文工作,推动工作往加强城市治理能力、精细化管理能力的深里走,往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实里走,往提升市民精神文明素养的心里走,使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整体文明水进一步提升。

“面子”“里子”一起净一起美,一个内外兼修表里如一的文明梅县正迎面而来。

▶人

“微改造”让城市更有温度

走进梅县区程江镇古塘村茶仔园,映入眼帘的是生动亮丽的文化墙绘,令人眼前一亮。而墙的一边,崭新的柏油路,直接铺到村民家门口。

“这变化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没想到干部口中的‘微改造’,能有这么大的变化。”村民林丽娟说。

谁能想象,半年前的茶仔园,还是一个脏乱差的边角地。

茶仔园属古塘村第三村民小组,是梅县区新城的城中村。“城中村想要提升宜居环境比较难,但却是当地群众热切期盼的。”古塘村党支部书记陈晓说,古塘村被列为梅县区第一批“1+N”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项目后,以开展茶仔园片区建设工作为重点推动整体人居环境提升,优化提升村庄环境、促进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振兴。

在大力推进茶仔园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程江镇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建议和了解村民需求,对古民居建筑立面、背街小巷、祖屋周边等进行重新规划和打造,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在程江镇党委、政府的精心部署下,我们参考龙子岗的做法,聚焦民生重点,以‘美丽庭院’建设为核心,微改造为突破口,以党建带动、文化促动、部门联动、群众主动、资源撬动‘五轮驱动’模式,全力提升茶仔园宜居环境,实现‘小切口、大变化’。”陈晓说。

以“微改造”实现“大变化”,用“小切口”撬动“大民生”。据介绍,梅县区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城中村环境提升,小区便民设施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等,目前均取得初步成效。

“我们已经形成新城办建委宿舍、扶大高管会恒发新村、程江镇文化城小区等20个老旧小区、程江镇龙子岗城中村改造、桃源小镇和新城宫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等一批示范点位。”梅县区创文办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梅县区还实施主次干道形象景观提升工程,让创文成果更多更公惠及人民群众。

笔者在现场看到,点缀有城市CI和里程标志的跑道沿着河岸线一路延伸,昔日的一处花带则被改造成为了小公园,配备了凉亭、健身廊道、健身器材等设施,市民可在此健身休憩。这是梅县区的“最美跑道”,从梅县区梅州大桥至德龙大桥的沿河跑道提升工程全面完成。

“之前听到家门口要打造‘最美跑道’的消息,就已经非常期待了。开放以后每天下班都会坚持跑上一段,跑道搭配江景,一天的劳累都消除了不少。”对于健身设施的提升,附居民麦女士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据介绍,为提升城市品质,让市民、游客尽情享受世界客都·长寿梅州的生态之美、城市之美,去年10月18日,梅县区投入400多万元启动了梅州大桥至德龙大桥沿河跑道提升工程,跑道总长3.1公里,宽3.6米,致力打造最美“亲水”、最有文化韵味的跑道。

▶精细化

智慧管理让城市焕发新活力

“再次提醒,人行道上摆卖的阿叔请马上撤离,不要占道经营!”日,在梅县区新城办智慧社区网格化管理台指挥中心,城管执法人员通过“千里眼”,发现宪梓大道北一巷道路口存在三处占道经营现象。听到大喇叭传来的劝导声,乱摆卖人员立即收摊离开了现场。

在梅县区新城办智慧社区网格化管理台指挥中心,城管执法人员通过“千里眼”,对乱摆卖人员进行“喊话”劝导。

智慧赋能,精细治理。这是梅县区新城办启用的智慧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台,该台涵盖市容市貌、道路交通、小区管理、社会治安、消防安全、重点人员管理等城市治理职责,对发现、上报、派遣、处置、反馈、核查、结案等各个关键环节进行全覆盖运行,整体提升社区治理水

通过“互联网+城市管理”的模式,智慧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台既能实现“一张网指挥、一张网调度”的快速响应,第一时间解决点位上的问题,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又能实现对不文明行为的常态化监管,督促市民规范自身行为。

“我们整合了‘雪亮工程’、数字城管等资源,对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治理难题进行重点管控,目前监控探头主要覆盖到人员流动较大的街道、市场、小区、校园等地。如果台‘喊话’劝导无效,工作人员将抓拍监控画面,协调城管、交警等职能部门人员到现场处置。”新城党工委副书记邹敏说,新城办成立了一支由社区网格党员、城管队员、应急队员等组成的网格应急处置队伍,推动问题在网格内解决,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处置结果的闭环。

要实现精细化治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除了信息化支撑,还需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全区干群的积极和主动,凝聚起创建合力。首要的,就是要明确好各自的“责任田”,“网格化”便是其中的有效途径。

“我们将点位细化到人,每个点位定人定责,形成全面掌握信息、及时反映情况、迅速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打造网格内个化服务、规范化运行、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管理新模式,有效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水,努力让城市更宜居、群众生活更美好。”梅县区创文办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梅县区划分为280多个网格,依据网格体系建立网格管理服务队伍,将区领导、区直各单位、镇(办事处、高管会)、村(社区)以及村民小组等四级单位及干部群众划分到每一个网格片区,全面落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各项工作任务。

▶常态化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三级全覆盖

日前,梅县区首支消防志愿者服务队成立。服务队作为消防安全补充力量,为日常消防知识宣传、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方面提供人力支撑。通过开展消防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关注消防安全,参与消防工作,改善梅县区消防安全环境。

志愿者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生力军。年来,梅县区从政府、专业队伍、社会群众三个层面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成立1支由党政一把手担任总队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35支党政机关专业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和N支社会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扎根乡村和社区,积极开展济困、助残、社矫、环保、文明交通、关爱退伍老兵和特殊青少年等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

目前全区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5.5万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万场,全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15万小时,培育503个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要擦亮“面子”,更要提升“里子”,精神文明建设便是其中的关键。

走进新城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群众正在一楼打乒乓球、下象棋;在楼上,两支文艺队载歌载舞,气氛欢快热烈。

据了解,新城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设有党建书吧、乒乓球场、多功能培训室、公共电子阅览室、舞蹈室等区域,集休闲、娱乐、活动、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全部实行免费开放。这里便成为群众茶余饭后休闲学的好地方,拉了邻里间的感情。

新城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是梅县区所构建的覆盖区、镇、村(社区)“1+35+389+N”文明实践体系中的“35”。所谓“1+35+389+N”,就是指1个中心、35个实践所、389个实践站以及N个实践点,按照“十个一”要求重点打造一批示范点,以点带面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

梅县区还充分整合各类资源,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服务、体育服务等“五大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有效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传播了新思想、引领了新风尚。

知民情、顺民意、解民困、纾民忧。当前,梅县区上下正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将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让广大群众共享文明成果、共享幸福生活。(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李美桂)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