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蜈蚣(学名沙蚕,一种东南沿海海鲜)的产量增长了五六倍,一年赶海收入多了两三万元。”11日,在苍南县沿浦湾畔,当地渔民林上刘一边补种红树树苗,一边跟同伴讨论着今年的收成。在他的身后,1250亩红树林像一条“绿毯”沿着海湾伸展。林上刘还有另一身份——红树林养护员。
多年来,温州积极推进红树林保护和发展工作,以应对日益退化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沿浦湾的红树林种植始于2015年。“渔民的生计怎么办?”世代以滩涂养殖为生,林上刘一开始对“挤占养殖空间”的红树林并不欢迎。
随着红树林长大,生态效益渐显。专家在沿浦湾跟踪观测3年发现:红树林种植海域鉴定出海洋生物358种,平均生物量增加了367.07%,其中有30余种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鸟类经此补给迁徙。沿浦湾红树林湿地成为了近海生物重要栖息繁殖地和鸟类迁徙中转站。“跳跳鱼、青蟹变多了,从没见过的黑脸琵鹭也飞来了。”林上刘惊喜地发现,自家养殖的蛏子、牡蛎成活率提高了不少,品质也更好了。在打理自家养殖塘之余,林上刘还主动加入了红树林养护员行列。
“红树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更好地结合起来。”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温州红树林种植更注重空间设计,留出一定的空间布局养殖区域、水道、光滩等,“这既丰富了底栖生物和鸟类觅食生存的环境,也为渔民生产生活留出了空间。”
在乐清清江两岸,当地对滩涂进行了全面整治,养殖塘间建起了宽4米左右的塘埂用来种植红树。3年来,两岸的红树林面积达到了上千亩。“跟3年前相比,当地养殖大户平均增收50%以上。”乐清市清江镇农办主任傅昌情说。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路子走下去,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当下,在沿浦湾万亩滩涂上,围绕着红树林,当地划分了多个功能区。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地、蛏子苗自然繁育基地、海蜈蚣增殖基地等功能区均已建设完成。
截至目前,温州红树林面积已达363公顷,占全省红树林面积的75%,每年固碳约760吨,每年产生生态经济总价值约11.9亿元。与此同时,温州正通过研究红树林的海洋生物增养殖和保育功能、红树林对养殖废水的净化功能,以及推动红树林区逐步开发碳汇交易项目,吸引社会资金建立蓝碳基金等,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记者甘凌峰通讯员张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