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茭瓜塘,发力保护湿地,吸引鹭鸶等鸟类重新到此安家;陕西洋县茅坪村,因为群众环保意识较强,常有野生金丝猴来村里“串门”;山东长岛自然保护区,持续开展海洋修复,多年不见的大叶藻、海萝重现天日……近年来,通过栖息地保护、繁育放归、管理执法等多种方式,我国不少野生动植物数量和分布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安居乐土。
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保护濒危动植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从关心推动大熊猫、东北虎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到研究部署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这些年来,我国多措并举保护野生动植物,为它们营造更美好的栖居之所。一方面,持续推进森林公园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逐步建立起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野外保护体系,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不断改善。另一方面,通过兴建保护机构加强濒危物种拯救繁育。目前,相关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近九成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种类得到保护。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于云南昆明举办,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
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从根本上讲,关键要斩断非法“捕、运、售、购、食”的利益链。从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划定红线,到“昆仑”“国门利剑”等专项行动迅速出击,各地区各部门打击源头、阻断交易、严惩犯罪,织就野生动植物保护“安全网”。人们常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而“吃野味”正是非法买卖的重要驱动力。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进一步扩大保护范围,加大处罚力度,将执法覆盖到非法链条的每个环节。给铤而走险者以当头棒喝,方能促进野生动植物繁衍复壮。
保护野生动植物不仅要入法入规,更要入脑入心;不仅要建章立制,更要移风易俗。近年来,我们通过举办“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活动,使更多人形成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共识。未来,还需进一步培养公众的法治意识,从而自觉抵制相关违法行为,从源头上控制不合理消费;培养公众的健康意识,认识到人类对蛋白质的基本生存需求已不需要靠吃野生动植物来获得,“吃野味”没有药效还有风险;培养公众的文明意识,不断纠正陈旧观念,优化生活方式,守护“舌尖上的文明”。为全社会上好法治课、健康课和文明课,是减轻监督执法压力的治本之举,更是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长远之策。
最近一段时间,几则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消息令人动容。为保护江豚,南京修改一处过江通道设计方案;为候鸟“让路”,引江济淮工程航道增加约3.5亿元投资;为保护绿孔雀栖息地,戛洒江一级水电站建设被及时叫停……为动物“退让”,也是为人类谋福;为生态投资,更是为发展增绿。每个人都将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就能与自然共生,让地球家园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