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月圆时。对于很多人而言,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传统佳节一到,总能唤起心底的乡愁,这是融入中国人血液的节日仪式感。如今,乡愁,吸引着游客去寻找能慰藉心灵的风景,也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
留住青山
乡村旅游正成为国内游的重头戏,其旅游人次已占全国旅游人次的一半以上。昔日的贫困乡村富起来、美起来,曾经籍籍无名的山村变身热门旅游地,这样的改变正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上演着。
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曾是特困村,人均年收入900多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后,骆驼湾的村民挑起了“金扁担”,2019年,人均收入增加到13620元,并被评为全国旅游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传统古村落、河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山货特产店、民俗技艺坊、酒坊、豆腐坊里,处处可见游客的身影。
回归田园的乡村旅游正成为潮流,如何让这股潮流保持“热度”,留住游客,我国乡村旅游业不断探索新发展方向。如今,参与乡村旅游的游客会发现,走进乡村,那里不仅有青山绿水和传统的田园风光,还有乡村消费新场景。日前,成都2020金秋“美丽乡村”消费新场景发布,包括10条乡村旅游精品路线、100个精品林盘、特色镇、绿道的消费新场景,游客既可旅游观光、品尝乡村美食,也可休闲体验。
“除了景美,别的都差。”这是过去的乡村旅游留给游客的“无奈”,硬件设施差、交通差、卫生状况堪忧等,曾是游客参加乡村游的“绊脚石”。“如今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由行爱好者白清对记者感慨,新农村里,青山绿水仍在,硬件设施更加完备,环境更加舒适,游客可以更加惬意地寻找乡愁。
日前,在文化和旅游部召开的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资源开发司副司长单钢新表示,在近期推出全国乡村旅游300条精品线路和10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基础上,文化和旅游部聚焦疫后群众出游新需求,指导各地开发一批观光、亲子、康养、度假等项目,打造一批研学、体验、美食、夜游等产品。
留住文化
马灯、笆斗、竹篓、渔叉……这些有着鲜明的里下河地区印记的老物件,吸引着一批批游客前来寻找回忆。“这些东西,如今已经很难见到啦。”游客陈加祥感慨。这是江苏泰州小杨村里下河民俗文化馆里时常出现的场景,每一件展品总能让游客停下脚步,细细观看介绍,品味其中的乡野趣味。
小杨村是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2019年,面积200余平方米的民俗文化馆建成,共有民俗物品约800件,分别按红色文化、古瓷器文化、算盘文化、民俗生活文化等主题陈列。这些老物件被视为“能从中‘触摸’到祖辈们的勤劳和智慧”,帮助游客“找回逝去的乡愁”。小杨村党支部书记吴凤国感慨,这个文化馆为该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增添了文化色彩,成为重要的“加分项”,村里的旅游魅力增加了。“真没想到,过去偏僻的小乡村如今会成为旅游景点。”如今,村民们自种的果蔬在家门口就能卖出去。
在游客看来,这样的乡村是他们寻找乡土文化的好去处。“我经常给孙女讲述乡村里的习俗,可是她并不能理解。”游客魏先生认为,中国的乡村文化不应该被淡忘。近两年,魏先生常带孙女去周边的乡村旅游,慢慢地,孙女也开始喜欢上乡村,能够理解爷爷对炊烟、田地、农作物等的情感。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回到乡村生活不现实,但是,留住了乡村的文化,能够让更多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乡村的历史和现在。”魏先生说。
据了解,扩大“创意下乡”试点覆盖面,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出更多更具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将成为文化和旅游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留住情感
在研究消费市场的学者看来,乡村旅游也可被称为现代消费社会下产生的“情感产业”,其原因就在于,乡愁凝结着游客对乡村的深厚情感。也正因此,乡村旅游已经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乡村新民宿里,我常能找到回家的感觉。”在上海工作的赵喜平告诉记者,节假日他常去浙江临安,找一家山里的民宿住上几天,民宿老板就是当地村民,“我常常坐在院子里看着村民坐在一起聊天、话家常,那种质朴、深厚的邻里之情让我羡慕。这样平淡而温暖的乡村生活,对于我这样长久在都市生活的人而言,有着莫大的吸引力。”赵喜平说,“在快节奏生活的间隙,到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内心深处最重要的情感寄托。”
以情怀经营乡村旅游、以情感留人,正成为许多乡村旅游从业者认同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