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机制助力景区提质增效

时间:2020-12-18 11:11:47来源:人民网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经有关省(区、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推荐,文化和旅游部按程序组织综合评定,21家旅游景区达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拟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中包括河北省承德市金山岭长城景区、山西省临汾市云丘山景区、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湿地景区等。

而在11月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景区被文旅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更早之前的1月10日,文旅部公布了包括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景区、四川雅安碧峰峡景区在内的22家旅游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国内A级旅游景区的评选最早可追溯至1999年,当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颁布,并开始A级景区的评定。《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从交通、游览、安全、卫生、邮电服务、购物、经营、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旅游资源吸引力、市场吸引力等多个方面给出了明确要求。

同时,根据2012年颁布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5A级旅游景区从4A级旅游景区中产生。被公告为4A级三年以上的旅游景区可申报5A级旅游景区。

业内认为,这一评定方式,促进了我国各类景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也促进了景区数量的增长。“A级景区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除了强调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之外,重点从满足游客和服务游客游览过程中的舒适性和高体验性出发,重视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的完善化以及高质量,可以说A级景区评定工作就是一项促进景区这一最主要旅游客体高质量建设和发展的有效举措。”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张金山说道。

在不断增加新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名录的同时,5A级旅游景区常态化退出机制也持续实施,对一些经营不善、各项指标不再符合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的景区进行整改和摘牌处理。

对此,业内分析指出,5A级旅游景区常态化退出机制的实施,起到了倒逼景区不断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旅游行业的高质量发展。5A景区摘牌最早可追溯到2015年,当时,山海关景区因指标达不到5A景区标准,首次被摘牌。2019年7月,因过度商业化等原因,文旅部对乔家大院景区予以取消质量等级处理,摘掉5A景区的招牌。此事进一步凸显了5A级旅游景区常态化退出机制的落实,也为各地景区敲响警钟。在这一公告之后,乔家大院便开始了为期10天的整改工作,整改内容包括核心景区内29家店铺关停,腾退店面千余平方米,景区出口处的简易商贸市场被夷为平地。

各地关于A级景区整顿的消息也陆续传来。2019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取消5家景区等级资质、对3家景区予以严重警告、责令9家景区限期整改。2019年10月,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公告称,2019年湖北省已有16家A级景区被“摘牌”,另外还有13家3A级(含)以下景区被取消质量等级。此外,浙江、山东、河北、宁夏、广东、黑龙江、福建、四川等地均景区行业进行整肃。

对于5A级景区摘牌的处理,张金山表示,随着A级景区数量不断增多,在日常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质量下降或者不再满足评定标准的情况,因此,近些年国家旅游主管部门积极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制度,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甚至是降级的处理,核心目的就是维护A级景区的服务质量不降低,满足游客游览体验需求的能力不降低。

张金山指出,从近些年被警告或者摘牌的5A级景区来看,旅游市场秩序失范,比如出现欺客宰客现象、旅游标识体系不标准、旅游厕所没有及时更新至符合最新标准、景区整体游览及服务设施质量下降以及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往往成为5A级景区被处理、甚至被摘牌的主要原因。

从评定入选到摘牌出局,景区的评级工作更为灵活,给景区增强服务、完善设施提出了持续的动态要求。加之近些年旅游市场不断出现的新消费趋势,景区的服务和品质也需要不断更新。业内认为,“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机制将有效帮助景区提质增效,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