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期陆续公布2020年度文物考古成果,其中包括备受瞩目的五项考古发掘项目: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发掘项目、马鞍桥山遗址项目、城子山遗址项目、两家子遗址项目、桃花营子遗址;三项遗迹遗址调查:铁岭地区高句丽遗迹调查、营口地区高句丽遗迹调查 、辽宁省石窟寺遗址专项调查;一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喇嘛洞墓地IM5出土甲胄保护修复项目。辽宁省年度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修复及遗迹遗址专项调查工作,对于辽宁历史文化研究乃至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发现人工环壕及房址灰坑
2020年度马鞍桥山遗址发掘工作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建平县博物馆和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公布了马鞍桥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
2020年发掘工作从5月持续至11月底。此次发掘共布5米?5米探方40个,外加扩方,总面积约1100平方米,共发现房址3座,灰坑22个、壕沟(聚落环壕)1条。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石器、骨角器和贝器等,数量近60余件。确认该聚落址周围存在人工环壕,使聚落布局更加清晰,发现兴隆洼文化时期的遗物,使聚落址内涵更加丰富。
通过发掘所发现的遗迹和遗物,初步确认了该遗址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为主体的聚落址,目前仅发现一座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灰坑,其余遗迹均属红山文化时期,遗物也是以红山文化时期的为主。其年代应从兴隆洼文化时期延续到红山文化时期,时间跨度较大,这是辽宁省首次发掘这种类型的聚落址,对于进一步认识红山文化不仅提供了一批新的研究材料,而且拓宽了研究视野。
出土碎陶片目前已复原陶器十余件
该遗址出土的遗物可分为陶器、石器、骨角器、贝器四类。出土陶器可复原的陶器较少,多为碎陶片,目前已复原陶器十余件。质地以夹砂黑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器形有罐、盆、钵、碗、器盖、器座、塑件等,纹饰非常丰富,有刻画之字纹、直线纹、漩涡纹、附加堆纹、戳刺凹点纹、弦纹、篦点纹、篮纹、黑色彩绘平行线纹、红色彩绘等。出土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器形有斧、锛、镞、锄、铲、锤、耜、磨盘、磨棒、纺轮、有孔石器等。出土了大量细石器,有石核、石叶、刮削器、钻等。此外,出土一件小型石雕人头像,其利用一段残磨棒简单打制而成,在磨棒两个侧面对称打制出凹坑状的眼睛,利用棱作为鼻梁,在其上打制出凹坑状嘴。出土的骨角器数量较少,主要为锥和针等。出土的贝器数量较少,主要为装饰品等。
马鞍桥遗址目前已挖掘的遗迹主要有房址3座、灰坑22个和壕沟(聚落环壕)1条。根据其形制大小和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型房址,为人居住的房屋。今年只发现一座大型房址。第二类是小型房址。由于其紧邻大型房址,推测其应为大型房址的附属建筑,做仓储之用。灰坑平面为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及不规则形状,多数灰坑出土文物较少,多为零星碎陶片和细石器等。出土多件可复原陶器和石器等。
目前发现重要的遗迹仅有房址、灰坑和壕沟,发掘结束后考古工作者采用过筛的细面土进行原址回填保护。遗址四周设置保护围栏,安排专门看护人员,做好巡查看护工作。
为认识红山文化提供了新的角度
马鞍桥山遗址发掘的学术意义在于这是辽宁省首次发掘红山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址,发现了明确的房址等重要遗迹,并且在聚落址四周发现并确认了聚落环壕的存在,根据其出土遗物可知应为红山文化时期的环壕,对于红山文化的研究提供一批崭新的研究材料。通过发掘所发现的遗迹和遗物,初步确认了该遗址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为主体的聚落址,目前仅发现一座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灰坑,其余遗迹均属红山文化时期,遗物也是以红山文化时期的为主。此外,通过调查和勘探在遗址西部和南部发现可能存在同时期的墓地和窑址,可见该遗址的内涵较丰富,其年代延续较长,时间跨度较大,对于进一步认识红山文化将会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给马鞍桥山遗址“画像”
马鞍桥山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太平庄镇石台沟村六家村民组南约800米的一道小山梁上。遗址南距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约6万米,东南距建平县约5.5万米,遗址内有一条南北向土路穿过遗址通向石台沟村,东北距石台沟村村委会所在地约800米,西距省道S208线(小叶线)约800米,海拔583米。遗址所在小山梁正处于老哈河东岸低山丘陵的山坡上,东面与群山相连,西面为昆都仑河、海棠河与老哈河交汇形成的宽阔河谷地带,西距老哈河主河道约2500米。山梁的南、北两端各有一座低矮的小山包,略呈南高北低状,整体较平坦、开阔,当地俗称“马鞍桥山”。遗址东侧为一条小山沟,北面山下一条河流穿村而过,向西流入老哈河,遗址主要分布在山梁顶部和东坡上,地表种植玉米、高粱和谷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