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高涨期的氢能产业下一步怎么走

时间:2020-10-20 11:47:38来源:中国汽车报

继五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后,全国各地发展氢能产业的热情进一步高涨。“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今年是真正的发展元年”……在10月15日于山东济南召开的“2020氢能产业发展创新峰会”上,与会嘉宾对产业前景表达乐观态度的同时,也针对关键技术及应用推广领域存在的短板进行了分析。

当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下称“报告”),提出了2050年氢能占据终端能源消费比例10%、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3000万辆、氢气需求量6000万吨,进入氢能社会的美好愿景,并对下一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以“绿氢”为方向进行合理布局

“灰氢不可取、蓝氢方可用、废氢可回收、绿氢是方向”。工信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发言时强调,当前相关省市、企业和机构都在积极行动,并提出氢能发展方案,但总体看对氢源的研究不够,尚未形成全国性的整体概念。“需要相关部门组织调研,根据氢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从能源总体规划的视角提出阶段性布局和工艺路线的指导意见,并制定标准规范。此外,抓紧进行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的产业化研发。这是灰氢变成蓝氢、由不可取变成可取的关键。”他说。

针对氢源问题,报告提出近、中、远期发展建议。近中期,基于经济、技术和环境的现状,应重点使用好工业副产氢和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发展高压气态和液态储运的关键技术,鼓励不同模式的加氢站和加氢制氢一体站发展;中远期应重点发展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和化石能源制氢。此外,要强化能源和环境政策监管,从源头上避免传统制氢工艺“一拥而上”;将氢能与碳排放权交易结合,引导行业减少碳排放。

发展“绿氢”,降成本是关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说:“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电费降到3角每千瓦时,电解水的制氢成本能够降到每公斤20元以下。储运环节也有降本空间。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的电价进一步下降,制氢规模化和液氢储运的技术成熟,氢气的到站价格会大幅下降。我国再生能源的氢气较丰富,将来会具备成本优势。”

■建立全产业链协同的商业生态圈

明确氢源路径后,需要从氢的产、储、运、加、用等全产业链出发,依托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平台等多主体,逐步打造“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运营模式成熟、创新成果丰富、资金保障充足、示范效果明显、生态效应显著”的氢能产业商业生态圈。

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指出,我国碱性水电解技术基本成熟,但它对可再生能源波动性适应能力低,生产能力也低,应大力发展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进行兆瓦级示范,进而批量生产。还应进一步完善高强度、高电压质子交换膜,抗氧化单层双极板,高活性的低贵金属材料的电催化剂与密封结构等关键材料与部件的自主产业链。大力利用西南水电、西北和东北风电与太阳能发电,通过电解水制氢,将氢送入附近的天然气管网,减少天然气进口。他还强调,氢供应能力的提升会促进燃料电池,特别是燃料电池车的增长。对燃料电池首先要建立关键材料与部件的自主产业链,目前国内优秀的研究结果很多,但很少进行工艺研究,制出的样片很少在电堆中使用和装车运行。因此要建立产品开发联盟,电催化剂、电堆关键零部件等由研发单位一起进行开发、考核及批量生产,通过装车运行提升可靠性,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代替进口。

报告提出,发展氢能产业应建立国际合作与创新平台,加大全球氢能与燃料电池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国内人才储备。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氢能发展与建设。在氢能应用层面,需形成可持续的应用网络。

■优化政策环境引导产业有序发展

尽管氢能已被明确为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氢能的专项发展规划。多位与会嘉宾提到,国家应进一步明确将氢能按照能源管理而非危化品管理,将氢能与能源体系建设相结合,加快出台相关规划,明确发展路线图,为氢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设定目标。

报告也提出了政策管理建议。一是针对氢能标准体系不完善的现象,建立健全氢安全基础研究体系,包括氢泄漏与扩散燃烧、材料与氢的相容性、不同形式的储氢系统等。二是针对各地发展氢能经济的规划同质化现象,鼓励基础好的地区加速建立示范运营区,鼓励模式创新,探索多能互补模式,因地制宜,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给予政策激励,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和落实电解水制氢的电价优惠措施等。四是把握电动汽车与氢燃料电池车错位互补原则,认清各自优势领域,进行有效资源配置,防止顾此失彼。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