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信重工下属的铸锻公司冶炼车间,50吨电炉班班长杨金安一双火眼金睛,让人印象深刻。
看一下炼钢炉流淌出的炉渣颜色,就能判断出炉内钢水的温度;从炼钢炉内舀一勺钢水,就能判断出钢水的碳含量。这双火眼金睛,他花了30多年的时间练就。
“炼钢是个细活,比绣花还考验人的耐性。”杨金安扎根重型装备制造炼钢第一线,与钢花炉渣日日相伴,已经当了36年的炼钢工。经他的手冶炼过航天钢、航母钢、核电钢……成功打破业界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屡屡建功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工程。
仅用肉眼就能准确判断温度
50多摄氏度的室内温度,阵阵热浪不断袭来,轰鸣如雷的设备运转声……在这样的环境下,杨金安一待就是30多年。
“习惯了,就不觉得有什么了。”说这话时,杨金安只是微微一笑。然而30多年前,他第一次走进炼钢车间时,也曾被这环境所震撼。
震撼来自于从小对这份工作的期待,他的父母都是洛阳矿山机械厂的职工。杨金安走进了车间,越走近他越发现,对炼钢的痴迷早已在心中生根发芽。
“人一旦痴迷一件事,就不会觉得苦、觉得累了。”凭借着这份痴迷,杨金安在工作中攥着一股钻劲儿,入厂3年,就成了冶炼车间平炉班长。
一本巴掌大小的工作手册,杨金安每天都会揣在兜里,随时记录知识、感悟。钢水冶炼时颜色的变化,炉中翻滚的钢花尺寸,每日工作安排,炼钢种类、材料、大小,以及每炉钢水的电耗、氧耗等,都一一记录在册。
在钢铁冶炼过程中,要进行数次的碳含量和钢水温度检测,就在日积月累中,杨金安建立起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炼钢宝典和创新创效的大数据库,练就了火眼金睛的绝活。
“现在我取一勺钢水,泼在地上,根据它的发擦量,就能判断出它的碳含量。看炉渣的温度,就能判断钢水的温度。”在炼钢车间,每次演练展示,杨金安总是一脸笃定。这项仅用肉眼就能准确判断温度的绝活,一年能为企业节约上百万元的电费。
从技师到高级技师,从连续5年的企业首席职工到金牌首席职工,杨金安完成了一名普通炼钢工人到大国工匠的华丽蜕变。
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走进杨金安的大工匠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柜子里陈列着几块其貌不扬的钢铁块,块块都价值连城,军工用钢、航空航天钢、核电钢……每一个钢种的诞生,都是一次创新的尝试。
2013年底,以杨金安名字命名的大工匠创新工作室刚成立不久,就接到了一个硬活儿——中海油石化加氢用钢项目。石化加氢钢属于高附加值钢,当时,国内只有几家企业能够生产,而且质量还不稳定,国家每年都要大量进口。
接到任务后,杨金安蹲守生产现场3个月,跟踪炼钢数十炉,冶炼钢水3000多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与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数据分析、工艺优化。最终,研究出了一套石化加氢钢冶炼的典型工艺方法,炼出了直径有三层楼高的整锻加氢钢管板,不仅满足了国内石化企业需求,还把石化加氢产品出口到了国外高端市场。
“大工匠就是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杨金安说。多年来,他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完成了一个个标志性产品的钢水冶炼。
在神舟系列飞船项目中,杨金安带领团队连续11次承担并完成了逃逸舱及火箭发动机壳体等专用关键部件的生产攻关任务。在超级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中,杨金安及中信重工团队完成了1295吨重下闸首人字门的底枢核心部件的生产制造,为该工程顺利截流打下坚实基础。
炼出最好的钢
如今的中信重工,已跻身世界级重型机械制造企业行列。在杨金安看来,这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与担当:“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
世界最大的铸钢件——18500吨油压机520吨重的上横梁,就是杨金安的“创客”团队以十炉冶炼、六包合浇的方法浇铸出来的。
“炼钢如打仗,单枪匹马势必敌不过千军万马,团队协作尤为重要。”在企业的支持推动下,杨金安所在的大工匠劳模工作室采取“大工匠+工段长+青工+技术人员”的组合方式结成了一个“创客”团队,并主动吸收包括冶炼上下道工序在内的各班组长,共同参加例会讨论、共同攻关生产难题。
如今,在杨金安十几平方米的大工匠工作室里,一个个重大课题被攻克,一项项创新合理化建议被提出,一批批年轻工人成长成才。近年来由该工作室完成的创效课题已达到24项,推广了一批世界先进的操作法,提出创新合理化建议20余项,创新创效价值9200余万元。
谈到工匠精神,杨金安说,大时代有大工业,大工业出大工匠。“作为大工匠,不仅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还要用持之以恒的创新,炼出世界最好的钢,在世界炼钢行业打造属于我们的金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