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音乐写进百姓心坎里

时间:2020-11-26 14:33:47来源:人民日报

“传一曲天荒地老,共一生水远山高”“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都出自作曲家赵季平之手。“写进老百姓心坎的音乐才能传播开,我们要静下心,写出能与世界对话的中国作品。”赵季平说。

赵季平深受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艺术理念的熏陶。他至今仍保留着父亲赵望云画的一本册页,封面题有“生活实践是艺术的源泉”这句话。“创作者要一竿子扎到生活中,切身感悟中国这片土地最打动自己的东西。”这种“感悟”,不仅是触摸这片土地的广袤、大气,更是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与事,感受文化的温度。

赵季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我在学校学的是西洋作曲技法。得知我的分配单位,父亲很高兴,认为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有很大好处。”他开始研究秦腔、碗碗腔、眉户,了解它们的曲牌形式、唱腔结构、锣鼓特点等,并与其他剧种作比较,寻找不同点。那些年间,他跑遍了关中、陕南和陕北,创作戏谱叠起来的高度可以到屋顶。“可以说,我一直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滋养着。”

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让赵季平的创作始终自觉追求中国气韵、中国风采和中国气派。歌曲《好汉歌》音乐动机取自山东郓城民歌《呀儿哟》和单县民歌《王大娘补缸》,歌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借鉴了陕北民间的打夯歌,舞剧配乐《大漠孤烟直》曲名源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室内乐《关山月》取名自乐府旧题等,仅电视剧《大宅门》主题曲就揉进了7种音乐元素——京韵大鼓、京剧、评剧、豫剧、梆子、民歌和通俗歌曲。他对中国传统乐器的使用日渐纯熟:电影《黄土地》配乐中运用腰鼓、电影《红高粱》配乐中的唢呐、电影《心香》配乐中的古琴等等。

2019年年初,赵季平新创作的《风雅颂之交响》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作品取《诗经》中风、雅、颂之意,分为《序·颂》《关雎》《玄鸟》《幽兰操》和《国风》5个乐章。赵季平说,这部作品想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表达绵延不绝的民族精神。

艺不压身贵在学习,艺无常规贵在创新。这是父亲给赵季平的教诲,也是他的创作原则。他回忆,“电影《红高粱》有段音乐,我用36支唢呐模拟人声呐喊,唢呐声里又融进笙,采用了当时具有先锋性质的‘音块写法’,反响很强烈。彼时正是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这段音乐恰恰直接体现了那时中国人内心一往无前的激情。”

赵季平认为,创作者要用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将各种技法融会贯通,彰显音乐作品的时代感和思想力。电影《红星照耀中国》讲述了埃德加·斯诺突破重重封锁前往西北革命根据地实地采访,见证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风采,并向全世界第一次揭示“红色中国”的一段真实历史。赵季平为其配乐时,也注重紧扣时代脉搏,“要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怎么走过来的。”这是赵季平的创作理念。

“我从小便立志当音乐家,伴随人生阅历的增长,有种使命感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创造属于中华民族的音乐作品。我相信,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中国音乐将在世界音乐之林中获得应有地位,为人类音乐文明作出更大贡献。”赵季平坚定地说。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