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市政燃气管道223公里,为中心城区273个小区加装燃气管道,覆盖5.9万户居民;实施中心城区供水系统提压改造工程,累计完成供水管网约34公里,为8万户群众实现供水提压;全市1156个自然村实施雨污分流工程,累计铺设管道14975.58公里,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汕头市各地各部门切实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走基层、入企业、听民声、解难题,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一批“急难愁盼”问题,以一桩桩民生项目的全力推进、一件件惠民举措的落地生根,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推动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建设再上台阶。
保障中心城区基本民生需求
此前,居住在金平区松园小区的刘女士反映,原先住宅楼的供水水压不足,居民不得不纷纷安装“小水泵”。但这种“小水泵”不仅会产生噪声扰民,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为此,老旧小区的住户多次致电12345市长热线投诉。
老旧小区“用水难”一直是不少市民反映的热点问题。为此,汕头市委、市政府将中心城区供水系统提压改造项目列为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十件民生实事之首。今年3月,汕头市启动实施中心城区供水系统提压改造工程,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并持续推进中。项目配合金平区住建局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铺设给水管道,累计完成供水管网共计约34公里,已为8万户群众实现了供水提压。
据悉,市政供水系统提压改造和用户表后立管规范化整改两个分项目分别由汕头市粤海水务有限公司和市政府出资建设,大大减轻了居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建好投入使用的供水加压泵房让高楼住户的“用水难”问题得到彻底改善,贴心的惠民措施获得居民连声叫好。
与用水问题同样备受老旧小区居民群众高度关心的管道燃气改造升级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为切实解决群众用气问题,汕头市扎实推动中心城区燃气管道普及工作提速增效,截至11月30日,共建设市政燃气管道223公里,为273个小区加装燃气管道,覆盖5.9万户居民,中心城区现有住户40.64万户,管道燃气已覆盖29.02万户,管道燃气用户覆盖率为71.42%,已完成今年年度计划102.03%。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区住户用上了实惠安全的燃气,享受到加装管道燃气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与此同时,为让群众住得安心舒心,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对小区基础配套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升级。特别是加快推进乌桥岛安置区建设,提升住房保障能力。目前,乌桥岛棚改安置区主体结构建设已完成,建成2164套保障住房,正在持续推进建筑装修、水电安装及室外园林施工。已落实发放租赁补贴2706户,超额完成任务。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汕头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特别是着力保障中心城区基本民生需求,大力推进一项项改造升级工程,让中心城区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深化改革便企利民办实事
在用心用情服务群众的同时,实践活动也成为为企业解难题的重要抓手。按照“能取消的取消、能下放的下放、能上网的上网、能秒批的秒批”原则,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汕头各地各部门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加方便、更加顺畅、更加舒心。
以汕头华侨试验区为例,该区将优化营商环境列为“一号改革工程”,对标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先进地区,聚焦行政审批、税务服务、融资对接、股权托管、产业基地等领域,不断提升服务效能。特别是精心打造数字科技产业基地,为培育数字科技产业发展提供落户载体,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
据悉,企业确定落户后,华侨试验区管委会专门落实下属东海岸公司为企业提供注册登记地址、填报工商注册申请资料、雕刻印章、开设银行账户等商务秘书服务,并根据企业的需求协调有关商业银行对接融资服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华侨试验区管委会主动收集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用工难等各类问题,为企业落户、经营、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店小二”服务。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汕头市政务服务中心是直接体现政府服务质量的“晴雨表”,也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汕头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创新推出政务服务“三免”(免费停车、免费邮递、免费刻章)新服务,以“小切口”推动政务服务“大提升”。
数据显示,“三免”服务推出短短几个月,已为新设立443家企业提供免费刻制公章服务,为办事群众免费快递邮寄送达办事结果16822宗,为办事群众提供免费停车服务7164车次,为办事群众和企业节省资金共计394050元。
值得一提的是,汕头还举办“企业诉求我来办”实践活动,深化政企“直通车”机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立沟通机制,面对面倾听52家企业诉求;搭建信息平台,收集企业诉求平台;成立政企“直通车”工作专班,对企业诉求收集、转办、督查、反馈全过程“闭环”管理。
截至11月30日,汕头市政企直通车平台已收集、办理企业诉求138件,市工作专班共发出督办函1份、转办函140份,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政企“直通车”工作会议7次,召开诉求办理现场会、调度会39场次,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一批长期制约企业发展的堵点痛点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让文化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近日,在汕头市海滨路全线、金环路的中山路至海滨路段等处,路灯杆上挂满“中国红”,为城市形象增色不少。而在华灯初上之时,汕头时代广场及周边高层建筑打造的灯光秀也闪亮登场。这些亮丽的城市景观,是汕头在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着力美化市容、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具体举措。
今年伊始,汕头市吹响文明创建集结号,以省文明委部署的“九大行动”为载体,发出奋力争创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动员令。结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汕头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让更多的文化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今年6月,位于濠江区滨海新城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通过竣工验收,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这座集文化、展示、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全方位展示“大潮汕”文化的城市文化综合体,目前已完成潮汕华侨博物馆、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汕头美术馆的布展并对外开放,成为潮汕历史、传统、民俗及工艺美术等潮汕文化的展示窗口,传承和发展潮汕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依托全市1382个各级文明实践阵地,汕头还积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致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其中,许多文化惠民活动通过“海外文化使者”行动计划之“云剧场”、南方+、网易潮汕等云平台同步直播,供海内外观众免费观看,每场点击观看量达10万人次。特别是举办小公园“戏亭印象”惠民演出257场,组织开展“汕头文化大讲堂”系列活动,不断丰富市民群众文化生活,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
目前,汕头已完成保育活化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小公园开埠区中山纪念亭街区、西堤街区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在此基础上,汕头将积极发掘历史文化街区资源,推动更多符合申报条件的片区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为更好地保护、挖掘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奠定基础,赓续传承城市文脉。
建章立制完善办实事长效机制
如何着眼长远,让群众期盼得到真正落地落实?制度保障是关键。汕头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将多个重要领域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从制度层面推动为民办实事长效化。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例,汕头清楚地认识到,与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其营商环境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短板。在企业与群众的期盼下,11月1日起,《汕头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聚焦市场主体关切,从便利市场主体办事和保障市场主体权利等方面来解决市场主体反映最为集中的突出问题。例如,对政府部门履职行为提出明确要求和禁止性规定,由纪律性规定上升到法规性规范约束,进一步提升了对市场主体合法权利的保障。
事实上,更多为群众办实事的工作举措在转化为制度性成果。如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中小学转学工作的通知》,规范招生入学秩序,义务教育实现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覆盖;印发实施《汕头市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25条可落地的政策措施,打造公平竞争、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建设商事主体登记自助办理系统,实现商事主体登记注册“零见面”“指尖办”“自助办”;建立菜市场管理多级联动机制等。
阶段来,汕头市委聚焦民生领域重点工作,紧盯社会影响较大、群众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认真梳理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在深入征求意见、反复研判论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涵盖9个方面共143项的重点民生项目。围绕143项,制定相应清单,细化实化具体措施,明确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各项部署有人抓、能落地。如每半个月上报143项重点民生项目清单进度表,及时掌握“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展情况。
自8月开始,汕头市持续强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跟踪问效,加强工作督查,通过实地督查、新闻访谈、建立定期汇报机制,督促各相关单位对标对表。截至11月30日,已对31个单位、74个项目进行了督查式的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单位对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都能高度重视,充分结合各自担负的职能,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全力推进143项重点民生项目。截至11月30日,全市143项重点民生项目已完成131项,还有12项正按计划推进。未完成的民生项目也基本完成各项目的86%左右,年底前均可按时完成任务。(●南方日报记者黄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