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两大生态工程将成特色景观带 探索城市用地的“自然回归”

时间:2021-12-10 11:08:38来源:楚天都市报

风景秀丽的玉龙河公园

光谷生态大走廊“凤巢”观景

江城冬日,阳光晴好。

12月7日,东湖高新区玉龙河畔,绿植、河水交相呼应,工人在进行收尾工作,整个公园开放在即;目光转至串联光谷核心区的光谷生态大走廊项目,目之所及,沿线景观雏形已现,各重要节点工程正全力冲刺。

这是在汉央企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发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典型案例。

“规划先行,技术引领,提高城市韧和生态系统稳定。这是我们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纲领。”中冶南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其正通过运用生态与人工结合的水质保障措施和生态修复等技术,打造具有生态低碳、城市防涝、游憩活动及科普教育的复合功能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玉龙河综合整治:海绵示范助力城市水生态循环

12月7日,东湖高新区未来科技城东南部。

占地约520公顷的玉龙河公园内,河流、小径穿插绵延,乔木、花草肆意开放,不时有水鸟飞过湖面。据悉,改造一新的玉龙河公园,预计年前正式开放。

作为武汉四水共治的重大项目,中冶南方玉龙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集湿地生态轴、光谷CTBD景观轴、未来城防洪排涝通道、居民工作生活休闲带“四位一体”,将成为光谷东形象风光带。

“考虑到区域自然风貌及远期发展,早在规划设计阶段,项目团队就打破单一基础设施的建设思路,进行‘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前瞻设计。”中冶南方城建公司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院院长张婧说。玉龙河公园定位是郊野公园,自然野趣是重要标准,若建造常规的市政排水明渠,易阻断河流与周边环境的联系。新型设计则为“柔改造”——挖掘天然水系的行洪排涝能力,佐以海绵工艺,打造特色滨水景观。

比如,为解决市政雨水排口净化问题,项目特别设置智能截流井及7个智能初雨调蓄池。初期雨水经此沉淀净化,再通过雨水景观湿地及生态草沟进行二次净化,最终达到排放要求。

在确保生物多样方面,项目则在河底区域铺设河石模拟自然代替水泥硬化,为水生动植物生长预留空间;公园内逐级栽种水杉、乌桕、玉兰、马鞭草、粉黛乱子草等乔、灌木,配合无硬化的植草格小径,营造自然风貌,四季景色各异。

数据显示,玉龙河调蓄水量为1.85万立方米,居武汉同类项目之首,有效实现了城市水生态的良循环。

光谷生态大走廊:

探索城市用地的“自然回归”

为纪念光谷30年的历程,以凤巢为设计主题的观景台成为了片区新地标。该台总高60米,可上人处标高20米,采用咖啡色木质栅格的木皮蒙条形式与自然环境呼应。

这是在建的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的亮点之一。该项目北起九峰山,南至龙泉山,东临豹溪路,西至光谷四路,南北全长10公里,由水道、绿道、空轨“三道”和“六大景观节点”构成。

中冶南方作为主要设计单位参与了这一典范项目。项目设计经理欧阳子珞说,结合周边用地质、区域生态环境资源、公共设施建设情况,最终将该项目定位为一处带状城市公园。

贯穿城市建成区的生态大走廊,如何在钢筋水泥森林“拓”出一块休闲区域?经多次研讨,项目设计团队率先确定了塑造自然风貌的思路,即在现有山、水、林、田、湖景观资源基础上进行提升,并设置可供市民游憩的休闲健身设施。

有例为证。高新五路及高新四路以南区域原局部土方较高,设计团队顺应地势,将其设计成梯田景观;豹子溪沿线则是疏浚清理河道,打造滨水景观;栽种上百种景观植物,形成集丘陵、农田、花海、疏林草地、生态湿地等不同空间风貌。

城市公园,可达和服务至关重要。据介绍,光谷生态大走廊一期、二期分别布设5.6公里、6.88公里的城市绿道;以“月夕光阴”为主题,设置12座微型桥梁;公园内设置运动场、城市书房、智慧展示中心等场地,引导人与自然的对话。

作为城市建设全过程、一体化服务提供者,中冶南方统筹工程、服务、运维全生命周期,以生态基础设施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河湖生态修复、黑臭水体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智慧水务、滨水风光带、湿地公园建设等领域,中冶南方将持续发挥技术优势,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献出力量。(□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马清妮 通讯员 李梦)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