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两大“主战场”发力科技创新 六大协同消除同城壁垒

时间:2022-01-12 08:07:26来源:南方日报

20个镇街同一天动工,涉及低效、碎片化锌铁棚改造面积5000亩、各镇街一把手集中表态……2022年第一个工作日,中山以这样的方式翻开了新一年的篇章,全面吹响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的攻坚号角。

工改攻坚战的背后,中山有着更大的布局——空间破旧立新,为“东承”腾空间。中山提出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其中“东承”是战略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2022年中山两会开幕,“东承”依然是核心话题,中山如何写好“东承”文章,备受关注。

除了产业空间,中山的“东承”文章正在多方面展开。以翠亨新区和火炬开发区为桥头堡,中山提出从规划、创新、产业、营商环境、交通、公共服务等方面与深港协同,深中同城一体化呼之欲出。

跨越天堑,寄托着中山发展新希望的“东承”布局正在加速。

定位

两大“主战场”发力科技创新

站在翠亨新区马鞍岛深中通道西着陆点向东远眺,只见正在建设的深中通道如巨龙蜿蜒在海面上,对岸深中前海的高楼建筑隐约可见。日,深中通道建设又有新进展,深中通道中山大桥首根斜拉索完成挂设。

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深中通道打破了深中两地的陆上通道,也翻开了深中合作的新篇,这种合作在产业领域最为明显。梳理总结三年中山各镇街引进项目的特点,一个明显趋势逐渐浮现——带有深圳“基因”的项目明显增多。

中山东部板块是深圳项目投资最“热”的区域,深圳项目扎堆。民众街道已聚集多个来自深圳的重大项目,彩迅智能显示和比亚迪智能制造项目先后落地。翠亨新区两年落户新区的项目中,七成来自深圳。火炬开发区正主动对接深圳科技创新资源,打造万亩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高品质产业承载区。

中山“东承”,东部板块是主战场。“东承”战略下,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两大“桥头堡”在产业“东承”领域发力点进一步明确——集聚科技创新。

在对翠亨新区的定位中,中山党代会专门指出,翠亨新区要“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在赋予翠亨新区的三个定位中,“打造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区”放在了首位。

作为中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火炬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功能被进一步突出,中山市委、市政府赋予火炬开发区“打造中山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标杆”的定位,推动火炬开发区联合深圳共建产业链专业协作基地,打造万亩级深中合作创新区。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温宪元认为,深中科创产业合作有着天然优势互补前提,合作空间广阔。深圳寸土寸金,科创成果转发成本持续攀升,产业溢出迫切需要承接台;中山制造业发达,产业链条成熟,正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空间和成本都相对较优。中山应主动而为,抓住深圳数字经济等产业资源溢出的机遇,在成果转化和应用领域发力,抢占发展先机。

强化“东承”功能,强调科技创新,是中山主动拥抱深圳给出的清晰回应。未来,深中产业合作将重点围绕深中产业拓展走廊开展,深中产业合作有望获得更大空间,“深圳科创+中山成果转化”的合作模式有望进一步深化,实现更多从“0到1”的科创突破和从“1到1000、10000”的成果转化。

趋势

六大协同消除同城壁垒

年末岁初,深中两地互动频频。

除了产业合作,深中两地民生领域合作也接连实现突破。去年底,深圳、中山两地打破业务地域限制,正式启动不动产登记“跨城通办”合作。日,深圳、珠海、中山三地启动实施社会救助政策区域统筹衔接创新试点工作,三地市民异地社会救助申请更便利。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中两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加快对接融合。这是两地在更深层次的对接,也让中山与深港对接进入更系统的实操层面。

相比以往,中山发出了拥抱深港更清晰的呼声,作出了更大胆和系统的布局:强化“东承”功能,全面拥抱深港,从规划、创新、营商环境、交通、公共服务等六个方面与深圳进行协同。其中,规划协同,全面对接深港都市圈规划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规划,探索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有序衔接;创新协同,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做实做好深中产业拓展走廊;营商环境协同,对标学深圳营商环境政策,对标学复制前海改革创新经验,对标打造同城一体化营商环境;交通协同,加强轨道交通、水上交通、公共交通谋划,构建多层次更便捷的深中交通通勤体系;公共服务协同,深化教育、医疗、文化、人才服务等领域合作……

“六大协同”有交通等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但更多的是制度、理念和规划等层面的“软链接”,主旨是尽可能消除深中两地的制度、环境和标准等方面的差异,打破阻碍,降低各类发展要素的流动成本,真正唱响深中“双城记”。

从“六个协同”出发,中山启动实施“五大工程”,提出更为系统的协同和升级计划: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号改革工程”、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构建“深中半小时、湾区一小时”通行圈、加快推进“三环十二快”高快速连网建设、让所有镇街快速接驳、无缝对接深中通道……从“六个协同”到“五大工程”,这是方法论,也是冲锋号,中山正不断刷新着拥抱深港的深度。

攻坚

打造更优“东承”空间

打开“六大协同”格局,中山仍需攻坚。当下,一场产城空间升级攻坚战正席卷中山全城——中山市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升级工作已全面启动。工改首战规模庞大。1月4日,全市动员大会后,全市20个镇街的改造项目集中动工。

30多年前,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中山一跃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如今,在“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特别是深中通道即将建成通车,东西岸融合加快,中山亟须打开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如何破题?中山给出一个明确回答就是要向粗放低效的村级工业园要产业空间和生态文明建设空间。

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指出,工改是中山高质量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事关产业空间、生态环境、城镇形态、乡村振兴、安全生产。

工改也直接关系着中山的“东承”文章。本土企业增资扩产难,招商项目落地难,难在工业用地空间不足,若不腾出足够的产业空间,深中通道将成为“深中过道”,机遇将成为危机

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两大“东承”桥头堡正全面发起工改攻坚,打造更优的“东承”空间。目前,火炬区已经启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台建设,其中五个是低效园区改造台,中山港、民众两个街道低效工业集聚区更新面积超2万亩,为拓展承载深圳产业资源空间作准备。

翠亨新区2022年计划推动超1000亩村镇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4年完成土地整备不低于1万亩。南朗片区低效工业园连片改造已逐步启动,未来,这里将瞄准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首选地的目标,建设一批高端主题产业园。

聚焦工改,中山还提出打造一批万亩千亩现代主题产业园,建立工业用地综合评价体系和准入标准,防止新出让工业用地再次碎片化;鼓励各镇街结合实际,探索更多改造路径和模式,形成“沙场赛马、万马奔腾”的竞跑局面,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坚决啃下工改这块“硬骨头”。

强化“东承”功能被放在中山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之首,寄托着中山发展开新局的希望。从“六大协同”“五大工程”到水污染治理和低效工业园改造攻坚战,中山新一轮发展和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东承”发展的决心和力度正在增强。(南方日报记者雷海泉何伟楠苏芷妍)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