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由于地处桂西北偏远山区,受历史、地理、交通等因素影响,曾经是广西2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经过全县上下勠力同心、艰苦奋斗,已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环江因地制宜,提出“教育强县”发展战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穷县办“富”教育
下南乡是毛南族的发源地,全乡毛南族人口占98%。
走进下南中学,只见群山环抱中,白墙黑瓦的民族风格教学楼沐浴在灿烂阳光下,现代化的硅PU运动场上,身姿矫健的师生正在腾挪跳跃,沿着校园石阶顺流而下的人工瀑布,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现在我们下南乡最美的建筑是学校,笑得最甜的是学生。我们乡镇教师的工资也比县城的教师高,评职称也比县城的教师容易,过去很多优秀的教师都想调出去,现在大家都安心在乡镇教书。”下南中学校长卢仕通说。
过去的下南中学,教师和学生住的都是低矮破旧的泥瓦房,师生共用大公厕,通向公厕的是泥泞的羊肠小道,学校的公厕因没有水冲,一到夏天,校园里都是刺鼻的味道。
像下南中学这样从破烂不堪变成花园式学校的情况在环江比比皆是。为了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目标,环江在连年财政收入较低的情况下,教育投入却连年递增。“十三五”期间,投入11.28亿元新建幼儿园、小学、初中21所,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98所,新增学位1.633万个;新建城区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配套学校(幼儿园)5所,新增学位5300个,极大地改善了全县办学条件。
2小县办大教育
“刚来这里读书时,学校太大,我放学都找不到校门。”思源小学学生谭宇翔笑着说。
由县财政投入1亿元,香港爱心机构和深圳福田区政府捐助1990万元建成的思源实验学校,是一所公办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要求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园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教育教学场馆一应俱全,各个建筑物设计新颖别致,独具特色,校园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环境优美,每间教室都配备多媒体设备。目前主要招收农村脱贫学生、留守儿童、少数民族学生以及进城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072名在校生中,有612人是脱贫家庭学生。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免费营养午餐,脱贫家庭学生还享受各类政策补贴,毛南族学生每人每年有300元补助。
环江高中是一所规模较大、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占地约200亩,是全国文明校园、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和谐学校”。连年荣获“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4600多名在校生中,来自建档立卡脱贫户家庭的学生有近千人。
近年来,环江有序撤并20人以下的乡村小学及教学点,逐步扩大乡镇中心校及县直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3弱县办强教育
过去环江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教学质量一直居于全市中下等水平。高中教育发展更为落后,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
“近年来,环江把做大做强环江高级中学作为发展高中教育的重点工程,落实一系列高中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委书记陈斌说。从2013年开始,每年教师节,环江不仅给优秀教师颁发荣誉证书,还进行资助奖励;环江高中加强与中央民大附中等国内知名高中合作办学,推动环江高中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该县目前已被确定为广西首个“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验区”。
该县把教师列入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每月给教师发放3000元补助,吸引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毕业生到环江高中任教。“十三五”期间,该校一本升学率连续5年在广西33个国家级脱贫县中排名前列,有18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有1100多人考取“双一流”大学,每年本科上线率达88%以上,成为“清华大学生源中学”,为该县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我们深知教育不仅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也能改变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地区的命运。因此我们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毫不吝啬,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我们提出了‘教育强县’战略,争取用3年时间,使环江教育实现质的飞跃。”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长毛华慧说。(本报记者廖庆凌实习生刘如萍李琛通讯员谭绿叶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