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期盼已久的氢能产业顶层设计终于落地了。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规格和内容超出预期,使氢能产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节奏。
就在《规划》出台的前后几天,上海、山西等地也纷纷制定了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从中央到地方,氢能产业发展迎来加速期。
发展路径方向已定
《规划》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将在交通、储能、发电、工业四大领域推进“十四五”时期氢能产业创新应用示范工程。
根据《规划》设定的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200万吨/年。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耿逸涛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不仅是中国氢能产业提速发展的催化剂,也将推动传统能源的转型,按照《规划》指引的路径和方向,氢能行业可以走得更稳健。氢能行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有利于激励规模化、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
记者注意到,就在《规划》出台的前两天,上海市政府党组会议、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了《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而在《规划》出台后两天,山西省发改委发布通知,召集相关部门召开氢能产业规划座谈会。此外,北京、河北、四川、山东、内蒙古等30个省区市纷纷积极部署氢能行业发展,将氢能写入当地“十四五”发展规划。
目前,各地投资氢能的热情高涨。但耿逸涛强调,当前,政府的支持引导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产业统筹布局、应用场景拓展创新等方面。但各地也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避免急功近利、盲目投入。
因地制宜突破瓶颈
总体而言,目前中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尚未突破,关键材料依靠进口,存在成本高、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和挑战。
下一步,如何加快突破氢能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瓶颈是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对此,《规划》已指明方向,提出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立足本地氢能供应能力、产业环境和市场空间等基础条件,结合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点,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逐步建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交通领域氢能应用市场规模。
与此同时,处于氢能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也迎来发展机遇。《规划》明确,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上市融资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无须多言,资金支持对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耿逸涛直言,任何一种能源最终被社会接受都需要实现“资源可获取、价格可承受、环境可持续”,只有具有独特的优势,且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具有价格竞争力,才会被市场所接受。
耿逸涛表示,相关企业应把握机遇加快布局,结合自身优势优先成立企业内高层氢能工作小组,集合优势资源,统筹推进氢能产业规划设计、科研服务、项目建设和应用推广等工作,促进内外优势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避免低效重复建设,突出氢能发展重点和特色,为能源转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报记者白舒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