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将建成“城乡15分钟体育健身圈” 不断完善公共健身设施

时间:2022-11-07 08:08:46来源:南方日报

“现在随处都能看到健身器材,到处都能见到运动的人。”梅县区的陈女士发现,这几年,城乡的健身设施不知不觉变多了,无论早晨、傍晚,城区、乡村,锻炼的人越来越多。

全民健身热潮兴起,折射出的是梅县区群众的健康意识更强了、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也愈发强烈。

民有所需、政有所为。年来,梅县区通过补足公共健身设施短板、举办体育赛事、实施体育特色教育、强化健身指导等多举措,引导市民积极投身于健身运动,目前已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格局,“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梅县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提出,“十四五”期间,梅县区将建成“城乡15分钟体育健身圈”,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体育惠民工程将逐步实施,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健身需求。

因地制宜▶▷

不断完善公共健身设施

崭新的健身器械、干净的篮球场……下午时分,走进位于梅县区程江镇周塘村琮芳庐前的健身广场,不少村民正在锻炼身体。

“以前这里是村民种果树的地方,夏天蚊子特别多,现在变成小广场,我不仅能在家门口健身,蚊香也很少用了。”村民钟姨细数着广场建好后的好处。

过去村里因为缺乏健身设施,村民们晚上吃完饭、看会电视就睡觉是常态。如今,这一生活模式悄然发生了变化。

“下午放学后小朋友打篮球,晚上我们就在这跳广场舞。”钟姨说,自从有了健身广场,感觉村子更有活力了。

“广场今年8月就建好了,当时村民得知村里要建健身场所,都很支持,主动配合我们置换土地。区体育局也拨款给我们,支持场地建设。”周塘村“两委”干部邹导元介绍。

随着生活水的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在增强,对运动健身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然而全民健身场地少是不少地区存在的短板。

如何破解“健身去哪儿”的问题?梅县区因地制宜,通过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充分利用街头路旁空闲地、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等,打造嵌入式、小型多样、灵活简易的运动健身场地,构建起区、镇、村三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网络。

在丙村镇红光村寨背,当地村委会通过盘活闲置空地、荒地,打造了“口袋公园”,通过添置一批健身器材,“口袋公园”成了群众举步可达的微型“健身房”。

在梅州大桥至德龙大桥沿河,健身达人尽情奔跑在“最美跑道”。该跑道是梅县区投入400多万元升级打造的全民健身场所,嘉应大桥桥头,昔日的一处花带空地也被改造成了小公园,配备凉亭、健身器材等设施,市民可在此健身休憩。

从农村到城区,人们健身锻炼的身影随处可见,这是梅县区坚持民生为本、体育惠民的生动实践。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梅县区用于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经费总数达6400万元以上。随着健身设施的逐步完善,“动起来”成了群众的健康生活新常态,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据统计,截至目前,梅县区有足球场地共139块、篮球场(馆)458个、乒乓球、羽毛球场(馆)480个、全民健身广场21个、社区体育公园3个。体育场地面积达133万方米,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6方米。

民生建设没有休止符。根据《梅县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十四五”期间,梅县区将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和公共游泳池(馆),新建5个社区体育公园,完成20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建设,人均健身场地面积达到2.65方米以上,建成“城乡15分钟体育健身圈”。

“目前,梅县区体育公园和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已立项,争取在‘十四五’时期建成,规划建设游泳馆、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等健身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梅县区体育局局长叶柳华表示,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更好地满足市民朋友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

体教融合▶▷

夯实青少年全面发展基础

带球、传球、射门……下午4时30分,梅县区业余体校的小球员们便开始活跃在球场。另一头,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特长生也正在教练的带领下开展训练。

“我们从各个乡镇学校选拔一些体育特长生,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向上输送人才。”梅县区业余体校副校长张良华介绍,特长生们在结束文化课的学后,才开始日常训练,让体育特长生做到文化课程学竞技训练“两不误”。

“从一年级开始就跟着教练在这里训练,球技在慢慢变好。我的目标是先去市体校,再争取进入省体校。”足球学员陈嘉瑜表示。

年来,梅县区业余体校持续开展“抓思想、抓读书、抓训练”的青苗青训工作,在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基础上,积极培养竞技人才,目前已基本建立起足球运动员培养、输送省市体校、俱乐部、本科院校的良通道,向省、市、俱乐部输送运动员共90人。

梅县区业余体校是梅县区深入推进“体教融合”的代表学校之一,今年该校开展了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拳击、高尔夫、跆拳道等14个项目。

“在培育体育后备人才方面,梅县区结合自身特色,重点推进校园足球运动,努力推动体育与教育、健康全面融合。”梅县区教育局体卫股股长刘江粦介绍。

据统计,梅县区有全国足球传统项目学校3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5所、广东省校园足球推广学校28所、梅州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45所;有男子足球网点学校28所、女子足球训练网点学校8所,在网点学校带动下有53所中小学校成立了足球队;有校园足球场72块;有体育学科教师300人,其中足球教练106人;从2005年起连续举办了全区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18届,参与校园足球联赛的学校达100%。

这组数据足以看出梅县区发展校园足球的力度之大。在此基础上,一大批足球苗子在校园内茁壮成长,走向各地。

通过以赛为媒、选才育才方式,年来,梅县区向上一级运动队输送了一批优秀足球人才。与此同时,积极健康、朝气蓬勃的校园运动氛围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多方协作▶▷

各类体育社会团体蓬勃发展

“运动是健康的源泉,我坚持打乒乓球,十几年来连感冒都少有。”梅县区乒乓球协会会长侯瑞每天下午4时,准会出现在梅县区文体中心运动。

因为热爱打乒乓球,三年前他组织成立了梅县区乒乓球协会。在梅县区体育局的指导下,如今协会不断发展壮大。“老、中、青、少,各个年龄层次的都有,每天下午很主动来锻炼的,跟他们在一起打球,感觉自己还很年轻。”侯瑞说。

这些年来,梅县区体育社会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目前梅县区成立了强民体育会、足球协会(1个区级、19个镇级)、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信鸽协会、太极拳协会、自行车协会、台球协会、篮球俱乐部等各类体育协会,通过这些社团组织的辐射带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众体育工作的网络,有效促进了该区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

“我们还切实做好社会各阶层、学校、机关、社团、健身站点、乡镇体育指导站的体育骨干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梅县区体育局干部翁海涛介绍,从2006年至今,梅县区从过去的十几名社会指导员,发展成了拥有2名国家级、48名一级、180名二级、1600多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

在梅县区各镇、学校、机关和晨、晚练点的各个场合,你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为梅县区全民健身活动起到了指导、带动的骨干作用。

林育就是这样一位社会体育指导员,她从事太极拳运动已有20多年。每天早上6时,她就带领着太极拳协会成员们在公园、广场开展锻炼。

“锻炼对身体有好处,我就是例子。”尽管已70岁,林育看起来却像五十多。“一些人看到有人指导动作,就主动加入。”林育介绍,现在协会成员有150多人,无论天晴或雨,他们都会坚持锻炼,运动已经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会体育团体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梅县区推进全民健身的有力抓手,接下来我们还要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体系化建设、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规模,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参与体育运动、发展体育事业。”叶柳华表示。(●南方日报记者魏丽文 通讯员冯森达曾勇)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