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古意让人醉

时间:2020-09-07 13:54:26来源:人民日报

“沅有芷兮澧有兰”。位于湖南怀化的芷江侗族自治县,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屈原、王阳明、沈从文等历代文人墨客曾在此行吟咏唱。这里的水、山、桥、楼、宫、巷、街、坊、馆,无不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舞水扶疏万木齐,寻芳随兴渡杨溪,苍苍古树烟笼密,霭霭详云翠盖低。”舞水河、杨溪是芷江的母子河。舞水流经芷江,把古城分为东西两岸,其景“舞水拖蓝”尤为壮观。在杨溪入舞水河的河口,屹立前后三棵阅尽人间沧桑的千年重阳木,因其如云似雾,故称“云树”。

芷江三道坑镇的水美得让人心醉。这里的瀑布、溪流,千姿百态,或缓缓蜿流,或飞流叠瀑,或依偎润生,或氤氲幻化。

芷江城北十公里外的明山,是楚地收录进《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为数不多的几座名山之一,以“明山叠翠”闻名于世。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明山都会吸引芷江和周边县市区的数万群众来此登山祈福。

明山不仅景色秀美,还产奇石,曰“紫袍玉带”,其石雕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黄本骥在《湖南方物志》一书写道:“明山石雕镂刻花鸟、人物、山水、楼阁等,极为精致;雕刻北斗、八角、古琴等各种造型和图案,叹为观止”。芷江县志记载:“慈禧太后兴建闻名天下的颐和园时,被称作‘紫袍玉带’的明山石,曾作为贡石进入了玉砌雕栏的行列。”

芷江是以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侗”由“人”与“同”组成,取“人求大同”之意,寓意侗乡人民具有爱好和平之美德,这一文化特性体现在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侗族建筑艺术中。

历经沧桑400多年,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的龙津风雨桥,是湘黔古道的重要津渡,其形“若晴虹将饮,似游龙浮水”,有“三楚第一桥”之称,并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体现了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的精神。

如果你足够细心,会发现芷江每个侗寨的鼓楼都不用一钉一铆,层层叠加建成,巧用的是和合、平衡的原理。常见河边人家,两楼有阳台,原木栏杆,屋柱脚架空或入水,当地人所谓“吊脚楼”,则体现了侗族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理念。

早在宋、元时期,芷江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经商创业,福建、江西等地客商还在芷江建立了会馆。现存内地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就是由福建同乡会修建的,精美的浮雕让人惊叹先人工艺的精妙绝伦。

芷江有一巷一街非常有名。巷是河东的伞巷,漫步其中,你可以随意跨过门槛走进去,里面的主人们又是招呼着安坐,又是畅述着古屋的故事。街是河西的黄甲街,修建于明清时代,青石岩板铺成,曾经是通往云贵古驿道的必经之路。

“抗战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位于古城七里桥的“受降纪念坊”,被誉为中国的“凯旋门”,是华夏大地纪念二战胜利的标志性建筑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湖南十大文化地标之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史实的专题性纪念馆,收藏有二战文献图片资料2000多幅、实物1700多件。它们记录着中华民族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国家同仇敌忾、抵御外辱的英勇不屈。

走马芷江城,犹如走进了历史的大观园,古意浓浓令人醉。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