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召开的2020银川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1+8”场专业论坛上,大数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以来,全国迄今有超过500个城市发布并启动了相关计划,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建设迎来了发展黄金期。
专家表示,从今年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带来了较大冲击,但也应看到“云经济”“非接触经济”“大数据防疫”等新业态显现。从长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将智慧城市建设推入“深水区”的机遇,引导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建设更加贴合实际,并向细分领域渗透。
未来,智慧城市怎么走?相关专家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要素,数据并不是简单地堆放,而要有效连接,深度融合。
数字资产管理是薄弱一环
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郭炜认为,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在当前阶段的典型内涵,智慧城市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数据。
“到了数字城市时代,我们要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已获取的数据反向运用到城市,用数据来驱动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市民生活的便捷化。”
这一观点与国外专家不谋而合。
全球智慧城市咨询委员会主席保罗·威尔逊指出,在过去,很多城市把管理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作为工作重心,但很少有城市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将数字资产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
他说,高质量的居住环境是所有人的共同向往,世界各地的城市如今都面临着共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城市需要新的方式,智慧城市应该考虑如何将技术与城市管理结合起来,用数字基础设施来造福市民,营造智慧生活”。
扭转数据认知误区是前提
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却很骨感。
华为企业BG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总结了当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关于大数据的误区。
“最常见的问题是,很多人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看成是万能的,一切成绩都可以归功于它。对此我们应该引起注意。”岳坤指出,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一边是“有大数据就能促进智慧城市发展”的思想,一边却是重建设、轻运营的现状,导致许多数据系统项目快速上马,却没有真正发挥效能。
阿里云智能数字政府顶层设计部总经理皮文凯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智慧城市建设像一条纽带,一头连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另一头连着的则是城市居民的需求。他指出,大数据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提高数据使用能力是关键
对于我国这个有着近14亿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2%的国家来说,大数据如何赋能城市治理?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因素又是什么?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新视界总裁白欲立认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数字孪生。所谓数字孪生,简单来讲,就是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将物理实体和系统的属性、状态、功能和行为映射到虚拟世界,形成高保真的动态。而数字孪生城市,就是让物理城市的所有动态静态的要素数字化,在网络空间再造一个与之对应的虚拟城市。在这一基础上,当公共疫情等突发事件来临,就可以用网络空间的数字孪生城市的监控来代替对物理城市的封城。
“打造智慧城市,需要在推进城市要素数字化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城市管理者对数据的驾驭和使用能力。”白欲立指出,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中,尤其要重视城市应急智能化模块的应用。
针对如何强化数据赋能城市治理的有效性,岳坤有3点倡议,一是在智慧城市建设新阶段,要做好县区数据平台统筹规划,因为公共服务事项中有95%以上的办事流程是在区县终结的,智慧城市在这里的运行职能更重;二是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引入信任机制,为不同参与主体、不同行业的可信数据交互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三是健全智慧城市的运行机制,加强运营组织建设,实现长效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远远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它应该包含理念、数据、能力、机制4个方面。通过数字化赋能,使得从政府到企业,从专业机构到市民,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协同发挥作用,建立全周期的智慧城市运营机制,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创新生态。”皮文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