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树德 中国博物馆协会史前遗址专家委员会顾问、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北史前文化和甘青地区的彩陶。1981年主持甘肃秦安大地湾考古遗址发掘,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编写《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并且编写出版了《甘肃彩陶》《甘肃彩陶研究与鉴赏》等专著。
甘肃的彩陶发现简史
首先介绍一下甘肃彩陶的发现简史,甘肃彩陶到现在发现将近100年了,最早是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马家窑、半山、齐家、辛店、沙井等文化,这几支文化中都包含有彩陶,1924年的安特生考古调查,这是我们中国考古学的引进人,或者说是在中国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一个科学家。在几十年内,从1924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一般只知道甘肃有马家窑、半山、马厂,也就是说5000年内的情况我们大体有一个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进而知道甘肃有一些仰韶文化的东西,但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因为我们当时的发掘调查工作做得不够。
到了1976年,我们甘肃省文物队在玉门火烧沟发现了300多座墓,这时候发现了一个新的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它的面目基本上了解个大概了。这是一个新的阶段。进而从1978年起在秦安大地湾以及在天水师赵村两个大遗址还有西山坪以及付家门几个遗址,这一系列的发掘,我们才揭开了5000年以前到8000年前这3000年史前文化的基本面貌,也就是说把5000年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而这3000年正是前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的情况。这样经过几个阶段,我们对甘肃的含有彩陶的文化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研究。
接下来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历史上的甘肃彩陶的特点,大概有这么几个:
甘肃目前最早的彩陶将近8000年,毫无疑问是我们西北地区的第一批彩陶,为什么前面要加上西北地区呢?这是因为,关注考古学的各位可能都知道,考古工作者最近两年在浙江的上山遗址,也就是义乌那里,发现了将近1万年前的彩陶,南方浙江一带跨湖桥有将近9000年的彩陶,所以浙江的彩陶要比我们甘青地区乃至西北地区还要早,我去年在杭州萧山区的跨湖桥博物馆看过他们的彩陶,是那种白彩,这次公布的浙江上山遗址的彩陶也是白彩,在红色陶器上有一些点线纹还有一些类似的太阳纹,这是浙江的情况。
甘肃彩陶的第二个特点是,延续的时间很长,从8000年前开始一直延续了5000多年,距今2500年前后,也就是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的时候才结束。这在我们全国的所有的省份来说是唯一的,是很独特的。
第三个特点是,它的文化系列是基本完整和清晰的,像这样一个完整清晰的彩陶文化的发展系列也是在其他省份没有发现过的。
第四个特点是彩陶的数量非常巨大,我们省博物馆、甘肃省的国有博物馆至少保存了1万多件彩陶,民间还收藏有很多彩陶,数量也非常大,至少有十几万件,其中相当一部分也流向北京一些爱好收藏的人那里。这些彩陶大多数都很精美,看得出来是精心绘制的。
彩陶上的彩绘是怎样制作的
现在我们介绍一下甘肃彩陶的发展历程。甘肃彩陶的大地湾文化,这是彩陶文化的初始期,或者说陕西的同志知道有白家村文化,还有北大考古系最早发掘的老官台文化,都称之为前仰韶文化,也就是在仰韶文化之前7000年到8000年出现的彩陶,这个阶段出现的彩陶主要在甘肃和陕西两个省,或者说主要在渭河流域,也就是渭河流域发现了西北地区最早的彩陶,甘肃的彩陶是在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的。
甘肃最早的彩陶也有白彩也有红彩,我们主要看到的是红彩,主要是在这种钵形器上,口沿和内壁。比如典型的大地湾早期陶片,属于前仰韶文化,它在里面的内壁有弧线纹向两边放射的这样的一个纹饰,它是彩绘,不是烧在陶器上的,也就是在陶器烧成了以后,用石膏或者是方解石画在上面的,所以它很容易脱落,它凸起于陶器的表面,你可以摸着,闭着眼摸可以摸到颜料的情况。我们就想,如果说最早的彩陶应该是彩绘陶,从窑里烧好了以后用什么颜料画一下,最后才能发展到几百年后的阶段。我们今天讲的大部分彩陶,都指的是先把彩画在陶器上,再入窑烧,烧了以后它的颜色就发生了变化,比方说当初的人类用四氧化三铁铁矿石砸成粉末,它是红色的,但是它一烧就成了黑色的。白彩最早都是彩绘陶,现在浙江最早的彩陶研究成果还没有完全公布,我们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入窑烧了没有。总之,我们的想法是,它应该是最早的。
再比如这个钵(图1),下面安三个足,这个是圜底钵,它都是在口沿上有一周圈的红色,而口沿里面也有细细的一条纹,这个彩陶不明显,因为它的陶胎本身是红色的,又抹的红彩不太明显,所以我们一开始发现了以后很多同志都怀疑这是彩陶吗?有彩吗?可是真正地拿到东西以后,它确实是另外画上一层彩,但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图案,只有一些线条。大地湾的彩陶还有一些彩绘符号,有箭头、十字,分布在陶器的内壁,大概十几个样子(图6)。至于这些符号的意义,目前我们还搞不清楚,还有待更多的考古资料出现以后才能做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这里我们专门介绍一下,彩陶是怎么画上去的,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考古发掘没有见到相关的绘制工具实物,我们推测当初应该是用软笔和硬笔。为什么有软笔呢?因为我们在很多的彩陶上见到了线条的分杈,线条的末端都跟我们用的毛笔似的有笔锋,所以推测当时是用软笔,比如动物毛发制成的软笔,如果用硬笔是画不出来这样的笔锋和分杈的。但同时古人制作彩陶也可能用了硬笔,因为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彩陶上面有很细密的网格,这只能是硬笔绘制的,但这些还是我们的推测。考古学又是讲究实物证据的,没有实物就不说完全肯定的话。
彩陶记录的仰韶时代
经过1000年左右的发展,进入仰韶文化的时候,仰韶文化大概是从7000年前到5000年前,这2000年中间,仰韶文化的彩陶得到了很大发展,所以我们通常说,这个时候的彩陶进入了一个繁荣期,现在我们看到这一张照片(图3),可以说代表这个时期的彩陶,它是红色的陶,陶胎是红色的,黑彩为主,它的纹饰早中晚三期都有一些变化,所谓的变化就是说,早期的纹饰比较简单,都是一些比较直线形的,线条很直,从中期开始出现了弧形的线条,很流畅的线条。晚期就更复杂了,纹饰也经过不断的发展。
先介绍一个鱼纹的发展变化。这是一个鱼纹盆(图4),由于仰韶早期的鱼纹是标志性的纹饰,可以看到上面彩陶侧面的鱼纹基本上是写实的,是侧面的一条鱼,鱼嘴、鱼眼睛、鱼身子、鱼鳍都表示得比较清楚,一般在一个器物上是两条鱼。这是仰韶早期的鱼纹,到了下一个阶段就有一些变化了,从考古学上说,口沿变得不太一样,逐渐向卷唇发展,鱼头发生变化了。比如这个鱼纹盆(图5),如果不看后面,光看前半部分,就不好断定它是鱼了,如果联系起来看整体上还是一条鱼。再发展下去,这个鱼纹盆就成了卷唇的,再往后发展,鱼纹就变成了一个原点引出两条弧线,这个过程延续了近千年。
再向大家介绍甘肃彩陶考古的一个代表性器物,同时也是仰韶文化的一个代表性作品。这就是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首型雕塑的平底瓶(图2),这是残品,器身中间的两个耳朵是残掉的。我们可以看见,它有刘海形的头发,整体的五官布局很协调,樱桃小嘴,这个雕塑,还有它的彩绘,整体实现了雕塑艺术、彩陶艺术、造型艺术三者的完美结合,达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峰。有人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少女,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孕妇,也有人说这就是仰韶早期的一个女神,还有甘肃的一些学者认为这就是古人描述的传说中的女娲。这件器物当初的出土,并不是考古发掘而来的,而是当地的老乡在种地的时候挖出来的,挖出来以后他拿到家里去,当时一并发现的别的东西都已经破了,只有这件特别好,所以这位老乡就特别喜欢。这位老乡很爱这些东西,本来破损的地方,他自己用水泥给它粘了起来,现在这是我们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一级文物。这件文物也给了我们大家一个机会,能够欣赏到6000年以前活动在甘肃的仰韶先民或者说秦安大地湾先民当年的高超手艺。
再介绍一件仰韶中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这是一个细颈壶(图7),其图案有点儿像一个正面的猪的图像,上面两只眼睛,突出它的鼻孔大。进入仰韶中期以后,彩陶的纹饰更好看了,考古界以前叫它回旋勾连纹,连续旋转,不停地再沿着彩陶旋转一周。
到了仰韶晚期,彩陶又出现了新变化。考古发掘中有一个罐子,纹饰表现的是两条狗在争咬,另外一面的底下有一条鱼,我们称之为斗犬图,它实际是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生活景象。因为狗骨在大地湾遗址中发现得比较多,猪骨也很多。出土的猪骨经过动物考古学鉴定,判定是当时古人家养的猪,因为猪骨经过检测判定为大多数都是在1岁左右,如果它是野生的就应该是随机性的年龄分布,就不会有这么多同龄的猪,应该会出现不同年龄的猪的骨头,由此推断这些猪是家养的。狗的情况也是如此。
彩陶上的马家窑、半山、马厂以及齐家
到了5000年前到4000年前这1000年的时期,在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比方说与甘肃临近的陕西和河南,史前先民逐步进入了龙山文化,彩陶基本上就绝迹了。而在同时期的甘肃,彩陶却进入了鼎盛阶段,出土的彩陶比例至少在50%以上,有些墓葬里面出现的彩陶的比例高于70%。为什么当全国其他地方进入了衰落期的彩陶,在甘肃却进入了一个鼎盛期?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历史上的甘青地区属于西北,相对来说海拔高,像兰州的海拔1500多米,天水1200多米,海拔高就意味着山多,相对来说,它是一个比较闭塞的地方,而在这之前,中原地区的史前文化可以不断地传进来,传到甘肃以后,当地的文化特别强势,比如后生起来的马家窑文化,这是一个以本土地域为特色的“强势集团”,所以这时候外面其他地区的龙山文化都传不进来,这就导致了甘肃在5000年前出现了一个彩陶非常繁盛的阶段,大概延续了1000年。
这一时期的彩陶多为橙黄陶,浓墨重彩,有时辅以少量白彩,纹饰以水波纹、漩涡纹最为多见,还有网格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等,还有意趣盎然的蛙纹、蝌蚪纹、舞蹈纹等。比如这个器物是以漩涡纹为主的类型(图8),从一个圆心连续往出旋转,我们说马家窑类型是以表现水的漩涡为主的一支文化。
在马家窑的彩陶中间有少量的白彩,有点像梅花点一样,主要在黑彩上起装饰的作用,这种白彩很容易脱落,是在彩陶烧好了以后才画上去的。这时候的陶器发展为橙黄陶,之前的仰韶文化都是红陶,红陶的烧成温度没有橙黄陶的烧成温度高,这也说明烧陶技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在进步。这是马家窑具有代表性的人面纹罐(图9),目前出土了几十件,在罐的颈部绘制人脸,以泥条或小的鸡冠耳作为人的鼻梁,这些陶器绘制精美,看线条、间隔,线条匀称,整体的布局一丝不苟,而且器物普遍很大,像这个罐子高75厘米,推测这类器物并不是史前先民一般氏族成员可以用的,肯定有比较特殊的用途,很可能是部落首领才能用这么好的器物。
经过马家窑阶段,彩陶进入了半山期,也就是4650年前到4350年前这个阶段,出现了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是红彩出现了,黑彩和红彩并行,这样的彩陶更漂亮了;第二是有大量的锯齿纹,这个锯齿纹都是在黑彩带的旁边引出来的细密的锯齿纹,非常细腻。这一时期的彩陶,不仅是甘肃彩陶艺术的巅峰之作,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彩陶的最高水平。
比如这个漩涡纹的鸟形壶(图10)。这就是漩涡纹,这种大漩涡,宽带条带非常大气,这个一般都是直径至少在30厘米以上的,还有达到40多厘米甚至50厘米的。这种大型罐子上面还有细密的锯齿纹,画得非常清晰。
进入4350年前至4000年前的马厂文化时期,彩陶中的红色变少了,开始阶段还有一些,但是逐渐以黑彩为主了,它有很多的纹饰。
马厂时期彩陶大量增加,比如我们发现的一个墓葬里面就出土了100多件彩陶。这一时期的彩陶,填充纹饰非常复杂,把漩涡纹给切断了,成了四大圆圈纹,填充的纹饰非常复杂,越来越图案化、神秘化,多样化。目前学界研究的史前陶器上的符号,来源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就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绘符号。
下面就进入齐家文化时期了,这时候彩陶就开始进入衰落期了,有齐家、辛店、沙井等类型,从4000年前开始,彩陶在甘肃地区开始变少,不那么多了,但它仍然有,依然承继了这个地区彩陶发展的传统,而且也有很多辉煌的艺术成就。
齐家文化时期,彩陶分为两大部分,甘肃东部地区的是红彩,西部地区进入河西走廊的是黑彩。
进入3400年前到2700年前的辛店文化,它的彩陶很有意思,主要还是以黑彩为主,有类似羊角的双勾纹是标志性的纹饰,还有很多动物的纹饰。
最后一个是沙井文化,它距今约3000到2500年,已经是春秋战国之交,这个时期在甘肃的兰州到武威这一带有沙井文化,它还有一些罐子在东部地区也有少量的发现。这是一支受北方草原文化影响很深的文化,他们也在罐子上用红陶画彩,这是甘肃彩陶最后的一个阶段。
彩陶纹饰记录的历史信息
从刚才讲述的内容,大体上可以知道彩陶的图案中蕴含着很丰富的历史信息。我们从彩陶纹饰中可以看见几千年以前的一种文化的侧面。另外,我们从甘肃彩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的结合,可以看见我们中国美术史最早的一个很辉煌的篇章。而且,彩陶也反映了他们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信仰。
比如说彩陶上的鱼纹,最早期彩陶上的鱼纹是象形的,中间阶段就逐渐图案化,到了后面就抽象化了,最后它就剩一个原点两条弧线了,这个就是鱼纹的演变规律,而我们这个演变是完完全全建立在东西出土的早晚、地层的关系上的,是可靠的。可以说,它最早是写实的,后来就变成了写意了,从具体的形象的描绘到一种抽象表达的鱼纹,用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在甘肃东部地区的仰韶文化的每一个遗址的发掘里,都有大量的鱼纹片、陶片,凡是有仰韶文化的,必然就有这种鱼纹,鱼纹就成了这样一个阶段的标志。对此,考古学上也有很多的解释,有的人说鱼纹是最早的图腾。但我们觉得,图腾崇拜一般是对很神圣的动物,但仰韶文化的早期先民是吃鱼的,我们在遗址里发现了很多骨质鱼钩。所以我认为鱼纹是当时的人们对鱼的一种描述,是他们来自生活的自然的爱的表达。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鸟纹,在仰韶文化的中期出现了鸟纹,而这种鸟纹目前在甘肃还没有看见写实的鸟纹,但我们发现了鸟纹的简化的图案,从这种简化的图案进而发展到马家窑文化的那种弧线像爪形纹。这个纹饰演变,从仰韶文化演变到马家窑文化,显示马家窑文化是继承仰韶文化发展而来的,它是一部分仰韶先民走到了洮河中游创立了马家窑文化,他们特别盛行的爪形纹,一条线分出三条弧线的爪形纹可能就是鸟纹的一种演变。
另外我们再讲一下蛙纹,它从仰韶文化早期开始一直到马家窑文化,甚至到四坝文化大概都有蛙纹的表现,蛙纹在彩陶中的时间长达两千年,蛙纹持续这么长时间,我认为可能主要是因为古人的生殖崇拜,就是说当时的史前人类生活条件比较恶劣,他们随时都期望着自己部落的壮大、人口的增多以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所以他们对于人口的繁殖是很看重的,而蛙是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并且适应力很强,且多子,生很多蝌蚪,因此史前先民对这种动物有独特的感受,所以他们就经常画蛙纹。
其实彩陶纹饰有很多动物的纹饰,比如有羊、猪、狗、鹿等,这说明那时候甘肃的生态环境是比较干旱的,史前先民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通过这些纹饰,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史前先民卓越的绘画才能和艺术表现力,也能够了解数千年前史前生活的某些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