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的藏品,最年轻的也有几千万年。”步入中国地质博物馆之前,讲解员打趣地告诉记者。
此话一点不假。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15号的中国地质博物馆,建成于1958年,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展陈面积4000多平方米,馆藏地质标本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既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化石,大量具有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也有巨型“水晶王”、世界最大的方解石晶洞、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雄黄、雌黄、辉锑矿、绿柱石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还有包括世界已知最大的方柱石猫眼和罕见的沙弗莱石在内的宝石、玉石等大批国宝级珍品。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石厅、史前生物厅……走进中国地质博物馆,就犹如走进一部浓缩的地球与生命科学历史。
我们的参观从三层的史前生物厅开始。这个展厅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旨在向观众介绍生物的发展历程和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并展示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过程。“这是小序厅,包括一面艺术化的化石精品墙、一个可以互动操作的简明生物分类查询系统和一些有关化石的基本常识介绍。那边就是陈列的主要内容,包括最早期的生命、生物大爆发、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脊椎动物的出现、生物登陆、生物大灭绝、恐龙与鸟类、哺乳动物与人类。”讲解员介绍道。
“这个棍棒叠层石很漂亮,跟早期生命有什么关联呢?”对于记者的疑问,讲解员解释说,“目前比较可信的早期生命化石是35亿年前的细菌化石。当时,泥沙裹挟着细菌、海藻等保存下来,以叠层石的形式出现。你看,这块叠层石就有一些棍棒类的东西在里面,但是肉眼很难观察得到。”
在矿物岩石厅,记者遇见了来自吉林长春的二年级小学生王子奇。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要求,东北的学校早早放了寒假,所以妈妈就带着小子奇来北京“刷”博物馆。
“这里有两个‘水晶球’,猜猜看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讲解员抛给子奇一个问题。
“嗯,我猜猜……这个是真的……”
“猜对了!左边是玻璃,右边是水晶。怎么鉴别呢?你看圆球后边的字迹——水晶属于非均质体,玻璃质地均匀,所以有重影的是水晶,能清楚地看到后边字迹的就是玻璃。”
矿物岩石厅主要按照矿物的分类进行展陈。在这里,观众除了能够欣赏到绿色的孔雀石、多彩的萤石和黄铁矿、蓝铜矿等精美奇特的矿物岩石展品,了解它们的成因、产出、分类、特征以及用处外,还可以参与、体验对某些矿物岩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
在陈列有雌黄和雄黄两种矿石展品的柜台前,讲解员给大家讲了一个小典故:“雌黄和雄黄这两种矿物质往往伴生在一起,而‘信口雌黄’这个成语就来源于此。在古代,人们写错了字,又没有橡皮和涂改液,怎么办呢?就用雌黄磨成粉,铺撒在黄色的纸面上,等字迹干了再继续写。”没想到,在博物馆了解矿物质用途的同时,还能学到这样有趣的小知识。
“哇!太美了!你瞧这光泽,还有这质地、纹理……”早就听闻中国地质博物馆宝石厅的声名,但当真正置身其中时,我们还是情不自禁地对眼前陈列的奇珍异宝发出了如此感叹。讲解员介绍,这里主要展示了宝石、玉石、有机宝石以及首饰用贵金属。其中,宝石部分陈列着被誉为“世界四大珍贵宝石”的钻石、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和各类中低档宝石;玉石部分展示了玉石的品种、应用及评价;有机宝石部分介绍有机宝石的种类及应用;首饰用贵金属部分则告诉观众各种常用的贵金属材质及加工工艺。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玛瑙、翡翠、欧泊、托帕石等众多宝贝中间,一块在灯光照射下发出耀眼光芒的金块吸引住众人的目光。“狗头金因发现的第一块形状像狗头而得名。别看这么一小块狗头金,重量就达到了七斤多。”“这么沉啊!为什么中间有一道裂痕?”“传说是当时兄弟俩发现宝贝以后,想要一人一半分割以后留下的。”对于观众的追问,讲解员笑答。
虽然目前的馆址建成于1958年,但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历史却不能由此算起。据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姚义川介绍,1916年7月,中国人自己培养的首批18名地质学子毕业,当时的“学生成绩展览会”孕育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雏形。自此,100多年来,博物馆薪火相传、英才辈出。“即使抗战年间几经搬迁、磨难,先后在北京、南京和重庆建馆,从未间断,始终作为独立的科学机构存在且不断发展。从这里先后走出了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高振西等中国地质事业奠基者,48位两院院士和一大批杰出科学人才,这在我国地学界乃至整个科学机构中绝无仅有。”在姚义川看来,中国地质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既记载、见证了我国地球科学和地质事业的曲折发展,又汇聚、积淀了丰富的自然精华和无形资产。
的确,在这里面对地质标本,感觉自己就是在跟大自然对话,跟亿万年的地球历史对话,跟自己的心灵对话,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与感悟……所以,还在等什么,快来中国地质博物馆,同我们一起穿越时间隧道,探究地球与生命的发展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