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区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新服务、新产品满足适老化需求

时间:2021-12-14 09:04:23来源:南方日报

半圆边角的桌椅、呼叫器、助行扶手……走进新会区养老中心,随处可见方便长者的适老化细节。

建成新会区养老中心,是新会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之一。据《新会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0月,新会区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04万人,占比18.74%,与2010年相比,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

为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新会区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让“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触摸得到的民生温度。

医养结合

全天医疗介入,全程医疗照护

“双脚放,保持正常呼吸,我现在帮您戴上袖带。”早上8时,在新会区养老中心富安楼六楼,医生吴宇正在刘伯床前巡诊。“您最血压有点高,上次开的口服药需要调整用量,记得按时服用。”吴宇叮嘱道。

巡诊结束后,护士将检测数据和医嘱录入护理记录,并告知刘伯的家属。打开护理记录,包括刘伯在内的园区227位长者一人一档,病历表、巡诊记录、用药情况等一目了然。

新会区养老中心首创新会公立医院托老、养老的特色服务,是该区探索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护老模式的重点民生工程。园区内设总床位数1000张,其中医疗床位350张,养老床位650张,为长者提供急病救治、慢病管理、康复锻炼、健康管理、心理调适、生活照料等医养服务。

新会区养老中心现有入住长者中,中重度失能者占70%以上。有病痛的老人更需要专业的医养服务,如何令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全天医疗介入,全程医疗照护。”新会区养老中心主任梁锦业表示,入住前,每位老人都会进行包括日常生活能力、疾病状况在内的健康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入住后,医生对长者定期开展巡诊,测量血压、血糖,一旦发现数据异常,将及时介入医疗照护,并给予相应的用药和膳食指导。

“在公共活动区、床边、桌子旁、厕所内等老人主要活动区域,都安装有呼叫铃,如遇突发情况,一按铃医生护士就能直接去到老人身边。”梁锦业说。

医养结合,同时要深入关注长者的精神需求。为让养老服务更添温情,新会区养老中心引入专业社工介入养老服务。通过长期沟通、定期举办活动,专业社工加强长者与社会、家庭的联系,为他们架起心灵的“桥梁”。

作为江门市医养结合试点市(区),今年以来,新会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社会老龄化问题,着力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医养结合服务。除了建立医养一体模式,新会区还探索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两院一体”医养结合、医养签约合作等多种医养结合模式,不断提升医养结合服务综合实力。

截至10月末,新会区共有医养结合机构6家;养老机构26家,八成与医疗机构建立医养服务协作机制,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预约转诊、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11家敬老院医养结合率达100%。

食有所依

长者食堂,不仅仅是食堂

中午时分,楼道里饭菜香味飘扬,林婆婆却不着急做饭,而是拿起钥匙走出家门。10分钟后,她来到新会北门社区长者食堂,热气腾腾的饭菜早已备好。“肉排酸甜开胃,南瓜软烂适中,好吃!”林婆婆赞不绝口。

71岁的林婆婆是“三无”老人,自2013年北门社区长者食堂运营以来,林婆婆便不必再费心午餐和晚餐了。方便又实惠是她最大的感受。按照长者食堂的收费标准,长者每餐9元包含一荤一素一饭一汤,由于享受政府和慈善机构补助,林婆婆每餐只需2元。

如何解决用餐需求难题,是许多困难长者的烦恼。为让老人食有所依,新会采取“政府搭台建设、爱心企业(慈善机构)资助、社区(农村)积极参与、社工机构运营”的发展模式,推进长者食堂建设。

2013年,北门社区长者食堂成为新会区首家投入运营的长者食堂。截至10月末,新会有25家长者食堂投入运营,实现镇(街)全覆盖,为居家老年人解决了用餐需求难题。截至9月末,新会区长者食堂年内累计为特困、低保、失能独居长者等供餐约11.7万人次。

长者食堂,不仅仅是提供一口热饭。新会彩虹社工服务中心是北门社区长者食堂的承接服务机构。在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已经订餐的老人便可安然在家,等待社工将饭菜送到家门口。“送菜上门不是送到就走。以此为契机,社工开展实地探访,更进一步了解老人的情况与需求。”社工钟姑娘说,如果有老人订了餐却不来吃,或长期订餐却突然中止,社工就会致电或上门询问,确认长者身体状况。

在北门社区长者食堂,除了餐厅,还有阅读室、心理诊疗室、围棋室等多个功能分区。以长者食堂为阵地,新会彩虹社工服务中心链接社会资源,通过“社工+志愿者+社区党员义工”联动,为长者提供包括义剪、维修、义诊等生活服务、健康支持以及情感关怀,使长者食堂实现由“管饱”到“养老”的升级转变。

社区是幸福养老的重要依托。新会区不断优化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探索拓展社区养老多元化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社工机构为符合条件的老年群体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去年,新会将居家养老服务整合到社会治理公益创投项目,通过引入专业评估机构、行业管理组织和专家等第三方力量,将是否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作为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对服务项目管理、合同履约成效等进行综合评价。考核情况和评价结果将作为选择社会组织和制定购买服务预算的重要依据。

“养老服务+”

新服务、新产品满足适老化需求

家人的照片、一朵鲜花……长者们熟悉、喜欢的物品被放在云朵形状的“记忆箱”里,而长者们正一起进行认知训练。这是维达健康安养之家的失智grouphome小家舍模式,数名失智长者组成小家舍,进行认知训练、生活。“小家舍模式下的失智长者不被否定、不受约束,能体面地生活。”维达健康安养之家相关负责人表示。

失智grouphome小家舍模式,是维达健康安养之家对失智老年群体照护的探索。而对于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的失能老人来说,成人纸尿裤是不可或缺的日用品。“若纸尿裤品质较差或不能及时更换,过敏、异味等问题将加剧长者生理和心理的不适。”上述负责人说。

为解决需求痛点,维达集团依托维达研发和创新中心,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与产品研发有机融合,以“养老服务+失禁护理产品研发”的模式,开设养老机构——维达健康安养之家,并创新研发成人失禁护理产品。

运用3D压纹、高蓬松层等技术,维达失禁护理产品使失能长者皮肤保持干爽、健康。同时,维达健康安养之家对护理人员进行失禁产品的选择、穿戴培训,力求改善失禁给老年群体带来的不适。

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以老年人体验为落脚点,一系列新产品和新服务,正有效提升老年人生活的水和质量,让养老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走进新会北门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一部巴掌大的黑色方型机器摆放在显眼位置,机器上只有两个按键。这是“安通”智慧养老台,“紧急情况按红键,生活服务按绿键,小型按键设备则可以随身携带。”工作人员展示道。

年来,新会区积极推动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安通”项目实施,依托“安通”智慧养老台,为传统养老服务注入信息技术,持续提升智慧养老水,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精准

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新会与区110指挥中心、人民医院、中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各乡镇卫生院等机关、医疗机构,以及家政、燃气等民生企业共建支援网络,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合作。

“养老服务+智慧网络”托起夕阳红。通过“安通”,老人足不出户即可体验紧急呼援、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灾害天气预警等一键式服务。截至10月末,“安通”项目累计服务新会11个镇(街)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共5481人。下一步,新会将继续扶持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并完善农村留守老年人定期巡访制度,持续提升智慧养老水。(●周柳妤李霭莹)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