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荆州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荆州区发展定位,对荆州区有了更高期待:支持荆州区大力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产业,推进学城、产城、创城融合,建设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
荆州市委历来对荆州区高度重视,这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荆州区的发展定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向未来,奋进的战鼓已经擂响。为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区域力量,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荆州区蓄势勃发。
抢抓建设大学城机遇,打造科教之城
荆州作为湖北高校第二城,拥有长江大学、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荆州学院、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荆州理工职业学院、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等高校。
今年春天,荆州市委、市政府谋划建设荆州科创走廊,荆州大学城规划提上议程。今年7月,大学城进入启动阶段。
大学城概念性规划范围为:西抵江汉运河,南至荆江大道,东至南湖路,北到护城河南路、复兴大道。北至学苑路,西至西环路,南至荆江大道,东至南湖路围合区域,核心区规划总用地面积5.16平方公里。
荆州大学城项目以打造“长江中游高教新支点、区域中心科创动力源”为发展目标。作为荆州中心城区的重要功能片区,将打造为具有吸引力的重要片区。蓝图已现,一个高教科创示范区正蓄势待发。荆州大学城的建成,将为荆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撑,助力荆州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城总规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位于荆州区内24.8平方公里。核心区,也在荆州区内。
大学城在荆州区内的布局笔墨之重,毋庸置疑。对荆州区未来发展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是该区在“十四五”时期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荆州区,教育资源丰富。全市高校中荆州区占5所,在校大学生6万余人。
荆州区,也一直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排头兵。
荆州区推行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全员竞争上岗,教师全区流动,能者上,庸者下,打破岗位铁饭碗。按照一体化管理思路,区编制办将管理权利下放,只管编制总量,具体哪个学校设置多少编制、配什么人则由区教育主管部门说了算,只需在区编制办备案即可。让教师合理有序流动,激发了师资队伍活力;破解区域教育发展困局,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办家门口优质学校梦想在荆州区逐步成为现实,校长轮岗、教师下乡、联校走教、骨干教师巡讲……有效破解了荆州区均衡教育难题。
抢抓历史机遇,服务保障大学城建设。荆州区将大学城建设作为全区发展的“百年大计”。按照产城校一体化、校区社区园区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举全区之力主动融入大学城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核心区征地拆迁。高规格成立荆州大学城征迁建设指挥部,举全区之力,承接长江大学扩校、文理学院转设、中医高专升本、荆州理工新建等大项目落地,为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重要的产业和人文支撑。目前,5.2平方公里核心区的征收工作正在全面清零。
加快布局推进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荆江大道、演武路、滨河大道、花卉路、白荷东路等城市道路续建工程,强化内畅外联、便捷高效的交通支撑。启动实验小学城南校区和南门小学扩建,南昕中学、区疾控中心、御路口派出所新建等项目,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速实现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
完善区域创新布局,全力构建科教强区“四梁八柱”。全面落实荆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荆州大学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把大学城打造成科学特征凸显、创新要素集聚、策源能力突出、科创活力迸发的中部一流大学城,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石油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集聚,筑起产业之城
12月15日,走进荆州市世纪派创石油机械检测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操作着一台台精密的检测仪器。
公司自行设计并制造了国内唯一的移动式检测服务车,通过声发射检测、磁粉检测、静水压试验等筛选出存在内壁冲蚀、裂纹等缺陷的产品,可在油田现场开展检测服务,实现了将只能在实验室开展的检测项目带到作业现场。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检测服务车2个月可以完成40多个检测点,5000Km里程的6000多件产品的检测维修,有效解决了石油装备无法进行集中检测的难题。
就在10天前,公司顺利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验收,正式获批国家认监委颁发的《国家油气钻采设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湖北)》证书。
世纪派创公司是经中国实验室国家认监委认可的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第三方检测/校准实验室,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国家计量认证(CMA)、QHSE“三合一”体系认证等,获得美国石油协会颁发的API Q2证书。检测范围覆盖钻修井机、固井压裂设备、采油采气、井下工具和井控装置等领域,主要开展油气钻采设备整机及部件、高压管汇、井口防喷器等检验检测和油田开工项目的设备检查,是国内油气田钻采领域覆盖面最广、能力最强的综合检验机构。
检测,只是石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的一环。
荆州区充分挖掘产业基础潜力,实施“工业振兴崛起”行动,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石油装备智能制造连续14年入选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坚持产业强区,荆州区石油装备产业正阔步迈向全球,好消息接踵而至。
今年10月18日,“中国·荆州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申报成功。荆州再添一块金字招牌。11月1日,广西柳工与江汉建机签约合作,联手打造全球建筑起重机械产业。
石油机械制造是荆州区独具优势的产业,有骨干企业约60家,产业工人2万多人,形成油气装备、石化装备、油田化学、管材生产四大产业板块,能生产700多个品种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地区,产品及服务已走向世界。
以四机厂、四机赛瓦等为主的龙头企业,生产各类钻机、固井装备、压裂设备、修井机等油气装备达10大系列400多个产品,生产规模和技术居同行业首位,一批重大装备产品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出口到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北非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
荆州市政府与长江大学、中石化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在石油装备产业发展、项目研发、科技转化、人才培养等多领域加强战略合作。“打造石油科技城”“推动荆州石油科技城落实落地”分别写入2019年及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
除石油装备制造产业之外,荆州区还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大唐网络湖北总部、湖北链车智能驾培机器人、四机高压管汇核心零部件数字化、江汉建机智能工厂改造、四机赛瓦石油成套装备数字化制造等项目,加快引进以5G、“互联网+”、物联网及新基建为重点的智能化项目,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核心基地,助推分享经济、网络经济加速发展。
抢抓荆州建设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级加工贸易产业园机遇,主动对接全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1+2+1”产业培育计划,把补链延链强链作为主攻方向,招引头部企业,做强骨干企业,壮大成长企业,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的实体经济梯队格局。
支持石油四机、四机赛瓦、中油科昊等龙头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和协作体系,推进广西柳工与江汉建机深度合作,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装备升级换代,促进产业培优壮强、裂变发展。
拓展园区,强化要素支撑。以创新理念、开放思维、战略眼光,全力破解工业园区发展空间不足、土地供应紧张、项目落地困难等瓶颈制约。坚持“以亩产论英雄”,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合理调整国家级加工贸易产业园区规划释放潜力,持续清理城南工业园区低效厂房、批而未建和闲置土地,促进“腾笼换鸟”、脱胎换骨,力争盘活工业用地1000亩以上。加快与荆州高新区、纪南文旅区融合发展,扩展发展空间,力争拓展用地空间6000亩以上。
精耕细作产业目录、专业智库、产业基金、专属政策,鼓励骨干企业积极协同更多社会资本延伸加粗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增强本土企业配套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企业成长工程”,确保新增“四上”企业40家以上、纳税过500万工业企业10家以上;扎实推进“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实施技改项目48个以上,新增技改投入15亿元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
着眼提高招商项目“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荆州区加快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引领型、创新型的大项目、好项目,提高项目履约率、落地率,把招商引资项目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介绍,全区力争2022年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0个、协议总投资260亿元以上。
培育增量,加速转型升级。荆州区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谋求变量突破,推动增量崛起——
以广西柳工华中制造基地项目和配套产业园为重点,推动民用装备制造产业加速发展,助力江汉建机打造建筑机械领军企业,力促配套产业园向百亿产值进军。以茂硕电源荆州制造基地为重点,加快引进和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以网库产业互联网总部、大唐网络湖北总部、湖北链车智能驾培机器人等项目为重点,加快数字经济赋能发展,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核心基地。持续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人工智能+”“5G+”等应用场景,鼓励企业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
创新平台百花齐放,培育科创之城
12月9日,湖北省科技厅公示第三批湖北省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单位名单,荆州区成功入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荆州区科技成果转化连续15年居全市首位、全省前列。近年来,荆州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自主创新示范引领,打造创新创业创造高地,为经济持续优化发展注入新动能。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对区域创新的引领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强化科技与经济融合,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改革创新的激励和容错机制,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凸显创新创业创造效应,全要素创新示范中心加速形成。目前,全区共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平台9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17家;省级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及返乡创业示范园10个。
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1家,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35家。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平台4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隐形冠军”企业1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8个。
深入实施校地合作。立足荆州区石油机械特色产业和地方高校优势学科,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持续深化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助力企业开展科研项目联合攻关。
搭建创业孵化平台。“福楚光华电商创业园”“绿地铭创科技企业孵化器”“百盟返乡创业园”“荆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长江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湘润达小微企业孵化平台”等7家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开业指导、创业贷款、政策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创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截至目前,荆州区成功创建荆州市石油工程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四机赛瓦)、荆州市新型墙体材料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楚峰新材料)、荆州市香辛作物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美田生物)、荆州市生物柴油持续研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大地生物)、荆州市油气勘探装备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中油科昊)、荆州市高压控制元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湖北佳业)、荆州市石油钻采设备检验检测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世纪派创)、荆州市建筑起重机械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江汉建机)、荆州市水产品养殖技术和加工企校联合创新中心(金鲤鱼科技)等9家联合创新中心,有效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实施“我选湖北、创享楚都”计划。立足荆州,面向湖北,积极吸纳大学城全日制大学生实习实训,2018年以来,共吸纳大学生到荆州区开展实习实训4100余人次。下一步,将着力把大学城毕业学生留在荆州,让荆州区成为区域性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一批批科技人才,在产业中创新,在创新中转换产业发展动能——
中石化四机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固压所新产品室主任彭平生,2021年带领团队完成压裂订单项目13个、固压新产品设计5项、市场需求投标技术方案22项,新产品2500型固井车、SCF5000型电动压裂橇,1600kW电动压驱橇、SHS26型电动混砂橇成功投入现场应用,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3个集团公司申报、中海油服《船载配套压裂装备工艺流程设计研究》课题实施,个人也获得2021年度中石化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明星”称号。
曲玉强,现任四机赛瓦石油钻采设备有限公司副总工。在油田环保领域,由其担任主设计师的钻屑热机械处理装备(DTTD)研制项目历时3年,于今年上半年完成样机制造,项目成果主要利用转子旋转与物料摩擦生热来提高物料温度进行蒸发、裂解,已实现对油基钻井过程中产生的含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该技术被誉为目前该领域最有效的技术(BAT)和最环保的工艺(BEP)。
打造学城、产城、创城融合新高地,荆州区如何擘画蓝图?
答案是——
以大学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形成校区为园区提供人才和创新成果、园区成为学校与社会联动的桥梁、社区为创新人才提供宜居环境的发展格局,让“钱变纸”“纸变钱”良性循环,使“楚才在荆州”转化为“楚才兴荆州”的现实生产力,筑起“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新高地。
荆州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荆州区要主动链接在荆高校科教资源,助推成为吸引人才、产业、项目集聚的“强磁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保障长江大学长江创新港(荆州)、大数据科创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与在荆高校、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共建全国性区域科创中心,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实施重点科技创新项目10个以上,培育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2个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8项,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0亿元。强化金融服务科创建设,创新科技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拓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强化人才引进,打造“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让优秀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出彩。
新时代,新机遇,新目标。荆州区正主动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营造良好创新创业创造生态,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力让荆州区成为加快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策划:荆州区融媒体中心 文图:肖晓波 郭顺 向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