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南海创新“一平台一园区一产业”模式 力促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时间:2022-01-06 07:51:22来源:南方日报

谁能抓准“创新链+产业链”的协同路径,谁就能在高质量发展上赢得先机。

作为全国产业大区,佛山市南海区作出了有益探索。

1月3日—5日召开的南海区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以“两高四新”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成效初显。为此,南海专门提出“统筹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强化“一台一园区一产业”模式,加快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园区。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协同,正是南海力促产业转型、挺进高质量发展的秘诀。而“一台一园区一产业”模式,则形成了重点科创台匹配产业园区、激发高新产业活力的成熟路径,这也让身处广佛极点的南海,涌现出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场景。

布局省市重点科创

力促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年来,一批重点科创台落地、一批新兴产业在南海崛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内的一股创新风潮。

在位于南海的三龙湾科技城核心区域,季华实验室建筑群依水而建,极富现代科技感。该实验室作为广东省启动的首批4家省实验室之一,经过3年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和战略技术突破,解决了高端半导体芯片制造行业关键零部件“卡脖子”等系列问题。

与此相应的是,深圳飞荣达等龙头企业争相落户,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在南海快速集聚并崛起。

季华实验室的快速发展,是南海大力打造创新台的一个缩影。“十三五”以来,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小等问题,南海探索推动科创台深度融入产业转型。

这其中,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全面起势,成为南海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广工大数控装备研究院、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华南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共享台等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台,则为南海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伴随这股科技新风,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在南海快速壮大,高技术制造业和高品质服务业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上述“两高四新”产业的增加值超千亿元,占GDP比重已超30%。

随着创新台壮大和完善,创新资源加速向南海汇聚。季华实验室副主任陈俊江告诉笔者,目前季华实验室已组建起超1400名职工的队伍,其中固定人员逾900人,包括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300多名博士,依托强大的科研团队,实验室不仅争取到了包括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在内的80余个科研项目,也积淀了一批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

位于丹灶镇的仙湖实验室,目前集结了112名科研人员,吸引了6名院士进驻,重点破题光伏制氢技术、氢能关键材料、氢燃料电池汽车等重大项目。在创新台的带动下,丹灶不仅成为佛山发展氢能产业的重镇,也是佛山院士项目集聚度最高的镇街之一。

在南海辖区,依托台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科技项目立项,目前已引进23名院士,其中落地产业化项目19个,涵盖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前沿领域。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创办的佛山市中科云图科技有限公司,在高精度网联智能无人机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上已取得重大突破。

以一个个创新台为阵地,创新资源与南海制造正在深度融合并释放能量。

台一园区一产业

激发科技创新“裂变效应”

在大沥镇穗盐西路边,南海依托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共建的清华大学佛山(华南)新材料创新园并不显眼,但在园区内,“创新裂变”不断激发:园区依托研究院,探索“校内原始创新、院内中试加速、园区产业孵化”的新模式,自2021年初以来爆发式孵化出14家科技型企业,重点围绕新材料产业开展市场化工作。园区在2021年6月正式投用,由于孵化成效明显,目前园区3万方米建筑面积,仅剩800多方米可用。

当创新资源“邂逅”南海制造,南海如何做好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这篇“大文章”?一条特色路径逐渐显现:2019年以来,南海开展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创新试验区建设,以此为契机,南海在现有创新链条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深入推进“一台推进一园区发展,推进一产业发展壮大”新模式,围绕创新链快速布局产业链。

聚焦各镇街的产业特色以及各创新台的专长,“一园区一产业”主题特色鲜明。比如,依托季华实验室,南海在桂城街道共建季华信息装备产业园;依托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和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在狮山镇共建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和半导体纳米产业园;依托南海半导体投资公司,在里水镇共建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依托仙湖实验室,在丹灶共建高端氢能产业集聚区。

背靠实验室、科研院所等创新台,一家家高科技企业实现快速孵化、成长。比如落户桂城,依托佛山中科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的佛山中国科学院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目前已引进项目19个。其中,国内首条高精度全喷墨印刷电路量产项目绿展科技,已获深创投3000万元风险投资,项目估值3亿元,2021年预计销售收入8000万元。

“创新种子”成长为“产业大树”,又离不开创新台提供从创业到创新的全链条服务作为支撑。在佛山市、南海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期陆续为材料测试中心购置了一批实验设备。该研究院副院长刘耀春说,研究院材料测试中心完成设备购置和调试后,将能提供从材料表面形貌分析、力学能测试到光谱分析、电能测试等各种通用检测服务,打造公共科研服务台。

因应南海传统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升级等场景,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联合南海区科技局、佛山市南海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建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打造成集机器人技术研发、展示、体验、互动、交易于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台。

借助“一台一园区一产业”模式,南海区政府充分发挥主体服务和台建设功能,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专长及市场力量,不仅推动高新技术走出校园、院所,高效实现从1到N的产业化跨越,而且促进了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创新生态”由此在南海加速形成。

聚焦创新发展新赛道

壮大“两高四新”产业集群

在从1到N的产业化跨越中,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以及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走在了前列。在该研究院孵化出的220家高科技企业中,广东阿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公司正成长为国内聚焦先进封装技术领域的行业领军者,其高密度焊线机已进入多家国内半导体封装企业的量产线,预计2021年实现年产值超1亿元。

通过深入推进“一台一园区一产业”,激发“创新裂变”效应,南海将目光投向了新兴产业领域。在新兴产业赛道上,南海提出加快打造“两高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两高”是指高技术制造业、高品质服务业;“四新”是指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和新型生物医药产业。

1月4日,南海区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刚结束,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就组织了一场与政协委员代表的座谈会。座谈会上,顾耀辉表示,南海推动产业转型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抓战略新兴产业的引进和培育,其中,随着一批科技创新台陆续进入成果转化阶段,南海战略新兴产业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势头。

在同日召开的南海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南海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勇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用直观的数据,反映出南海培育新兴产业成效初显:截至2021年底,南海累计引进氢能产业项目百个,投资总额超300亿元;成功搭建医卫用新材料企业三级梯队;随着腾龙湾区数据中心等龙头项目落地建设,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面向未来,南海进一步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一个重点就是畅通创新台与制造业合作对接机制,持续为南海加快培育壮大“两高四新”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为此,2022年南海提出将按照“分类考核、严格监督、注重实效、优胜劣汰”原则,加大对创新台的考核力度,实现服务产业发展、促进技术攻关、推动协同创新目标。

在提升台创新能效的基础上,南海提出在2022年依托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台,强化“一台一园区一产业”模式,加快建设季华实验室新型显示装备和半导体装备产业园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园区;同时重点推动25个创新台与“十百千”工业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对接,确保这些创新台在2022年全年服务企业超3000家。

接下来,南海区政府将持续完善柔引才机制,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打造专业队伍提供“一站式”“点对点”服务,并探索通过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支持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基金,建立线上科技成果转化台等举措,全力培育优质创新创业主体,促进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南海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撰文:林洛峰)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