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咣——”
1月13日晚7点,一声锣响,在红安县城关镇北门岗社区回荡,敲锣人是北门岗社区干部王曼。寒风刺骨的街头,他们穿着印有“铜锣联防”字样的反光背心,在两名民警的带领下,开始夜巡和志愿服务。
是夜,全县数十支大大小小的铜锣联防队,走街串巷,守护着万家灯火。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一曲《黄安谣》,传唱至今。每一个红安人,都知道铜锣的力量。
“铜锣响,平安到!”而今,一面铜锣,连接千家万户,敲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内涵。
2017年,红安县“铜锣联防”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奖;同年,黄冈市在红安县召开现场会,推广铜锣联防经验做法。2020年,红安县被列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县。
铜锣文化,联系党群关系的纽带
“报名参加今晚‘铜锣联防’的同志请接龙。”每天下午,红安县各个社区下沉党员和志愿服务群里,发起这样的接龙,雷打不动,风雨无阻。
“我报名!”“我参加!”应答异常踊跃。一般晚6:30,下沉党员和志愿者准时在社区门前集结。7时整,队员们走上街头,敲着铜锣开展常态化治安防控、隐患排查、法治宣传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铜锣一响,万众一心。参与常态化巡逻的既有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也有普通干部群众;既有政法干警专业队伍,也有志愿者等民间力量。2021年,全县全年参与铜锣联防工作的党员干部群众达8.65万人次。
一面小小铜锣,怎会有如此号召力?红安县委书记刘堂军说,铜锣对革命老区红安县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14万英雄儿女用宝贵生命,“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铜锣红色文化家喻户晓,成为红安县党委政府广泛联系群众的纽带。
40余名副县级领导带队值班
一天晚上,红安县上新镇桥店村村民祝建波和队员例行巡逻,听到村民家里传出呻吟声,上前查看,一位60多岁留守老人独自躺在床上,神情痛苦,动弹不得。他们连夜将老人送到县医院,经查为农药中毒。由于病情严重,又连夜将老人转至武汉治疗。一番忙碌,东方已泛鱼肚白。
上新集镇与大悟河口镇、黄陂姚集镇交界,治安形势一向复杂。两年前,祝建波在村里办了一个养鸡场,不料一夜之间,鸡被盗走400多只。2020年疫情之后,红安县“铜锣联防”从县、乡延伸到村,祝建波加入村铜锣联防队。深夜救助临盆的孕妇,寻找村民走失的耕牛,扑救山林火灾,查获非法运沙车……这是祝建波两年来的经历。
“专职的铜锣联防队员,由县财政予以经费保障,每个乡以不低于10万元的标准拨付,不足部分镇里补。”祝建波介绍,每个乡镇铜锣联防队不少于10人,村不少于3人。
成为铜锣联防队员后,祝建波基本上顾不了家,养鸡场也交给了妻子打理。
红安县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郑桂元介绍,自2016年建立“铜锣联防”治安大防控常态化机制以来,铜锣联防队伍已覆盖县、乡、村三级。每年初,县委县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县领导开展铜锣联防行动的通知》,制定排班表,全县40余名副县级以上领导每周轮流带队,120余家单位、部门“一把手”和班子成员带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常态化巡逻、督查。
“敲着铜锣搞联防,看上去似乎‘土’了点,但贵在实用,贵在接地气。”黄冈市一位领导曾经这样评价。
“铜锣联防+”,嵌入社会治理各领域
民之安乐在于治,治之难点在基层。
2020年1月23日,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华家河镇西张家村铜锣联防队敲响铜锣,成为疫情防控的一支重要力量,“铜锣联防+疫情防控”模式迅速在全县推广。
同年2月17日,城关镇园艺社区铜锣联防队在入户排查时,发现独自租住在该小区的荆州居民邹某罹患肺癌晚期已无法下床,女儿被阻隔在浙江,县医院又没有救治条件。队员迅速将情况上报至县疫情防控指挥部。20日,红安、荆州两地疫情防控指挥部联动,将邹某转运至荆州市人民医院救治。湖北解除交通管控后,邹某的女儿专程从浙江赶到红安,给铜锣联防队送来锦旗。
铜锣联防由此从单一治安防控,向更广阔的社会治理领域延伸拓展。
红安县城毗邻金沙河水库,每年夏季,溺水事件时有发生,少则四五起,多则六七起,多为青少年儿童。红安县实施“铜锣联防+夏季防溺水”专项行动,对全县河流、湖泊、水库及池塘开展常态化巡查救援。
铜锣联防+矛盾纠纷化解、铜锣联防+平安校园、铜锣联防+消防隐患整治排查、铜锣联防+优化营商环境……如今,“铜锣联防+”已嵌入到县域社会治理各领域,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被动应急向主动管控转变。
2021年,全县通过“铜锣联防+”,累计排查6.5万人,排查隐患814处,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00余起,救助群众240余人次,查破各类案件1200余起,可防性案件下降60%以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通讯员 毛红平 张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