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精品创作亮点纷呈。电视纪录片《归田》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这是韶关本土创作的纪录片首次亮相央视纪录频道;自然记录片《南岭物语》在腾讯视频上线不到两个月播放量突破600万次;电影《榫卯》、大型瑶族原创音乐剧《过山“谣”》、歌曲《铜铃悠歌》等分别获得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大型人文交响组曲《新韶九章》在广州大剧院首演……
公共文化事业惠民利民。71间风度书房成为韶关市民“家门口的图书馆”,成为善美之城的“文化新地标”;各县(市、区)“三馆一站”全部建成,并按全覆盖要求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30个……
潮涌三江,砥砺奋进。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韶关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高举“文化名城”发展战略,擦亮“善美韶关”城市品牌,奋力打造粤北文化高地,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繁荣文化事业
群众尽享发展成果
到博物馆看展览、在家门口听大戏、在网络上逛文博会……为了让群众尽享文化事业发展成果,2020年,韶关市通过“群众点单、政府买单”的方式购买了60多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举办了韶关市第六届戏剧曲艺花会等大型文化活动;邀请广东民族乐团、广东京剧促进会、南方歌舞团、广东珠影乐团等艺术团体到韶关演出;引进了全国首部抗疫题材文献剧场《致勇气》、歌舞集《海上丝路》、天香版昆曲《牡丹亭》等一批高品质的文艺演出项目,挖掘出《牡丹亭》与南雄的历史文化渊源,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了本土文化自信。
引入精品的同时,韶关市文艺创作生产热潮一浪接一浪,文艺精品不断涌现。《老师,别哭》等电影在韶关完成摄制工作,作为2020年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开幕影片并入围第12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原创音乐剧《过山“谣”》和大型采茶戏《51号信箱》双双入围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并获得铜奖,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在2020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上,韶关市获得了“一银三铜”的好成绩。乳源《九歌组合》获得“同饮一江水”2020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年度总决赛冠军。纪录片《韶关战“疫”24小时》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永久馆藏;舞蹈《粤北往事》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表演类甲组二等奖。
韶关市启动和推进了电影《坪石先生》《双峰星火》、纪录电影《烽火逆行》、纪录片《南岭物语》《时光之城·韶关》的创作及大型采茶调音乐剧《又一个春天》、采茶戏《智送情报》、乐昌花鼓戏《守》、红色题材舞剧《二十一天(暂定名)》等一批重点作品的创作。举办了韶关市地方戏曲编导人才培训班,并与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合作开办了公费定向培养的地方戏曲表演专业人才班。
为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韶关持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韶关市平均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站)室内面积为1638.93平方米,人均馆藏图书1.05册,建成了涂志伟美术馆、翁山诗书画院、隆盛酱园博物馆等一批民间专题文化场馆。
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韶关持续擦亮特色文化活动品牌。结合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着力持续打造全市“三大花会”、“姓氏文化节”、围楼文化节、“十月朝”、九龄文化诗歌周等本土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持续扶持韶城音乐季、百姓艺术健康舞大赛、韶关民歌民乐大赛等活动,特色文化活动得到进一步培植发展。
▶▷传承优秀文化
推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韶文化”是这座人杰地灵的岭南名州保持长久魅力的重要支撑。在历史长河中,韶关不仅涌现出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将陈璘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还是“禅宗祖庭”所在地、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以及世界过山瑶之乡。客家文化、工矿文化、红色文化、禅宗文化、瑶族文化等多种文化交相辉映。
如今,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近年来,韶关潜心做好生态、文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文章,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将“韶文化”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亮点。
随着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整理工作不断推进,“韶文化”品牌效应和文化地位不断提升。先后推出了韶文化研究和韶关印象两个系列丛书,并在广州举办了韶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2020年,《珠玑巷人南迁传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广东省新增的唯一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遗项目;在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中,韶关市成为省内唯一入选长征片区的地级市。
红色文化是“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韶关地处粤湘赣三省通衢的“红三角”,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韶关留下了光辉足迹,被列入“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名录”的遗址遗迹就有500多处,居全省前列。
立足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韶关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规划建设,按照“全面修缮保护、加强活化利用、做强教育功能、弘扬革命精神”的整体思路,全力打造“红色韶关”文化品牌。
目前,韶关正在依托广东南岭干部学院,把红色资源串珠成链,打响红色教育品牌,在建设广东“万里红道”中体现韶关担当,为广东开创红色教育培训新局面。同时,大力推进红色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做好红色旅游规划,积极引进红色旅游开发项目,加强与周边赣州、郴州红色主题线路对接,加快形成“红三角”地区红色旅游合作圈、精品线,打造全省“红色旅游目的地”。
▶▷文旅深度融合
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近年来,韶关结合本土文旅资源优势,以文强旅、以旅兴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奋力推动文旅融合蓬勃发展。
韶关制定了《韶关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办法(试行)》,“珠玑古巷·梅关古道”景区、仁化城口红色小镇先后被评为省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仁化县石塘古村等6个项目被评为市级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举办了丹霞山七夕浪漫嘉年华、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着力实施文化企业培植工程。初步建立了韶关市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加大了对本地重点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云髻山景区文化演艺系列项目、益智板厚仔印刷技术开发及产业项目、乳源云门山旅游度假区项目先后获广东省文化产业方向类资金扶持。
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全面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扶持兰花、玩具、制笔等一批优质文化产业园区项目,打造粤北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南雄罗曼水晶钢琴生产基地、翁源兰花文化创意产业园、始兴盛怡制笔产业园等10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正稳步朝着规模化、集聚化方向发展。
▶▷推进文明创建
擦亮“善美韶关”城市品牌
近年来,韶关驰而不息抓创建,持之以恒促文明,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擦亮“善美韶关”城市品牌,结出累累硕果。
善在人心,美在风物。近年来,韶关市大力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活动,善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2018年至今,全市有3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荣获省道德模范提名奖;推荐评选出“中国好人”6人、“广东好人”20人,韶关市道德模范40人、“韶关好人”117人。
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持续深化精神文明教育,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持续开展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网等活动,开展电信网络诈骗问题、互联网领域失信问题等10项专项治理行动,开展“3·5”学雷锋志愿服务、文明实践、“乡村振兴志愿同行”、弘扬文明新风等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善美圈”“河小青”等志愿服务活动特色品牌,着力打造“诚信之城”和“志愿之城”。
韶关市还深入开展市区“文明交通·礼让出行”“车窗抛物”文明交通专项整治行动和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维护城市市容环境和公共秩序。同时,坚持以城带乡,着力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着力培育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
“风度书房”照亮韶城
走在韶关市区的大街小巷,总能找到“风度书房”的身影,橙黄色的标识分外引人注目。“风度书房”得名于韶关出生的唐代名相张九龄。其洒脱豁达、刚直不阿、淡泊谦让的“九龄风度”,成为韶关最亮眼的人文标识。
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粤北古城韶关,风度书房已成为当地的新文化地标。“走,去风度书房看书去!”近几年,这句话在韶关人之间广为流传。
从风度书房启动建设到现在的4年时间里,韶关建成风度书房71间,基本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城乡的网络架构。截至2021年3月底,风度书房接待读者425.5万人次,借阅图书137.1万册次,分别是建成前市图书馆年均接待人次的10.5倍和图书借阅量的5.3倍。
以提升广大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韶关市连续两年将风度书房建设列入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进,着力打造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形成了市分管领导主抓主管、市文化部门组织督导、县(市、区)政府具体实施的三级联动机制。3年多来,韶关共投入资金5280多万元,确保书房如期建成开放。
此外,风度书房建设充分考虑附近居民或流动人口的需求特征,根据实际情况布设相关设施,确保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偏好需求——市青少年宫分馆和惠民分馆针对青少年学生较多,增设了免费朗读亭;熏风路分馆针对流动人口较多,设置了听书机及电子书籍扫码阅读瀑布屏;马坝人遗址分馆针对游客较多,与本地茶企合作设立了品茶区……每个书房的不同特色,让服务更加个性多元,吸引了更多读者走进来。
风度书房主动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或个人等合作,形成了政企共建、企业援建、个人捐建等多元建设模式。与此同时,风度书房还提倡“我的书房我打理”,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负责定期整理、轮换图书和服务群众。目前,风度书房志愿者服务团队达1421人,组织志愿者上岗培训147场,培训志愿者4256人次,志愿者上岗服务1134人次,服务时长15万小时。
“韶关将发布《风度书房建设与服务规范》,为下一阶段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基本准绳。”韶关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韶关将尝试风度书房运维“认养”制,鼓励社会力量按月、按年认捐风度书房的运维费用,将日常维护、图书配送等委托给第三方服务机构,并进行绩效评价,同时探索建立风度书房“义工”机制,申请建设岭南书院,打造“书房+书院”模式,助推全民阅读形成梯次搭配。
如今,一盏盏不灭的阅读之灯正照亮韶城,照亮“善美韶关”的优雅气质。
新时代文明实践遍地开花
“诚信风吹友善花文明春沐新风曲”“日子红火腾腾起,财运亨通步步高”……1月18日上午,韶关市仁化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春联进万家文化惠民志愿服务活动,现场向11个镇(街)、部分企业及市民群众派发春联及“福”字贴2000余对。
这一幕是韶关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韶关市不断加大对各试点县(市、区)的指导推动力度,整合各类资源和队伍,完善政策和资金保障等,有力推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出特色、出成效、出经验,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凝聚了强大力量。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群众的需求是什么,文明实践就做什么。乳源与韶关学院合作共建的“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项目,让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结对指导全县镇村文艺队开展创作。在瑶乡大地,党的声音通过各式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文艺节目唱出来、演出来、传开来。山歌、谚语、快板、舞蹈、潮剧、三句半……韶关把文明实践工作与基层党建、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工作融合起来,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
近年来,韶关市以仁化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入选新一轮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曲江区和始兴县入选省级试点为契机,在全市各县(市、区)全面推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构建县一级建立实践中心、镇一级建立实践所、村一级建立实践站的三级共建层级管理体系,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平台,打通引导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制定印发《韶关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指引手册》,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探索文明实践路径模式。各地各单位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方针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倡导文明生活方式等内容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新时代文明实践正在粤北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成绩单
●截至目前,韶关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370个,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2280支,文明实践志愿者人数12万多人,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6.2万场次,服务人群241.6万人。
●全市建成风度书房71间,入选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创建项目,并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城市图书馆学术论坛作为推进公共图书馆建设案例进行分享。
●2021年3月底,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2019年度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数报告》,韶关位列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第一名。
●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排全省第3位;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57处,排全省第2位;有128处不可移动文物、406件(套)可移动文物入选《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数量分别排全省第3位和第2位。
●韶关在2020年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大普查中已发现的革命遗址共1245处,其中被省认定的重要红色革命遗址达502处,在全省排名前3。( ●撰文:范永敬蔡仁银杨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