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助汕头濠江水产养殖提质增效 进一步培育和塑造汕头蚝品牌

时间:2022-05-19 08:40:26来源:南方日报

在位于三屿围的江牡蛎核心示范区里,汕头市银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林鸿和汕头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高级工程师马庆涛乘坐快艇,不时检查牡蛎的种养情况。

时值立夏时节,绵延十里的水域波光粼粼;蚝排纵横交错,蔚为壮观。陈林鸿随机抓起蚝排中吊养的一串,向记者展示了正处于成长过程的牡蛎。小小的蚝壳,附着了许多细小的蚝苗。

“大约需要2年时间,小小蚝苗才能到长成半斤到一斤重的大蚝,背后需要十多道工序和三四十位工人的辛勤付出。”陈林鸿说。

马庆涛认可地点了点头。作为礐石街道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马庆涛借着承担2021年汕头市濠江区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的契机,率领汕头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科技特派员团队有针对地开展江牡蛎围垦区中苗标粗养殖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大力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在濠江大地上书写着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

在他们的努力下,不仅完成了江牡蛎中苗标粗养殖技术的地方标准,《江牡蛎围垦区高效养成及育肥技术》还入选“广东省2021年渔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实实在在为辖区内的农户及养殖户提供创造了更好的生产模式,降低了生产成本,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经济效益。

江牡蛎养殖面积达3300公顷

蚝有“海底牛奶”的美称,被人们视为美味海珍。据马庆涛介绍,历史上,潮汕地区三江出海口是天然蚝苗产生地。江牡蛎也是潮汕地区一个重要的养殖品种。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江牡蛎养殖及育肥生产迅猛发展,成为汕头市海水养殖优势特色品种和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目前,汕头市牛田洋、三屿围、澄海、濠江等地的江牡蛎养殖面积达3300公顷。尤其是在三屿围这片咸淡水交汇的海域,微生物丰富,正是养殖水产的理想环境,是目前潮汕地区规模最大的大蚝养殖基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年来,受养殖海区水质环境的影响,以及密集型的传统养殖模式局限,牡蛎自然苗种的发生地生态环境遭受极大的破坏,产量急剧下降,养殖户们纷纷寻求人工育苗来解决开展江牡蛎养殖苗种数量的不足局面。

牡蛎中苗标粗养殖是牡蛎养殖生产过程中一个可以大幅度缩短养成周期、又具有在短期内产生较大效益的中间生产环节。而基于濠江区三屿围等围垦区优良的水质环境,在三屿围围垦区标粗出来的中苗质量好、成活率高,吸引了广西、福建和省内多地的养殖户纷纷上门购买牡蛎中苗回去开展养殖生产。

“简单理解,就是在濠江养殖场将蚝苗养到少年时期,然后再送到其他地方继续养殖,直到成熟。”马庆涛以一个比喻,形象地体现出汕头江牡蛎中苗标粗养殖在整个牡蛎产业链中的作用。他直言,江牡蛎中苗标粗养殖已成濠江区乃至全市、全省在牡蛎养殖产业中的一个具有很大规模而且比较有地方代表的产业。

陈林鸿告诉记者,采用棚架吊养的大蚝,养殖区水体交换更充分,蚝苗摄取的生物饵料更丰富,养殖出来的蚝肉自然更肥美。尤其是目前养殖基地采用生态立体混养模式,有鱼虾蟹贝藻类,养殖的蚝肉质饱满肥嫩,不含沙,入口鲜甜,“一个棚的产量将4万至5万斤,这里搭了3000个棚。”

“这说明濠江出品的蚝得到市场认可。”他告诉记者,这几年,广西钦州,广东阳江、台山、汕尾,福建漳州等地都有不少养殖户来这边购买中苗种去养殖,他经常需要出差去做好“售后服务”,虽然行程奔波,但他乐在其中。

记者采访当日,恰逢雨后初晴,围垦区水域蚝排有序排列,周边树木郁郁葱葱,快艇经过惊起一行行白鹭飞起,还有市民群众在岸边垂钓,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

科技特派员下沉基层传经送宝

事实上,马庆涛与陈林鸿早已是老朋友了。数年前,陈林鸿就曾向马庆涛请教关于牡蛎养殖的经验。因此,当去年马庆涛率领的科技特派员团队想要在养殖场示范推广“江牡蛎与斑节对虾、青蟹、黄鳍鲷等混养”的生态立体养殖技术模式时,陈林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目前核心示范区面积1000亩,我们希望以点带面,推动汕头乃至整个广东江牡蛎中苗标粗吊养的标准化生产。”马庆涛显得信心满满。而他的这种信心,缘于年来扎根农村,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的结果。

回想起刚开始对濠江辖区内养殖业的生产情况进行调研,他感触颇深。“许多农户由于养殖技术和经验的相对落后,导致养殖未能达到预期效益。”经过一番调研,他们了解到大部分养殖池塘产量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许多养殖户对于水质、饲料方面还停留在老一辈落后的养殖方式,对于科学的种养方式比较抵触。”

马庆涛还记得,自己调研后曾向对虾养殖户提出科学的养殖方式,但遭遇对方拒绝。后来在驻村干部的协调下,养殖户才愿意试一试。“我印象太深刻了,那名养殖户反馈说长期以来收成不好,在采用了我们的建议后,池塘养殖的产量直接就翻了一番。”尝到甜头后,这名养殖户如今也经常联系马庆涛请教问题。

2021年上半年由于气候干旱,陈林鸿的围垦区池塘水体出现了盐度升高、水体变清、变瘦等情况,吊养的江牡蛎中附着长出了小个子的贝类生物,侵占了牡蛎的生长空间,附着侵占比例达35%,严重影响了牡蛎的正常生长。陈林鸿也搞不明白怎么解决,他第一时间拍摄了照片发给马庆涛。

“这是贻贝,俗称青口。”马庆涛随后赶到养殖场,指导基地工作人员多方面储备池塘养殖用水,并要求他们控制围垦区水体与外围海区水体的交换,选择大雨天气多进淡水,水交换率在50%以上,力求降低池塘水体的盐度,还辅助调节牡蛎的吊养水层,以抑制贻贝的生长。很快,问题得以解决,养殖基地快速恢复本年度的养殖生产。

诸如这样的案例,对于科技特派员来说早已以为常。去年至今,马庆涛带领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在濠江区开展了多场相关科技下乡活动,向养殖户赠送技术资料,还耐心解答村民有关水产养殖的技术疑问。马庆涛用他多年丰富的水产养殖经验来指导濠江区养殖户,对于养殖户的养殖技术、产品产量和质量起到了明显的提升作用。

专家建议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

在如何解决农户欠缺科学养殖技术及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问题上,马庆涛特地针对濠江辖区内养殖户进行水质改良指导,主要通过培养生物絮团和有益微生物的培养改良水质,并在饲料方面提供了科学配比,针对养殖物的品种特做出科学改良,从而达到增效增产的目的,为养殖户创造了更高效稳定的经济收入。

为了进一步推进汕头市濠江区“江牡蛎围垦区中苗标粗及养殖关键技术”示范工作,汕头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科技特派员团队召集全体项目组人员及养殖户,举办了4场以池塘健康养殖为主题的培训班,示范推广“江牡蛎与斑节对虾、青蟹、黄鳍鲷等混养”的生态立体养殖技术模式,并现场推介江牡蛎围垦区中苗标粗及养殖关键技术,通过示范带动濠江区及周边相关区域养殖技术水的提升。

经过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努力,2021年,他们完成汕头市地方标准《江牡蛎中苗标粗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制定的立项、起草及送审等工作。同年,《江牡蛎围垦区高效养成及育肥技术》入选“广东省2021年渔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马庆涛认识到,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深入基层一线,和养殖户面对面,想他们所想,这样不仅能给农户打下一针强心剂,而且也能更快让农户的技术跟上时代步伐。马庆涛坦言,潮汕地区江牡蛎的养殖历史虽然悠久,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仅发展了鲜蚝养殖和销售业,加工业发展水较低甚至趋于空白。年来,随着国内蚝市场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产业转型的背景下,他建议应该尽快成立汕头市蚝业养殖协会。

“在协会的统一领导下,逐步整合和发展现有资源,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推动实现汕头市江牡蛎从育苗、养殖、销售、加工、深加工产品研发、蚝壳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发展。”马庆涛说,在时机成熟时,可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向上级申请“汕头江牡蛎”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进一步培育和塑造汕头蚝品牌,做大做强汕头蚝业。(●南方日报记者余丹)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