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延超构吸波胶膜、二维六方氮化硼、高导热绝缘散热膜、绝缘导热垫片……这些常人看来生僻又枯燥的电子信息材料科技成果,却让20多位企业代表的眼睛亮了起来。
5月25日下午,“科创赋能”南海科技创新平台成果精准对接沙龙电子信息材料专场活动,在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举行。现场展示和推介的新技术,让带着需求前来的企业代表们频频点头,现场互加微信,拉起了线上对接群。
上周,南海发布《佛山市南海区强化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升科技创新转化效率是首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南海将构建政府、创新平台、企业共生共荣的创新共同体,促进创新平台与本土企业充分对接,推进科技成果工程化应用,让科技创新成为南海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直面压力、经济企稳的背景下,南海掀起的这股“科创潮”,将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怎样的新变化?
◎一端科创一端制造
建平台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打开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网站,最显眼的轮播大图便是“佛山市南海区‘揭榜挂帅’和重点领域科技攻关项目第一批榜单建议火热征集中”的海报。左侧,科技成果、技术服务、检测服务、仪器共享、科技服务等栏目一列排开。
这是2020年9月,南海区科技局牵头组建,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运营的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对接的方式加强创新平台与地方行业协会、企业的联动,并辅以创业辅导、金融对接等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目前,该平台已引入包括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在内的25家落户南海的科技创新平台,链接国内超过30万项技术成果与1000余家金融服务机构资源,平台注册用户超过1.6万个,其中绝大部分为企业用户。
一端连接着南海最大的科技创新“供应商”——科创平台,一端连接着南海庞大的制造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成为南海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座重要桥梁。
早在2017年开始,南海就已有计划地围绕“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引进一批与产业息息相关的科创平台,如针对高技术制造业的季华实验室、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针对高品质服务业的洛可可工业设计创新平台;针对新能源产业的仙湖实验室;针对新材料产业的清华大学华南新材料研究院;针对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广东研究院;针对新型生物医药产业的广东南山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等。
“创新平台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我们引进、建设创新平台的初衷,推动创新平台与传统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也是科技部门的重要课题。”南海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应运而生。启动至今,该平台已上线科技成果及技术服务359项,共享科研仪器24台;累计组织技术对接交流活动45场,服务地方企业、院所超450家,促成意向合作金额超3000万元;组建技术经理人联盟,为超过150余人次提供技术经纪服务,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
发力项目孵化推动产业升级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只是南海搭建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的其中一项内容。
除了与南海现有产业的结合外,科创平台带来的新团队与新技术,更多通过“一平台一园区一产业”的项目孵化与加速模式,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
仍以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研究院为例,该院于2013年成立,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A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有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主要承接研究院的产业化项目。据统计,该院至今已累计引进300多名国内外高端人才,培育245个高科技创业团队,孵化226家高科技企业,其中39家获高企认定;获批授权专利2000余项(含孵化企业),其中发明专利超500项,核心产品250多件;企业累计销售额超35亿元,带动新增产值50亿元。
又如中科院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引进中科院项目19个,其中绿展科技积极借助资本市场资金优势提质发展,已顺利完成Pre-A轮融资,同时获得银行千万级授信,预计今年营收可达1亿元。
此外,季华实验室成功孵化13家科技型企业;仙湖实验室与一汽解放、东风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开展科研和产业合作,推动投资100亿元的国家电投华南氢能产业基地及研发基地落户南海……
在科创平台之外,南海还积极实施招才引智提升工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包括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累计引进中外院士26名,国家高层次人才82名,累计认定一至七类人才26261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才保证;引进优质创业团队项目,实施“蓝海人才计划”,自2013年以来累计落地省、市、区团队共268个,其中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2个。截至2021年底,团队企业累计实现应税销售收入86.5亿元。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南海多措并举,试图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两条腿”走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供需偏差大转化周期长
多重因素下成果转化难如人意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2021年,南海13个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中,传统产业占了10个。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南海制造转型升级的重头戏。而在没有高水平理工类大学可以依托的南海,庞大的中小企业要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创平台合作,是最具性价比的途径。
但现实是,创新平台与企业各有想法,平台更多聚焦于先进、前沿技术的研究,而企业需求的是直接面向市场,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新技术,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资金相对紧张,难以支撑漫长且耗资甚巨的成果转化——以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生物芯片开发的技术需求为例,技术经理人需针对相关技术需求进行分析,将其技术需求指标数据化,经企业确认后,一方面对外征集技术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匹配南海创新平台技术团队,通过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及对接,选出最适合的技术解决方案。此后,还需再经过多轮的对接沟通、解决方案优化等环节,最终推动项目合作落地。
“最快都要一年以上,而且期间会有很多的变数。”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相关负责人饶俊伟说,例如在研发的过程中,这项技术就被其他企业攻克,或者研发方向被市场抛弃,几十上百万元的投入或许就此打了水漂。
从数据上也能看出这项工作的不易:从2020年9月至2021年末,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做了大量工作,最终促成5项技术交易近500万元,还有20多个项目仍在对接中。
即便是对于自有研发的创业团队来说,这也是一条漫长且艰辛的道路:从研究开发、产品验证、小批量生产再到市场销售,产生经济效益需要比较长的周期。如南海引入的第一批人才团队希荻微电子,经过10年的培育才成功上市。
此外,缺乏专业化成果转化管理和服务人才,特别是既懂得成果转化,又具备法律、财务、市场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缺乏科技创新的容错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果转化的效率。
◎系统谋划提升转化率
政策护航让创新成核心竞争力
上周,南海发布《佛山市南海区强化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首要目标就是提升科技创新转化效率。
《方案》被视为南海科技创新的“十四五”规划,其中明确,到2025年,各级财政将安排不少于200亿元,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不少于600亿元共同构建“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团队)—企业研发机构—创新产业载体”的创新生态链,力争将R&D(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提升至3.6%以上,推动3200家规上企业成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达42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85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600家。
具体措施上,深化产学研对接,强化创新平台服务本地企业的能力,以企业需求导向推动成果转化是基础一步。《方案》明确,将对创新平台的产业类别、研究方向、运营内容、仪器设备、创新服务等进行分类分级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在条件允许下向社会有偿开放仪器设备。同时,充分发挥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作用,采取线上需求撮合和线下需求对接的模式,发挥协会、商会以及技术经理人作用,每月至少开展2次精准对接专场活动,促进创新平台与本地企业对接。
对接渠道打通后,南海也从要素上进行了配置,包括政策、土地与载体、资金、人才等。
如在政策方面,修订《佛山市南海区促进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扶持办法》,对本地企业购买区内创新平台及其全资子公司技术研发服务的,每家企业每年最高补贴100万元;制定《佛山市南海区“揭榜挂帅”和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实施细则》,支持企业与创新平台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支持额度最高达到5000万元;优化《南海区招商引资项目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将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作为招商项目事前评估的必审环节。
在土地与载体方面,建立本土孵化重点科创项目库,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中安排不低于500亩的建设用地优先供给库内企业;利用国资市场化的经营主体推进科技载体建设,打造一批聚焦“两高四新”产业的先进产业园区;建立科创产业载体动态储备制度,其中九江、西樵、丹灶不低于5万平方米,其他镇街不低于10万平方米,供招商单位和企业洽谈选址使用。
此外,在资金、人才上,南海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及措施,为科创项目争取更多的政府以及社会资源支持。据透露,上述提及的相关政策措施,都将在今年6月前出台或完成修订。
经由系统谋划,南海正在努力让科技创新成为南海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南海制造迈向中高端。
■特写
技术经理人:
科技成果转化“红娘”
刘国飞是一名专职的技术经理人。或者可以用一个更易理解的职务称呼他:成果转化经理。
2021年2月,因应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在南海科技局指导下,南海技术经理人联盟成立,由南海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日常运营。截至目前,联盟成员接近150人,涵盖行业商协会、科技服务机构、科研机构超80个单位。而在去年的评选中,刘国飞以积分第一的优势,被评为2021年南海优秀技术经理人。
在科创平台与企业对接,进行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技术经理人是一个关键要素——一项科技成果转化,往往是从企业提出需求开始。而在这一步,就已存在不少“伪需求”,需要技术经理人根据自身知识结构、经验等进行鉴别。
以某照明企业为例,其提出想在灯具的手工组装环节实现机器换人。但经由研发团队实地考察和调研后发现,该企业这一环节如由机器操作,与人工相比,研发、生产、维护等投入高,效率还低,不具性价比优势。
“没有必要改,这是其中一种情况。”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相关负责人饶俊伟介绍,除此之外,还存在企业不具备技改条件、现有技术不支持企业改造需求等情况,“这些都需要有经验、有知识储备的技术经理人去做初步的判断。”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需求往往涉及企业的发展方向、技术路径,过早公布或泄露,可能会将企业置于不利之地。因此,企业一般不愿意在网上公开发布技术需求,这就需要技术经理们逐个或是小批量地“攻破”。
“通过电话、实地拜访等方式,了解企业大致的需求,再结合科创平台资源进行匹配、筛选、牵线,开始初步的对接。”刘国飞说,这个过程需要经理人对各个科创平台擅长的领域,甚至某些主要团队的研究课题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提高对接效率。同时,需要经理人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与专业知识。
而在链接上资源后,才能获得更具体、更真实的需求:如南海一家企业提出要做处理高盐废水或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旋流干化设备表面处理,通过表面喷涂的方式,增强设施防腐蚀、耐磨性能,实现设备长周期稳定运行。
接到这一需求后,刘国飞迅速与擅长现代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的佛山桃园先进制造研究院联系,顺利对接。此后,三方再就需表面处理设施的尺寸、设备环境、达到标准等进行深入具体的沟通,最终达成合作意向。目前,该合作项目已进入样品实验阶段,若效果达标,则可全面扩大合作。
作为一名致力于帮助科研平台与企业牵手的“红娘”,在刘国飞看来,科创平台的成果转化,不仅需要挖掘企业的技术需求,也要善于寻找科研团队的技术应用场景。如此前他了解到季华实验室旗下一个微纳制造团队的人工微纳结构加工技术成果后,主动帮其寻找技术的应用场景,成功对接了一家生物芯片检测机构,“以市场应用为导向,才能有效进行成果转化。”
■链接
精准对接9项目签约合作
推动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产业化
可广泛应用于通信、工业电子等领域的流延超构吸波胶膜;致力于解决5G通信设备散热问题的二维六方氮化硼等多款电子信息材料……5月25日下午,“科创赋能”南海科技创新平台成果精准对接沙龙电子信息材料专场活动,在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举行。
这是“科创赋能”南海科技创新平台成果精准对接的第三个专场活动。会上,带着需求而来的十余家企业二十多位代表,兴致勃勃地围观、听取院内电子信息材料科技成果展示与介绍,部分企业现场表达了合作意向。
当天,研究院下属奇遇新材料科技(佛山)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朋飞介绍了吸波材料项目,其中,流延超构吸波胶膜可广泛应用于通信、工业电子等领域;来自清华大学成会明院士团队的范维仁博士基于二维氮化硼热管理材料研究,带来二维六方氮化硼、高导热绝缘散热膜、绝缘导热垫片等多款电子信息材料成果,可解决5G通信设备的散热问题。据悉,其新型高性能5G热管理材料,核心性能已大幅度领先国外竞品,在电子封装热管理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研究院以5G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材料、环境功能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五大产业研究板块为方向,开展针对新材料行业发展需求的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刘耀春博士表示,去年研究院积极参与佛山市揭榜挂帅项目,成为广东莱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柔性扁平线缆用低烟无卤阻燃热熔胶膜”项目技术需求的揭榜方,今年南海也出台了“揭榜挂帅”和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相关政策,希望可以再携手企业共同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
精准对接会现场,包括佛山市汉丰科技有限公司、三水金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在内的三家企业表达了与该院相关团队的合作意向。
据悉,“科创赋能”南海科技创新平台成果精准对接由南海区科技局、南海区工商联主办,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与相关科创平台承办,旨在通过企业+创新平台的模式,促进优秀科技成果关键技术与本土产业精准对接,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和技术成果产业化,实现1+1>2的效果,引领企业高水平高质量创新。
按照计划,2022年5—12月期间,南海将分主题、分领域,组织支柱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标杆高新技术企业、行业优势企业走进各大创新平台,推介南海创新平台优秀科技新成果,分享成果转化落地案例。目前,南海已开展季华实验室、桃园先进制造研究院及新材料研究院三场精准对接会,推动9个项目签约合作,3个项目正在对接中。( 撰文:黄艳姿赵进庞婉仪黎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