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瓜子,是陕西西乡县白龙塘镇碾子沟村的一张“金名片”,也是当地村民摆脱穷根的“利器”。六年前,谁也没想到,一颗小小的吊瓜子能在碾子沟村结出金果实。
碾子沟村坐落在秦岭巴山之间,距离西乡县县城40余公里,山高路远,长期以来,村民们只能种植些玉米、土豆等农作物,连基本温饱都维持不了,很多人宁愿把土地荒在那里,外出务工谋生。因此,该村成为省定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3户340人,脱贫任务艰巨。
2014年,当地村民王文清返乡流转了30亩土地,同时发动自己的舅舅和村支书魏世田种植了总共89亩吊瓜。第一年每亩收益2500元,第二年每亩收益达到3500元。这一消息在小山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村民们开始纷纷跟着种植吊瓜,有些还租地种植。
这几年,全村种植吊瓜面积超过2000亩,人均1.2亩,吊瓜产业也走上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80%的贫困户通过种植吊瓜增收脱贫,而碾子沟村也在2018年底正式退出贫困村。
近日,中国青年网记者跟随“决胜2020”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陕西省西乡县碾子沟村,走进当地的吊瓜子种植基地和贫困户家中,感受小小吊瓜子带给碾子沟村乃至整个西乡县的巨大变化。
“吊瓜大王”开路,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
王文清是土生土长的碾子沟村人,19岁时开始外出打工。在这期间,他了解到一种叫做吊瓜子的产品销售火热,而且自己村也有,最重要的是其间利润丰厚,“那时候买一件重10斤的吊瓜子需要400块钱,但是当时村里的生吊瓜子卖给药贩子,只能卖到六七块一斤。”意识到市场前景后,王文清又利用业余时间考察了浙江等地的吊瓜种植产业,他发现种植吊瓜的技术含量不高,且一年种植投入,五年收获受益,省人工、省成本、经济效益好,非常适合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种植,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好方法。
2014年,王文清回到老家碾子沟村,流转了30亩土地,同时发动自己的舅舅和村支书魏世田种植了总共89亩吊瓜。第一年每亩收益2500元,第二年每亩收益达到3500元。
村民和政府都看到了王文清引进种植吊瓜的成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王文清牵头成立了西乡县汉牧园吊瓜专业合作社。为了鼓励更多村民尤其是贫困户种植吊瓜,“合作社成立之初,对于家庭贫困的农户,我们在免费提供部分种苗和技术的同时,签订固定回收价格,保证他们有的稳定收入。”那一年,碾子沟村的吊瓜种植面积达到1730亩。
2016年,全村吊瓜总产量不断提升,但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品牌,销售渠道单一,吊瓜子滞销严重。为此,王文清成立了汉中宏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注册了“汉牧园”牌吊瓜子商标,办理了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走上了吊瓜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路子。
目前全村吊瓜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其中86户贫困户种植吊瓜400多亩,吊瓜已成为本村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王文清也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吊瓜大王”。
记者采访这天,多名合作社村民带着自己种植收获的吊瓜子来到公司,工作人员现场称重后兑换成现金发放给村民,同时还会给予一些洗脸盆、毛巾等生活日用品作奖励。
这其中有一位76岁的李大伯,家住在10公里外,当天专门坐摩托车赶过来,这一趟领到了3000多块钱。
李大伯的老伴因中风偏瘫已经卧床三年,日常生活全由他来照顾。李大伯的身体也不是很好,有脑梗,平时靠吃药维持。他一只手攥着刚领到的3000多元钱,另一只手端着洗脸盆、毛巾,两只手一直在不停地抖动。
李大伯的孙子今年15岁,读高中,隔段时间会放假回来一次,儿子儿媳都在外地打工。李大伯说,“儿媳自从出去打工后再也没有回来过,儿子逢年过节会回来看看”,现在种吊瓜是他除了国家低保补助外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今年产量有400多斤,这样算来能维持他们老两口和孙子的生活。
王文清的汉中宏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响应产业助推脱贫口号,2018和2019两年共计投资532万元,为当地5个村267户952名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化肥、农药和技术指导,同时签订“保底就高”的回收合同,带动当地吊瓜产业发展。
“不管到十年还是二十年以后,我们村和我一起种吊瓜的老百姓确实赚到钱了”,“吊瓜大王”王文清说,这个话任何时候他都敢说。
村支书带头种植,贫困户翻了身
2015年和王文清一起成立西乡县汉牧园吊瓜专业合作社的有七个人,其中就包括碾子沟村的书记魏世田。
刚开始动员了很多遍,村民对于种吊瓜普遍持观望、怀疑态度。“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带头干”,魏世田当年种植了20亩吊瓜,年底卖了8万多元,他用这些钱买了一辆小轿车。
眼见为实,村民们看着种吊瓜的效益如此立竿见影,也都纷纷跟着种植起来,有些还租地种植,“大家一看效果不错,有技术指导,有发展前途,都不再需要做思想工作”。
李代华一家六口人,女儿女婿常年在广州打工,两个孙女还在读书,放假的时候需要他和老伴接送照顾。李代华的一只眼睛失明,跑了很多家医院,都被告知没有办法进行手术。再加上家里人口多但是壮劳力少,只能靠几亩土地勉强维持温饱,一家人又住在山脚下的一处土坯房里。2013年底,他们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村支书的鼓励下,李代华和老伴从2016年开始在自家5亩多的土地上种吊瓜。2018年,老两口找到一些村子里因村民外出而闲置的土地,吊瓜种植面积扩大到9亩,今年种了9.5亩。李代华说,他们现在“每年种植吊瓜能够收入四五万块钱,再加上女儿和女婿在外面打工,也能赚四五万块钱”,所以一家人的年收入能达到十万左右。现在已近深冬,土地暂时闲置了起来,老两口也比较轻松,偶尔会去给别人做帮工。李代华告诉记者,种植吊瓜最忙的那段时间,老两口基本能应付,村里的邻居也会过来帮帮忙。
2018年,李代华一家搬进了三间两层的分散安置移民搬迁房中,修建这处房子,李代华家花了10多万,国家补助了9万元。新房白墙红瓦,正房旁边还有几间配房,用来做饭和放杂物,房前就是他们老两口用来种植吊瓜的土地。
李代华今年68岁,身体看上去还算硬朗,9岁的小孙女每次放假,他都会骑着摩托车接送,但是李代华自己说,“都是靠吃药维持,勉勉强强”。
李代华说,前段时间将摘下来的吊瓜子送去了合作社,他们“今天叫我去取钱了,我现在还没来得及去”。现场有记者提问说,今天拿到这笔钱有什么打算呢?李代华立马就回答说,“我当然要存起来”。这句回答,把在场的大家都逗笑了。李代华随后又补充说,存下这些钱是“想办法把后事安顿好”。
碾子沟村吊瓜产业的发展让撂荒地值钱了,也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山沟沟里的贫困户看到了不用背井离乡就能脱贫致富的希望。如今,“吊瓜大王”王文清以碾子沟村为基地发展的吊瓜产业,辐射当地11个村以及周边的勉县、洋县、石泉等地,种植面积达1.6万余亩,带动贫困户1000余户,人均增收3000余元。
这些小小吊瓜子结出的金果实,数量越来越丰厚,面积也越来越辽阔。(见习记者 席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