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文明创建的应有之义,更是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泉州市在扎实推进垃圾分类中,坚持以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站)升级改造为抓手,以民意为导向、以民生为本、以民众为主题,进一步巩固生活垃圾分类成效、改善居住环境面貌、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推动文明习惯养成,真正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着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扎实的工作成效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核心要义。
在海滨街道金山社区远建花园小区垃圾投放收集点,笔者看到,收集点设置了防雨防晒棚、照明设备、灭蚊设备和监控设备,甚至还有可供居民垃圾投放后洗手的洗手池。每天早晚,垃圾投放高峰期,还有督导员负责指导居民合理投放垃圾。
此外,小区的智能化垃圾回收箱,让人眼前一亮。居民扫描二维码或输入账号打开箱体,按指示投放可回收物,设备智能称重、结算……仅三五个步骤,便能完成可回收物的有偿回收。“实行垃圾分类有偿回收,既能使资源回收再利用,又帮我们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远建花园小区业主刘女士说。
如今,在泉州,越来越多的小区,像远建花园这样,实行了垃圾的科学投放和智能回收。变化的背后,是一项民生工程在持续推进。
近年来,泉州市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亭建设。按照群众方便的原则,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范围内逐步推进楼道撤桶并点等举措,将原来露天的投放点改造提升为垃圾分类亭,集分类投放、宣传引导、消毒除臭、照明监控、定时投放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同时,结合周边景观,将投放点从人人避之不及的“脏乱臭”变成了市民休闲、儿童嬉戏的小绿地、小公园,改善了居民投放环境和生活环境,并有效解决了“邻避效应”问题。统计显示,近五年来,泉州全市共设置或改造垃圾分类投放点7900多个、配备分类垃圾桶6.7万个,建成区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
打造“分类亭+智能回收”新模式。在部分条件较好的街道,泉州市试行“分类亭+智能回收”。结合物联网、大数据手段,以“智能称重+专业运营”方式回收群众源头分类产生的塑料、金属、纸皮、纺织物、玻璃和有害垃圾。通过设立“环保金”及时奖励的方式,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实现“随手公益、随手收益”。目前中心市区已配套生活垃圾分类智能投放设备73套,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实名制、可溯源工作。
依托分类亭开展宣传活动。一座分类亭就是一个深入群众的分类宣传小阵地。泉州市充分利用分类亭分布广、便民的宣传优势,在亭内统一投放市级分类投放指引、宣传海报,正面宣传垃圾分类政策法规、投放指引等内容。有条件的地方安装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部分街道在分类亭安装小型电视机,播放闽南语特色宣传片,鼓励和引导群众积极分类、准确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