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梅江区三角镇御景东方小区的路灯亮起,居民们三三两两外出散步,部分居民手中还提着两袋生活垃圾,顺手扔到楼栋旁的垃圾桶内。生活垃圾取消上门收运,由居民自行投放至垃圾桶内,已在该小区实行多日。
垃圾分类,事关千家万户。日前,梅州市印发《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梅州城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提出自3月1日起,原实行上门收运生活垃圾的区域,将不再安排环卫工人上门收运生活垃圾。
近年来,梅州市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方式,在梅江区、梅县区选取试点小区率先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如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迈入新阶段,由试点向区域展开。在取消生活垃圾上门收运的过程中,分类垃圾桶如何布点?居民对取消上门收运工作持什么态度?南方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加大科普
“环卫+社区+物业”三管齐下
取消生活垃圾上门收运,对于家住梅江区三角镇归读一品小区的谢爱彬来说,已不是新鲜事。他打开小区的业主群,只见一条题目为“周知!梅城从3月1日起全面取消生活垃圾上门收运”的消息,已经在群内连续转发了数日。
从转发首日起,多名业主便展开热烈的讨论,至今,业主们已开始自己动手将生活垃圾扔到楼下的分类垃圾桶内。
生活垃圾分类的“硬仗”,在梅州迎来了新阶段。
在前期试点推进的工作中,梅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1年全市已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小区共有648个,其中梅江区和梅县区有471个;全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实现全覆盖,梅江区江南街道办事处和梅县区新城办事处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基本达到示范片区创建要求。
同时,在全市各个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的科普活动也层出不穷。机关单位的在职党员、社区的志愿者、中小学校的师生们作为科普活动的主力军,将生活垃圾分类的小知识送到千家万户,生活垃圾分类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宣传氛围日益浓厚。
这一举措,为梅州城区全面取消生活垃圾上门收运打下了基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过程,科普活动为居民们提供了心理缓冲期,也让居民们对生活垃圾分类有所了解。”梅江区三角镇三乡村党总支部书记谢龙说。
新阶段,梅州采取新方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通告》指出,单位和个人应当将分类好的生活垃圾定点投放至相应的收集容器内;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后,原实行上门收运生活垃圾的区域,不再安排环卫工人上门。
“取消生活垃圾上门收运是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的必要条件。”梅州市环卫局副局长侯晓君介绍,环卫工人上门收运的方式,一来耗时大、效率低,生活垃圾放置在门口或在收运过程中易造成二次污染,影响楼道、平台等公共环境卫生;二是不利于对市民的分类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取消生活垃圾上门收运,既能确保分类效果,又能帮助居民初步养成生活垃圾分类的习惯。”
如何让居民们更快适应,并形成自主扔垃圾的习惯?由社区干部、物业人员组成的“宣传队伍”开始行动了起来。
“我们早在1月中旬,便在业主群内发布关于取消生活垃圾上门收运的相关讯息,同时还在各个楼栋的电梯内部张贴了公告。”嘉美物业相关负责人曾莉莉说。为了确保每户居民都通知到位,在取消生活垃圾上门收运的前两天,三乡社区的干部与志愿者们联合物业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派发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单,并对居民进行口头告知。
居住于无人管理小区、城中村、自建房的零散住户该如何通知?脚印遍布全城的环卫工人就是传递声音的小喇叭。
程影芳负责清扫的区域是梅水路,沿街有着许多商铺,居住着许多零散住户。在清扫时,她总会叮嘱商铺店主几句,若恰好碰到下楼扔垃圾的居民,她也顺便说上两句。“这样做既能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保持街道整洁,也能帮助居民养成良好的习惯。”程影芳说。
合理布点
城区分类垃圾桶基本实现全覆盖
取消生活垃圾上门收运,垃圾桶的布点是关键。垃圾桶放置在什么地方?数量是多少?零散住户区应该如何设置垃圾桶?以上种种问题,都需要环卫部门充分考量。
位于梅江区江南街道梅龙社区的新中苑小区,属于开放式小区。记者看到,垃圾桶摆放的位置各有不同,有的摆放在楼栋的花坛旁,有的则摆放在小区的出入口,且部分垃圾桶仅分为两类,即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梅州市环卫局江南所所长陈智毅告诉记者,1个垃圾桶的容量是240升,可以收纳20户住户的生活垃圾,按照小区住房套数折算,小区设置了5个垃圾投放点。
据统计,新中苑小区共有住房352套,折算下来需要约18个垃圾桶。在设置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按照“能少就少”的原则,结合居民日常出行的路线,在小区的4个路口,以及小区中心的内部道路,分别放置了垃圾桶。
由于住户日常产生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较多,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较少,小区只在其中一个入口处放置了1个可回收物桶和1个有害垃圾桶。
在垃圾桶放置的过程中,陈智毅与其他工作人员多次到实地走访,了解新中苑小区住户的生活习惯,同时与社区共同优化垃圾桶点的设置,尽可能满足小区住户的所有要求。
城中村、零散住宅区的小区住户较为零散,除了根据住户的生活习惯之外,垃圾桶点设置还需要参照收运车辆的大小。据了解,目前,垃圾收运车辆按照功能与大小可分为三类,城中村、零散住宅区的垃圾运输主要依靠小型运输车。
“普通的零散住宅区,我们会放宽条件,例如10户居民使用1个垃圾桶等,然后按照居民的习惯进行垃圾桶设置。”梅州市环卫局江北所所长温振超表示,一些背街小巷,即使是小型运输车,也难以通行,过去通过人工搬运,如今则需要居民将垃圾投放至巷子口附近的垃圾桶。
对此,居民们纷纷表示理解与支持。“垃圾分类有利于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好的事,而垃圾收运方式的转变能让大家正视并更好地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居民邓先生家住江南街道凤尾社区,垃圾桶摆放的位置距离家约30米,每天外出散步,他会顺手将垃圾扔到垃圾桶内。
目前,在江南片区的小区、城中村居民区、门店等地,增加投放分类垃圾桶820个。“江南所辖区保持上门收运的户数约2.8万户,目前,江南办事处、三角镇22个社区分类垃圾桶基本实现全覆盖。”陈智毅说。
“辖区还剩余部分城中村、农村未进行分类垃圾桶布点,我们已与社区、村委对接,选取分类垃圾桶放置的点位。”温振超说,该所近期在辖区内增加投放888个分类垃圾桶,垃圾桶点放置后约覆盖收运范围的80%。
在走访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部分小区的垃圾桶点设置还需进一步优化。“小区的垃圾桶全堆砌在我家门口,出门就能看到,天气一热,垃圾味道就会溢进家中,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家住三角镇美景花园小区的住户陈女士近日遇到了难题,近10个垃圾桶在她不了解的情况下,摆放在她的家门口,“我们赞成取消收运,但把垃圾桶摆放在家门口实在无法让人接受。”
针对这一现象,梅州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采用热线反映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垃圾桶选点。“我们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对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工作建言献策,特别是对桶点设置等事宜仍有疑问的,可直接向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反映。”
规范行为
立法确保垃圾分类有法可依
每天下午7时,家住三角镇御景东方小区领域二栋的刘女士便会带着孙女下楼活动,顺手清理家里中的生活垃圾。“现在几乎没有人将垃圾屯放在小区的楼道内,环境干净整洁,空气中也没有异味,取消生活垃圾上门收运给住户带来了益处。”刘女士说。
由于小区取消生活垃圾上门收运不久,小部分住户暂未改掉原有的习惯。“偶尔还能在楼道内看到一些生活垃圾,遇到这样的情况,往往会通知物业公司前来处理。”住户邓先生说。
正佳物业公司御景东方小区负责人谢锡南表示,这并不是偶然现象,但培养一个习惯,是由零到一的过程,需要给予居民时间,“小区常住居民超过4000人,素质参差不齐,出现上述现象在所难免。”
如何约束?梅州从保障机制与立法机制入手,出台相关法规,明晰惩处规则,通过立法“悬剑”,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也更利于垃圾分类的持续开展。
梅州市城乡和住房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梅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从4月1日起施行,对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促进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将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记者注意到,《办法》中已对个人不按照规定分类投放垃圾有罚款的表述。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至具有相应标识容器内或者制定的收集点的,情节严重的,对个人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随意倾倒、抛撒、堆放或者焚烧生活垃圾的,对个人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该负责人表示,由于违反规则的“代价”不高,部分居民对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高。只有处罚动真格,才能让《办法》这个“硬约束”发挥更大的震慑、警醒作用。
民间力量也对不良行为进行约束。“我们将安排人员加强对公共区域的检查,若碰到乱扔垃圾、不主动投放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将拍照在业主群内曝光。”曾莉莉说。
记者观察
打好垃圾分类持久战
以前四个桶,现在四色桶;过去房门口,如今楼下见;曾经“嫌麻烦”,时下“好习惯”……今年以来,梅州多个街道、小区加入到生活垃圾分类的大队中来,“将垃圾分个类”,已成为一种新风尚。
时下,垃圾分类已融入居民生活中。金港花园小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上岗,帮助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提升分类效率;梅州市环卫局与广东干巴精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梅江区城市生活垃圾收集与再生资源回收合作项目,居民只需要点击APP上的按钮,便有小车上门收取可回收物,还能获得物质奖励……从效果来看,垃圾分类已取得不错的成效。
当然,也要看到,目前梅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仍需提高。大型小区撤桶并点如何避免居民“多跑腿”?是否配有厨余垃圾的专门处理厂?如何全面转变居民“要我扔垃圾”的意识?这些事情关系到群众的满意程度,更考验着城市治理的能力。
垃圾分类旨在节约资源、变废为宝,不能只注重形式,甚至“为分类而分类”。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居民坦言,由于没有激励性的政策,他们无法提起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更有居民直言,不想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有一名督导员告诉记者,曾遇到过不配合的居民,但性格温和的她只是让居民将垃圾留下,自己进行重新分拣。
面对投放垃圾过程中群众可能出现的不理解、不配合,相关工作人员要在工作方法上动脑筋,帮助群众逐步实现“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的转变。
对于垃圾分类,也有人担心:前面分类做好了,终端处理能力是否能够完全跟上。这从侧面说明:垃圾分类工作是环环相扣的,无论是前端的居民分类能力,或是终端的处理能力,都将制约着垃圾分类的效果。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源头的消减。从个人响应“光盘行动”,到相关企业减少提供一次性用品,再到相关部门制定包装材料的绿色标准,各方携手在垃圾产生的源头做减法,必将减轻垃圾分类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改变生活方式是一个渐进过程,垃圾分类也必将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让垃圾分类之路越走越顺畅。(●文/图南方日报记者梁时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