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政府工作报告派发出实实在在的“健康礼包”。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发展理念,并围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展开热议。
“药品集采让患者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也让医院和医生将更多精力用于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对药品集采工作的实际效果深有感触。他建议,药品生产企业需强化创新发展意识,加大科研资金投入,积极开展国内甚至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加快新产品上市应用。政府部门、医疗机构需进一步支持民族品牌建设,加强与企业良性互动,为使更多中国药企、中国药品领先国际群策群力。
如何让有需求的群众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是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话题。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作家马慧娟建议,增加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政策。比如,进一步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就业安置,让更多基层年轻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去发达地区锻炼和学习。
老年人对医护上门需求日益旺盛,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建议,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做实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加强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推进“互联网+”医保在智慧上门中的使用,加快“互联网+”医疗规范化建设,更好满足老人需求。
近年来,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帮助不少困难群众渡过难关,成为现阶段社会救助体系及医疗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需要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促进服务平台健康有序发展,他建议在立法层面明确大病网络求助的监管主体及权责,并明确具体的监管内容及权限,做好政府监测帮扶系统、个人大病救助系统与服务平台的有效对接,同时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个人赠与税收优惠,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热情。
“了解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应只着眼健康体检,应形成贯穿生命全程的记录。从出生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纳入每次常规检查和就诊记录,全面全程了解身体变化,做到早防、早诊、早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党委书记刘玉村认为,要从认识层面深化公众对健康的认识,从产业层面把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从实施层面建立“人人拥有、时时有用”的个人健康档案。他建议,这种档案可分散于各地各级医院,由国家统一标准,在法律监管许可范围内,合理利用档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