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大成效;突出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理念,聚焦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有机产业“三大工程”,加快推进中国生态旅游强县建设,全力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生态排头兵,成为党的民族政策成功实践的典型范例。
1民族团结工作卓有成效
1月31日,除夕。在龙胜泗水乡龙甸村里排组,侯光祖一家人贴春联、杀年猪,吃团圆饭。一大早,这家人便开始忙碌起来,大家分工明确,准备着团圆饭的食材:苗族的母亲侯日孟炒起了拿手的苗家油茶,瑶族媳妇潘艳梅和汉族弟媳黄世红妯娌俩,则在一起包起瑶家的三角豆腐酿;随父亲为侗族的侯光祖则准备了侗族特色美食酸鱼;而随祖父是壮族的侯光源则打了一壶壮族水酒。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吃起团圆饭。
据了解,侯光祖一家共11口人,四代同堂,聚齐了壮、汉、瑶、苗、侗五个民族。这个多民族家庭其乐融融,相亲相爱,曾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成为龙胜各民族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缩影。
长期以来,龙胜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和系统性工作来抓。该县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进入领导岗位,目前少数民族干部占到了干部总数的71.9%;依法制定和完善民族地区发展政策法规,2018年重新修订《龙胜各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并出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实施意见》,全县建起平安壮寨等30多个产业支撑有力、民族文化浓郁、民族关系和谐的特色村寨;大力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月鼓楼节、二月祭萨节、三月长发节……形成了“大节三六九,小节月月有”的“民族百节之县”,大批珍贵文物得到保护,各族人民的传统风俗习惯得到保留和传承。
2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2月16日,该县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大队成立。同时,各乡镇也挂牌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中队。
近年来,龙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把好生态“红线关”和“底线关”,建设绿色生态家园。
长期以来,龙胜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严格执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禁伐阔叶林、河道禁采砂、禁止新批新建水电站及县城范围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措施,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不断加大工业废水治理、节水灌溉、水源保护、水土保持、矿山修复治理等生态建设力度。全面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防治行动,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饮用水、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2021年,该县共完成造林8570亩,义务植树45万株,实施生态公益林107.4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36%,全县生态环境质量连年排名在桂林市前列。
在多年的探索中,龙胜开创了“生态+旅游”的模式,让越来越多群众吃上了旅游饭。该县探索出由公司运营,由脱贫困户以土地、住房、民俗歌舞技能等资源入股分红的“大寨生态旅游扶贫模式”,形成“公司+农户+景区”模式,共同发展旅游。每年,龙脊梯田景区大寨村村民都可以享受真金白银的年终分红。
3集聚动能做大产业
3月1日,在瓢里镇上塘产业园,桂林吉福思罗汉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加大马力加工罗汉果制品。2021年,吉福公司的投产,不仅掀开了龙胜罗汉果产业向前发展的新序幕。
近年来,龙胜坚持“两茶两果+特色养殖”(“两茶”即油茶、茶叶,“两果”即罗汉果、百香果,“特色种植”即凤鸡、翠鸭养殖)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农村经济和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基础体系更加完善,获得有机产品认证23个、食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19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富硒农产品5个、农产品商标注册61个。龙脊梯田农业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乐江镇地灵村(龙胜红糯)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
发展动能进一步集聚。该县坚持做大做强滑石这一传统支柱产业,2021年规模以上滑石行业产值达8.31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1%。推进电力、新能源、木材、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发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21家,其中亿元以上规模企业4家。
文旅产业进一步融合。该县坚持以打造中国生态旅游强县为抓手,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旅游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升,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扶贫之路。2021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802.3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102.23亿元。(本报记者李家健通讯员韦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