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举措都是有关部门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人才分类评价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努力为人才成长、保护就业创业活力提供更宽广空间,也是市场化、社会化人才技能评价机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如果山寨职业证书乱象丛生,必然会损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权威性,给相关行业人才准入和人才评价机制带来混乱和冲击。
近来,有关新职业的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的培训、评价、发证,一些地方出现不少乱收费、滥发证等乱象——据3月21日《半月谈》报道,人社部近日印发通知,对面向社会开展的与技能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的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进行专项治理,重点为检查超出办学许可范围或无办学许可证开展培训;非法颁发或者伪造证书,甚至不培训或培训走过场直接发证;恶意终止培训、抽逃资金等。违纪违规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将被纳入“黑名单”。
截至2021年底,诸如电工、美发师、机床装调维修工等具有较强专业性和社会通用性的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已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相关人才评价权由政府主管部门下放至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组织,后者负责具体操作并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部分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单位“挂羊头卖狗肉”,有的无办学许可证开展培训,有的不考试就发证,有的终止培训不退还培训费。类似乱象损害了技能类人才评价机制的声誉。
究其原因,一是与供需不平衡有关,一方面,近年来新职业不断涌现,从业者迫切需要“身份证明”来开拓职业发展的空间,但符合资质的发证单位和社会机构有限;另一方面,相关人才评价权下放后,并非所有用人单位都有资质开展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部分培训机构受利益驱使,往往存在不考试、走过场就能发证等不规范行为,这给这一领域的规范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二是新职业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等体系与新职业快速发展之间存在一定脱节。人社部分批公布了56个新职业,其中有部分职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机制尚未制定和出台,而部分已制定出台的也因处于发展早期而未能很好发挥作用,导致一些培训机构乘虚而入。比如新职业“碳排放管理员”的相关证书竟然多达数百种,发证单位涵盖培训机构、大型企业及行业协会等。
好经不能被念歪,不能让山寨职业证书乱象给放权改革“添堵”。不论是下放相关人才评价权,还是开展山寨职业证书专项整治行动,以及近期人社部降低或取消诸如测绘业务、城乡规划业务等13项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年限要求,种种举措都是有关部门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人才分类评价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努力为人才成长、保护就业创业活力提供更宽广空间,也是市场化、社会化人才技能评价机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如果山寨职业证书乱象丛生,必然会损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权威性,给相关行业人才准入和人才评价机制带来混乱和冲击。
有关方面不仅要整治不良苗头和问题,还应给予更多专业性指导,着力探索适应市场化、社会化的治理方式,建立起政府部门指导、公众或第三方监督、行业良性竞争“自净”、有进有出的动态惩戒机制等人才评价和监督体系。
职业证书是对相关行业从业者的技能认可,某种意义上看,培训和发证的秩序与公平,关乎劳动的意义、奋斗的意义。让每一个劳动者的努力被尊重、被赋予意义,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在公平竞争中实现“自我增值”,也是相关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