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着力探索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长效机制 让文物“讲好”广东故事

时间:2022-04-27 07:34:34来源:南方日报

在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到来前夕,去年我省文物保护工程的四个典型案例正式公布。从全国首个“文物扶贫”项目河源市仙坑村八角楼修缮工程,到见证广东红色文脉的中共中央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散落各地的文物瑰宝经由修复修缮的“绣花功夫”重新擦亮,成为岭南文化“金名片”。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党的十九大以来,在来粤视察中,对广东的文化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5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的重要批示指示,高度重视岭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工作,提出并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创造转化、创新发展)工程,并在今年召开的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中明确为文化强省建设“六大工程”之一,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完善非遗保护体系,推动岭南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探索长效机制

让文物“讲好”广东故事

在河源东源县仙坑村,占地3000多方米、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八角楼修缮工程,被评为“2021年度广东省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

这座八角楼的城墙曾经年久失修,但因见证仙坑村发展历程,依然如同一座“精神堡垒”,屹立在当地群众的心中。其内部的空间布局延续客家民居生活理念,建筑构件承载客家传统工艺,具有一定的艺术文化价值。

2019年4月,为了延续这一段历史传奇,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欧阳仑修复团队走进仙坑村,经过与周边文物建筑的仔细对比,遵循原真原则,采用当地原汁原味的客家传统工艺进行修缮,将昔日八角楼的形制特点与建筑风貌一一还原,最大限度保存文物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修复团队的“绣花功夫”最终结出了硕果。

“这是广东、乃至全国首个‘文物扶贫’项目。”欧阳仑透露,八角楼的修缮不仅获得社会资金支持,也将文化遗产建筑保护与乡村振兴、带动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5年来,广东一直着力探索活化利用岭南文化遗产的长效机制,先后出台《广东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行动计划》《广东省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行动计划》《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作为中国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广东是革命文物延续年代最长、序列最完整、种类最齐全的省份。去年6月公布的《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首次摸清了广东革命文物的“家底”,为未来精准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夯实基础。

省级财政还专门设立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资金,在全国率先建立的“岁修”制度也优先用于濒危革命文物抢救保护。135处省级以上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在去年首次“上保险”,保障金额达49.5亿元,开创全国金融保险行业参与文物保护的先河。

与此同时,广东探索以更多形式积极传播文物价值。建党百年前夕,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完成改扩建,应用大量场景模拟、MR技术、3D技术等沉浸式展陈手段,不到半年就吸引超过19万人次观众到场参观。

去年国庆前夕,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10条“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将众多代表革命遗址“串珠成链”,多维度展示我省革命历史与红色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其中3条线路还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推进,目前全省已创新推出历史文化游径、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精品线路、片区超过400条(个),通过可玩可读“网红打卡点”,将文物背后的故事传播到更广阔时空。

非遗进街区

为老城市“点燃”新活力

上元夜,广州永庆坊张灯结彩。荔枝湾畔、大榕树下,五彩斑斓的花灯悬挂在古巷各个角落,花灯上书写着一句句灯谜,引来市民驻足围观。昔日广州西关“百货之肆,五都之市”的繁华,在“谜之自信——永庆坊上元灯会”的浪漫情景里得以重现。

西关自古是商贾文人聚集之地,骑楼、西关大屋、青砖巷保留着广州的城市个与记忆。自2016年9月投入运营以来,永庆坊项目成为全国城市更新的范例。

让历史文化街区“活”起来,离不开“绣花功夫”的“微改造”。永庆坊项目率先创新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居民参与”的模式,成立“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共同缔造委员会”,实现政府、居民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为保护传承岭南文脉,广州首个“非遗街区”于2020年8月在永庆坊正式开市,广彩、广绣、珐琅、骨雕等12个非遗大师工作室陆续进驻。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非遗街区”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

广东醒狮省级代表传承人赵伟斌是永庆坊“赵家狮非遗生活馆”的“掌门人”,落户“非遗街区”为他的产品提供源源不绝的创意。“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里,我们就开发了200多款文创产品。”

永庆坊项目部负责人介绍,永庆坊对业态布局花了不少巧思:“粤韵西区”以文创特色、非遗传承、国粹文化、老字号为主题,“风尚东区”则侧重于国潮时尚、先锋文化体验。游客漫步其间,时常能感受到“老城市”与“新活力”的碰撞。

年来,永庆坊积极邀请艺术家参与赋能传统文化。今年元宵举办的“谜之自信——永庆坊上元灯会”就出自著名艺术家邱志杰的手笔,整场展览以快闪方式重现传统节俗,唤醒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过去3年间,从广府西关历史文化展到广州爵士音乐节分会场,永庆坊已蝶变为广州城市级文艺活动的大舞台。今年1月,广州永庆坊、潮州牌坊街双双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广州第二条非遗街区“北京路非遗街区”也将在今年6月开市。

像永庆坊一样的文旅融合新业态正为非遗体验“孵化”出更多新玩法。去年,广东推出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沿海经济带粤东文化遗产体验游、沿海经济带粤西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游等首批3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让更多岭南特色非遗“可观、可学、可游、可玩”。

非遗创新发展之路也在“云端”越走越宽。去年6月,“第二届广东非遗购物节”期间,全省32家传统工艺、非遗美食等“粤味”非遗店铺在淘宝“广东非遗购物节”专区纷纷“上新”,相关商品成交额超7亿元,成交额占全国17%。

蹲点记

潮州广济桥:

“桥市”盛景重现成为“流量担当”

五一假期将至,潮州古城也渐渐热闹起来。“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在潮州“流量担当”广济桥上,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赏韩江碧水,看潮州非遗,一步一景皆是精品。

“过河拆桥”表演是广济桥吸引游客的“拿手好戏”:每天下午,浮在韩江水面的十八只梭船相继拆下,驶离广济桥。这场颇具特色的浮桥梭船闭合表演,总会吸引不少摄影爱好者到场欣赏,有游客还为此提前备好了航拍设备。

始建于南宋的广济桥至今已陪伴潮州人800多年光景,由于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被称为古代建桥史中的孤例,被誉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

然而,广济桥曾经年久失修,直到2007年历经4年全面修复后,古桥明代全盛时期“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的磅礴景象才真正得以重现。

常态化非遗展示与动态化非遗集市相结合是广济桥的特色:桥上部分亭台楼阁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免费向公众开放;每逢“文化和自然非遗日”及春节、国庆等传统节日,潮州鲤鱼舞、潮安舞龙、舞狮等传统舞蹈都会在广济桥闪亮登场。

在广济桥的东段,六大展室分别展出潮州手拉朱泥壶、潮州木雕、潮绣、潮州麦杆剪贴画、潮州陶瓷等非遗精品。走出展室,游客们还能与手工艺人“零距离”互动交流。

“90后”潮州木雕手艺人陈嘉已是广济桥的常客。她一手执刻刀,一手执木锤,专心致志的模样在围观游客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广济桥不但是我精进技艺的道场,也为展示潮州木雕的魅力打开了一扇窗口。”她说。

潮州广济桥文物管理所所长余小洁入选国家文物局揭晓的2021年度“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成为广东全省的唯一入选者。喝着韩江水长大,饱览潮州广济桥今昔变迁,余小洁对这方舞台也寄予更深的厚望:“一生守护一座桥,我的人生追求与古桥的荣耀融为一体,我将运用岭南文化‘双创’的成果,尽最大的努力去呵护好我们的文化遗珍。”(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杨逸肖燕菁统筹:李培骆骁骅)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