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市政务服务与大数据管理局获悉,我市出台《武汉市新型智慧城市“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通过数字化改革赋能,打造泛在协同的物联感知、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集约共享的数据底座、智能敏捷的处理响应和惠民优政的应用场景,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精准服务一个人,全面智理一座城”,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全场景智慧应用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支撑超大规模城市治理,成为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围绕武汉城市总体定位
从六个方面工作提出32项主要指标
《规划》围绕武汉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总体定位,从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数据政府、公共服务、城市治理、数字经济六个方面提出了32项主要指标。
武汉市政务服务与大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是指导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对于推动武汉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规划》将提速数字赋能改革、提扩城市大脑能力、提质数字政府建设、提效智慧民生服务、提升精细治理水平、提振数字经济生态、提高基础设施能级、筑牢网络安全屏障等八个方面工作作为主要任务,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城市建设发展为导向,以管用实用解决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确保市民群众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记者了解到,《规划》中不少智慧民生服务内容值得关注。
■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建成20个以上“人工智能养老示范社区”
《规划》提出,完善全市养老服务综合平台,推广智慧养老应用,推进“人工智能养老实验社区”建设,实现“养老全方位、服务零距离”,每年培育1个相关产值过亿元的人工智能养老科技企业。
到2025年,在中心城区(含开发区)建成20个以上“人工智能养老示范社区”,打造人工智能条件下养老社会实验城市标杆。
此外,还将提升医疗健康信息化水平,开展“医、防、养、康、护、药、保”服务一体化建设,提供生命全周期和就医全流程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加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推广应用,完善健康档案信息归集和共享,提高电子健康档案利用率。完善医疗机构分时段预约挂号、智能导诊、检验结果查询、家医签约、远程会诊、慢病管理、预防接种等服务。“这些都将帮助居民就医更便捷、更省时。”
■增强文化数字化建设和智慧体育服务效能
推动“一码游全城”建成“12分钟智慧健身休闲服务圈”
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规划》提出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开展武汉地方文化、古籍善本、城市记忆载体等数字化工作,构建武汉特色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推进“信用+阅读”的智慧图书馆及配套数字资源建设。在智慧旅游建设方面,将提升全市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市民码连接各类文旅服务系统,推动“一码游全城”,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智慧旅游服务。推动AR、VR等信息技术与博物馆发展深度融合,打造“不关门的数字博物馆”。
《规划》提出,将推进体育场馆设施智慧化改造,完善全市智慧体育公园、智慧足球公园、智慧健身绿道、体育智能综合体、社区智慧健身房等布局,建成“12分钟智慧健身休闲服务圈”。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连接全市场馆和赛事,加快打造市民健身“一张图”,提升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以及“一城五马”、武汉网球公开赛等专项赛事综合服务能力。
■探索大城“智治”新路
推动智慧城管、公安、交通智能化改造提升
《规划》指出,要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开展路政管理、执法监督、查违控违、指挥调度、智能监管等业务应用建设,推进桥梁、燃气、环卫、户外广告、景观照明等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物联成网,提升重要市政设施安全运行监管水平,整合城市运行管理力量,实现从单一事项处置小闭环到行业联动监管大闭环,织密城市精细管理网。
要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整合汇聚及联网应用,逐步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和全程可控,进一步发挥其在治安防控、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作用。
在推动交通运行协同化方面,要整合车流、人流、物流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等数据,提升交通指挥和管理智能化水平,提高通行效率、运力衔接和应急处理水平,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长江日报记者钟磬如 通讯员孙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