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淮北市党政代表团两赴徐州市学习考察,深化徐淮战略合作,进一步推进两市合作交流。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确定徐州结对合作帮扶淮北,就此两座城市联结得更加紧密,来往更加频繁,合作更加深入,区域协同发展按下了“快进键”、跑出了“加速度”。
今年3月1日,S101徐淮快速通道建设工程南段正式通车,位于段园镇境内的北段正在按照节点紧张施工中,预计今年底可实现全线通车;
3月1日经淮北徐州两市会商,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在淮海经济区跨省通办专区率先开通上线;
4月16日上午,总投资约50亿元的江苏金彭集团新能源动力电池包项目落户杜集区——
一个个项目,一项项举措,谱写出两地共赢发展新篇章。
构建互联互通网络
经济发展,交通必须先行;区域协同,更要互联互通。
我市精准对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海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战略,协同徐州市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共同争取国家层面支持。高标准推动杜集—铜山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制定《淮北市杜集区段园镇全域统筹规划研究》,推动段园城市设计、建设发展等省际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同时积极编制徐州与淮北结对合作帮扶实施方案以及对接合作事项。
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淮北—宿州—蚌埠城际铁路(淮北段)已进场施工。淮北—宿州—阜阳城际铁路(淮北段)用地预审报批,今年上半年可施工招标。S101徐淮快速通道南段建成通车,北段加快建设。徐淮阜高速公路近期开工建设。永城—淮北—徐州观音机场高速公路加快前期工作。积极对接研究徐州轻轨S4与淮北连通的规划、设计。依托青龙山铁路“无水港”,开通淮北至连云港港等海铁联运班线,以及“淮徐欧”“中亚”班列,打通国际铁路运输大通道。
促进产业联动发展
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下,实现徐淮产业协同是激发生产活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市围绕“五群十链”产业发展方向,深化两市产业合作。积极加强与徐工集团合作,共同推进国家级工程机械试验场建设,加快陶铝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推动徐工集团将更多战新产业布局淮北,打造一流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淮北机械加工、精密智造良好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积极嵌入徐州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等产业链条。
创新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积极推进杜集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组织全市县区开发区与徐州市各县区开发区积极对接,建立结对共建关系。共同成立20亿元规模的淮海经济区投资基金。依托江苏自贸实验区和安徽自贸实验区联动发展,加快推进淮北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进程。
加快社会事业融合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网通……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交通、医保、教育,到看不见的制度协同、联手、共建,淮北徐州“同频共振”,一体化红利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加强与徐州教育、医疗机构合作,推进两市中小学、中职教育教科交流,市人民医院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已建立紧密型医联体,与徐州医科大学建立的淮北临床学院去“筹”转“正”。加快推进淮北矿工总医院与徐州医科大学建立的临床学院去“筹”。推进智慧医保建设,实现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加快推进干部挂职锻炼。相互举办文旅推介会,联合对外宣传推介,推进徐淮城市旅游同城化。与徐州开设“一网通办”专窗,实现88个事项异地通办。
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落实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要求,进一步健全跨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强化区域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合力破解环境突出问题。已与徐州等周边城市建立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跨界污染纠纷协调处理机制、环境监测设备及应急资源共享机制等。加强区域跨界河流、大气污染综合整治,与徐州等市建立跨界河流互查制度,建立跨界河流联合河长制工作机制,跨省、市界河流联合河长制工作完成全覆盖。
深入推进高质量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既需久久为功,更需“一锤接着一锤敲”。淮北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积极与徐州市结对合作,进一步推进规划衔接、政策对接、交通连接、产业承接,为持续推进战略合作走深走实、实现深度共赢奠定坚实的基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淮北与徐州将携手共建,逐梦未来!( 首席记者 王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