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小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痛点、难点。柳州市城中区是柳州的主城区之一,辖区内共有392个小区,其中230个小区属“三无小区”,90个小区由业主委员会或自管小组管理。这些小区以单位宿舍、独栋单元楼居多,普遍存在结构复杂、环境状况不佳、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去年以来,城中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大刀阔斧地开展小区治理工作,目前,90个自管小区摘掉了“三无”帽子,经过提升面貌焕然一新,老旧小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1找准“症结”形成“一类型一攻略”
记者近日走进城中区弯塘路65号的园林小区大门,只见有限的小区空间内划了多条停车白线,车辆整齐停放,墙上白底红字格外醒目,写着“团结互助·包容和谐·遵规守纪·崇德行正”等大学。
该小区建成于1982年,只有192户业主。退休党员、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朱析告诉记者,小区原来是“三无小区”,杂乱无章,现在物业管理、停车场划线、整治“飞线充电”等都做得很好,居民住得很舒心。
这是城中区小区治理带来的成效。去年11月,城中区全面铺开推进小区治理提升及长效管理工作。短短数月,已有90个类似园林小区这样的老旧小区、“三无小区”组建了业委会或成立自管小组。
“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实现辖区小区管理专业化与居民自我管理全覆盖,逐步建立健全小区长效化管理机制。”城中区委书记宋军说,为做好这项工作,城中区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协同、社会参与,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为了推进小区治理见实效出成果,城中区动员全区所有处级干部、各相关部门下沉基层一线,挂点联系小区,统筹全区资源、人员力量,汇聚起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立足各“三无小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城中区针对单位宿舍小区、高层商住两用楼小区、独栋小单元小区和开放式小区,实施“一类型一攻略”,一个小区一个方案,并在辖区7个街道办事处各选取两个小区、各社区各选取一个小区作为试点开展工作,精准施策:针对高层商住两用楼小区外来出租户多、物业管理矛盾多、群众参与热情度低的特点,中南街道青云社区推出“一楼两治,资源共享,联合管治”的创新机制,即商区由物业公司管理,住宅区组成自管小组自行管理,自管小组向商区物业购买服务,解决长期以来物业与业主意见不一,矛盾深化的问题;针对单位宿舍小区居民熟识度高、群众参与热情高、退休党员多的特点,重点扶持小区党支部、热心群众成立小区业委会或自管组织,在社区的监督下缓解小区设施落后、物业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2“一核引领”激活小区“造血”功能
位于龙城路32号的电信宿舍是城中街道龙城社区下辖的居民小区。
小区建成40多年,共有4栋楼、122户272人,2019年以来,该小区处于“三无”状态。去年以来,电信宿舍成立自管小组,实行居民自管自治,向居民收取物业管理费。
由此,电信宿舍迎来巨大变化:小区安装了电子门禁,配备了门卫,规范了车辆停放;小区回廊、公共区域建设有连心党群驿站、共享花园、共享阳光晾晒区、议事廊等。
“让小区有造血功能,才能破解治理难题,实现长效治理。”城中街道党工委书记沙昱彤说,在城区指导下,街道办党委将党组织向小区延伸,推行居民自管自治,保障了小区基础设施维护资金来源,让老旧小区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跑道。
为让小区大事小事都有人管理,城中区采取“建组织、织网格、派人员”等方式推动党组织向小区延伸,按照“支部建在小区上”的原则,选好配强“领头雁”,把小区党员中有公心、有能力、有威望、有热情的居民党员选拔为党组织书记,挑选党员骨干作为楼栋长组成“红管家”,逐步在小区内建立小区党支部,从而达到“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居民自治,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推动小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
目前,该区已成立单独或“兼合式”小区党支部208个,辖区小区党组织工作覆盖率100%。今年以来,该区共引导10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1416名党员到社区报到,建立小区治理“红色先锋队”300多支,开展志愿服务5000多次,营造出互帮互助、向上向善的文明氛围。
3多方联动共同推进小区治理
潭中东路70号的大桥管理处宿舍是一个刚刚脱帽的“三无小区”,停放在小区围墙下10年之久的一辆“僵尸车”,终于在今年初被清理出去。
大桥管理处宿舍其实是1栋7层高的楼梯房,1993年建成,住户共42户100多人,出租户占比达80%。在潭中街道、文昌社区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帮助和指导下,大桥管理处宿舍的消防通道空了出来,还施划了停车位、安装了车辆电子门禁和监控。
自管小组组长朱友旗是一名在职党员,他把自家的杂物房让出来,作为小区党群服务中心和自管小组办公室。
文昌社区网格员覃玲玲说:“哪些是热心居民,我们都知晓,经验做法就是发动小区热心人,参与治理。”
该区坚持多方联动,推动各方力量在小区治理中发声、发力,将一批亟需改造的老旧小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结合街道“三无小区”治理行动,联合住建、消防、城管等部门,形成“多元共治”机制,为失养失修失管、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的小区进行修补完善,不断提高和改善辖区人居环境。
同时,发挥网格员作用,了解群众需求诉求,做到居住情况清、人员信息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卫生状况清,为小区治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斜阳路细柳巷27号也曾是“三无小区”,摘帽后,居民为小区取名叫“静雅小苑”。
“小区不仅有了名字,外墙还打造成细柳巷家风长廊。”静雅小苑小区党支部书记李卓林说,以前小区承包给私人管理,垃圾满地,车辆乱停放。小区实现自治后,有了“造血”功能,热心住户主动带头维护秩序,小区安装了电子门禁、摄像头、路灯,施划好了电动自行车的停车线,小区治理从“管大家”向“大家管”转变,原来杂乱无章的面貌彻底改观。
“自治后,小区物业费年底有结余,每户都能领到新年红包。”李卓琳说,静雅小苑的治理,引来周边不少小区来观摩、取经。(本报记者张冠年通讯员廖瑀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