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底开始,北京最严限塑令“京十条”落地,商场、超市等零售业门店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鼓励使用可重复利用的购物袋。近日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走访发现,京城多家大型连锁商超已经全面更换可降解塑料袋,售价多在每个0.6元至1.2元,比此前的普通塑料袋翻倍。
价格信号引导之下,多数到店购物的顾客已经自备购物袋,但部分消费者多拿果蔬区连卷袋的现象明显增加,成为商超限塑的管理难题。
收银台塑料袋价格涨用量降
在右安门附近超市发门店的收银柜台上,一张印有“生物降解塑料袋,绿色环保我先行”字样的绿色宣传单非常醒目。宣传单显示:依据国家规定,2021年1月1日起,北京超市发所有门店全面推行使用“生物降解塑料袋”。“现在小袋6毛大袋一块,确实贵了点儿,但采购价都在涨,没法儿再便宜,您下次最好自己拿个袋子来。”收银台工作人员说。
在这家超市,过去普通塑料袋的售价为小袋0.3元,大袋0.5元。这意味着,更换为可降解塑料袋后价格直接翻倍。
塑料袋涨价不只超市发一家。记者走访了解到,物美超市各店原价分别为0.2元和0.4元的中号和大号塑料袋,如今已经涨至0.6元和1.2元;盒马鲜生各店原本售价0.4元的中号塑料袋已经涨到0.6元,大号塑料袋则从0.6元上涨到1元。
除了大型商超的塑料袋价格翻倍,部分小店也开始对塑料袋明码标价。菜户营附近一家盒马生鲜超市门口,一家售卖烤冷面和煎饼的流动小摊也在玻璃上贴出“塑料袋0.1元1个”的提示。“商场要求我们对塑料袋收费。”摊主说。记者注意到,这家店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普通塑料袋,因为售价便宜,不少消费者还是愿意选择买个袋子把食物带走。
拎可降解塑料袋的人不多
超市塑料袋的涨价确实让不少消费者转向自带环保购物袋。
“更换可降解塑料袋之前每天差不多能卖出100多个,最近一段时间每天也就卖四五十个,少了有一半。”物美超市大兴店一处收银台工作人员说,但可降解塑料袋的厚度和硬度普遍比传统一次性塑料袋更低,拿在手里“软塌塌”的,许多市民在使用可降解塑料袋时,也遇到过破漏的尴尬情况。
昨天下午,在物美超市新华联家园店门口,市民王女士刚从超市走出来,手里拎的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就破了个洞。“这种新塑料袋不结实还容易破,真想不通怎么能卖这么贵。”王女士说,以后可不敢拿它装重物,“还是得随时在包里备一个布袋。”
记者走访发现,随着限塑新规落地,自备购物袋的消费者明显多了起来。昨天下午,成寿寺一家物美超市的收银处,正在排队的5名消费者中,有3名消费者都自带塑料袋或布兜。在右安门超市发门店,10多名结完账离开的消费者当中,有六七人都自带购物袋,买得少的直接将商品拿在手中,手拎可降解塑料袋的只有两人。
新型可降解塑料袋不够结实,是可降解材质的特性所致。目前超市发使用的小号可降解塑料袋上印有“全生物降解购物袋”字样,并标注承重为4千克。相比之下,过去售价三毛钱的塑料袋最高承重可达20千克。
记者获悉,相比传统塑料袋几百年才能自然降解的破坏力,可降解塑料袋的环保程度明显提升,但在自然环境下的讲解速度依然缓慢,因此消费者还是应该尽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即便是在温度55摄氏度以上、氧气丰富、含水率60%的工业化堆肥条件下,可降解塑料袋也需要大概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全降解,但目前的垃圾处理设施中并没有这样的条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介绍。
免费连卷袋成了“替代品”
由于可降解塑料袋卖得贵又“禁不住”,记者注意到,一些消费者开始钻起了免费连卷袋的空子,许多超市里不要钱的连卷袋用得更快了。
在超市发果蔬区称重区,两卷放置连卷袋的柜台旁已经贴出两张醒目的告示,一张显示“请您节省使用连卷袋”,另一张则明确“目前连卷袋只限散装果菜、水产、自制主食类、肉禽类商品使用,其他商品不再无偿提供连卷袋”。但记者注意到,部分消费者即使购物车里放着一两样蔬菜,还是会一次性扯下三四个连卷袋。
“我们每天都提示顾客少拿袋子,用几个拿几个,可还是有不少顾客喜欢多拿一些去装别的商品或者直接带回家。”果蔬区一名工作人员说,最近开始提倡少用连卷袋以来,自己和同事甚至屡次因为劝阻顾客多拿连卷袋而遭到投诉。
除了在购物时盛装商品,还有不少消费者喜欢将连卷袋拿回家当垃圾袋用。但实际上,超市里的食品级连卷袋不论塑料用量还是质量都比专用垃圾袋高出许多,将连卷袋当垃圾袋用,无疑会造成更大的浪费。
数据显示,我国塑料袋消耗量每年在70万吨至80万吨,远远高出可降解塑料袋的产能。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还需要全民提升环保意识,自觉养成随身自带购物袋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