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伶俐工业园区,广西建工集团的智能制造生产项目以数字化掌控建材生产,几名工人就能管理数百平方米的生产线;落户南宁网易联合创新中心的一家企业利用自行研发的大数据平台,对城市桥梁、道路等市政工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提前预警;在“创意青秀·广西设计周”活动中,依托现代数字技术展示的各种设计理念吸引业内人士的目光……在南宁市青秀区,数字经济的应用场景日益拓宽,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
“深入推进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求,在青秀区通过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今年以来,数字广西、南宁东部产业新城等利好信息,为青秀区向创新要动力、以创新促发展拓宽了道路。青秀区委书记黄瑜表示,城区有条件也有责任在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各项目标任务中走在前、作表率。
1“黑科技”走向现实
大屏幕滚动显示后台数据,柱状图、饼状图及分析结果一目了然;机械臂在计算机程序的操控下完成一系列动作;无需佩戴3D眼镜,立体画面扑面而来……12月23日,记者走进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国际交流中心,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体验各种“黑科技”。
负责产业园建设运营的广西数字经济生态产业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农健说,目前产业园已与57家企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国家队”以及华为、金山等“头部”企业,“产业园聚合了华为鲲鹏生态、中国电子PKS体系和中国电科生态,各种‘黑科技’将从这里走进百姓的生活。”
青秀区区长曾鹏鑫说,该城区将继续引进国内外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完善研发、生产和服务体系,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信息软件等先导产业,为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2“指尖上”解决问题
“重点人员在手机上‘打卡’,我们可以随时了解情况。”日前,青秀区凤翔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雷新颖向记者展示了“智慧防疫”小程序,“以前追踪重点人群耗时耗力,现在打开小程序就一目了然。”
“依托‘智慧防疫’平台,重点人群报备、转运、隔离、健康监测均可在线上完成,相关信息在各部门自动流转,从源头上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青秀区疫情防控联防联控组副组长李建华说,截至目前,平台已线上“闭环”服务管控2463名重点人群,没有出现脱管、失管现象。相关专家认为,“智慧防疫”平台不仅方便了群众、堵住了漏洞,也减轻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互联网+”改变百姓的生活方式,也对政府的数字化转型提出更高要求。目前,青秀区正按照“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壮乡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更具品质更有品位”的要求,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努力实现群众关切问题在“指尖上”得到有效解决:不断完善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将整合多方资源,以实现对不文明行为精准识别和快速处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分布、救援力量等数据业务正在集成之中,预警信息和救援调度更加智能高效;城区政务服务中心与广东、浙江等10省的22个县(市、区)签约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协议,110项政务服务可在上述区域实现就近受理、异地代收、远程网办。“即使不在签约区域内,我们也主动帮助联络、查询情况,不能让群众‘空手而归’。”青秀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余石泉说。
3“新理念”指明方向
“有的农户一天能送来三四吨,供应商动辄上百吨。”秋收时节,青秀区刘圩镇“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内,工作人员林秋丽正在给各地送来的秸秆过磅。示范区负责人伍关宗说,自投产以来,这里已累计收购和加工木薯、甘蔗尾叶等农作物秸秆原料20余万吨,加工的饲料远销区内外,不仅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养殖肉牛的成本,还从源头上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等问题。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要从源头开始创新。由农作物秸秆回收串起的绿色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为青秀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示范。经过数年努力,长塘镇以金花茶种植、加工、旅游观光为主线的“金花小镇”和南阳镇以民族文化展演、特色美食和文创产业为主线的古岳文化艺术村已形成品牌效应。“近期古岳坡又有几户村民有意发展民宿,我们将进行专业指导,把民宿纳入旅游产业链系统化经营,提高消费品质,增加村民收入。”南阳镇党委书记陈超凤说。
“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谋划乡村产业发展’,这为我们发展景观农业、创意农业、数字农业等新业态指明方向。”青秀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城区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推进乡村风貌提升行动,将农业产业链向二、三产业延伸,以链为媒吸附相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把握创新‘变量’,迎来发展‘增量’。”曾鹏鑫说,“十四五”开局之年,青秀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1058.14亿元,同比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7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73元,同比分别增长7.5%、11%。”(本报记者孟振兴文/图)